为什么刘邦得到三秦之后还要继续东扩?

蒋华浪


为什么刘邦得到三秦之后还要继续东扩呢?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愿意为什么称呼秦始皇为千古一帝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后世千百年所有的帝王将相都以统一天下为最终目标的原因。

1、刘邦远大的志向决定其不可能畏缩于区区三秦之地。

但凡开国之君,皆有极其长远的人生目标,他们不会拘泥于一时的成败,以达到最终目的,也即统一天下为人生目标。

刘邦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在他年轻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浑浑噩噩,在沛县当个小地痞,混不吝一辈子。但是在他见到秦始皇那一刻起,刘邦的命运便彻底发生改变。在一次护送徭役前往咸阳时,刘邦遇到了秦始皇车架出行,面对壮观的出行队伍,刘邦留下了他的第一句千古名言:“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秦始皇是什么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一统的帝王,他功盖三皇,德披五帝自号皇帝,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两千多年的文化根基。以这样身份之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刘邦为何为满足于区区三秦之地。

当听闻陈胜吴广起义后,躲在芒砀山当土匪的刘邦立即拉起一支起义队伍决心反秦,从一名小小的泗水亭长,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名震天下的沛公刘邦,再到率先入秦,意气风发准备登上汉中王位的刘邦早已被历史的车轮推向了时代的浪头,如何会放弃最后的角逐天下机会?

2、项羽的分封实在太不公平。

项羽在灭秦后,因其在诸侯中的威望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将曾经的上司义帝熊心抛之脑后,主动担任起分封天下的职责,但是项羽的分封之举可谓是任性十足。

刚一开始就违背了熊心与诸侯:“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将刘邦的封地从富饶的关中平原改为巴蜀之地,还在其外围分封以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作为监视,却又将其手底下近20万的秦军坑杀,这不是留着口水看着马儿跑么。这一下子不仅失去章邯三人的人心,同时就还把刘邦得罪的死死的。

不仅如此,在分封天下诸侯之时,秦国遗留的三十六郡土地,项羽自己就独占了九郡之多,在剩余的土地上却足足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这其中又以倾向自己的将领为主,同时驱逐七国旧贵族扶立的诸侯王,反而让他们手底下的将相担任诸侯王,这无疑使得七国旧贵族面对项羽时又怒又惧。

因此,在项羽分封诸侯没多久齐国的田荣就联合陈余、彭越率先反叛,其余诸侯亦作壁上观。

3、项羽分封后的举措给了刘邦东出的最好机会。

而项羽在分封之后,不仅没有将关中腹地作为的都城,反而带领手下兵马返回彭城,将那里作为都城,这无疑将自己掌控天下诸侯最好的机会拱手让出。而在军队返回彭城的路上,项羽有又没有对部下加以加以约束,造成路途上无数百姓找到残害。

其后为了摆脱在其之上的熊心,不仅将其贬黜到江南,而后又再次暗中派人将熊心暗杀,这一昏招无疑失去人的心,毕竟此时的熊心名义上还是诸侯公推的义帝。

因此,我们能看到刘邦在出三秦之时便是打着为义帝讨公道,为天下百姓博取仁义的名义出关,我们能够看到效果很明显,关中百姓夹道欢迎,天下诸侯亦纷纷响应。

可以说刘邦此时东出三秦之地,可谓是集聚了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有利的因素,在这么好的条件之下,本就对天下垂涎欲渴的刘邦又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么好的机会呢?


子曰历史


刘邦,原名刘季,刘季是什么意思?在古代兄弟是按伯仲叔季来排行排辈,说白了刘季就是没有名字的意思。按这个排下来,大的叫刘伯、老二叫刘仲,没有听说过老三,史书上也没有记载,那刘邦叫刘季意思就是叫刘老四了。但就是怎么一个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的人,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做到了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开创了西汉王朝,推翻了爆秦做了皇帝!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各地豪杰百姓都纷纷揭竿而起。那么大家知道最先反秦的是大泽乡的陈胜、吴广,这时候的刘邦也在自己的家乡沛县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做了沛县的沛公。后来刘邦又加入了当时知名度最高的项羽的行列中,和项羽联军一块儿来推翻爆秦。

公元前207年,刘邦领兵抢先由中原进入秦川,到达秦王朝国都咸阳,秦王子婴出城献国玺投降,秦朝正式灭亡。但因时机不成熟和势力不如项羽,为避免与项羽为敌,主动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并屯兵霸上,造成自己并无意独自占领关中之地的假象。审时度势为将来能够待机而动。

至于刘邦得到三秦之地后为何还要继续东扩这个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刘邦的目标,肯定不止是三秦之地,而是整个天下。所以,自然就会在得到三秦之地后,继续向东扩张势力。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能解释出为何当初项羽分封诸侯时,为何刘邦就甘心情愿的烧掉栈道,去鸟不拉屎的汉中做个汉中王。正所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这个是可以理解,也是符合人性的,更符合刘邦本人自己的个性!在他还是个泗水亭长的时候,那时候他作为一个低级的吏员,当他见到坐在撵车上的秦始皇,他竟然发表了一个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就是大丈夫要像秦始皇那样,那才活得像个人样,他那时候能有这样的念头,虽然说有点混蛋的想法,但说明他这个人理想还是蛮大的。正如陈胜当初起义之前所说的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对于这样的人是没有满足的,只有进取的心态,是不可能偏安一偶的。

刘邦和霸王一样,是有很强野心的人,从他见到祖龙威势时的感叹,当然,那时刘邦还不能说就想当皇帝,但他对权势、地位的渴望是毫无疑问的;乱世中起兵造反,哪个又不是为了功名富贵呢?

同时这也是汉集团军中所有人的集体愿望,当初丰沛诸将跟随刘邦是为了功名富贵,留侯是为了替故主报仇,淮阴侯、韩王信等人是为了列土封王;在看看刘邦和他汉集团军中都是些什么人?都是原来的楚国人,他们怎么可能愿意在汉中这个异乡呆一辈子呢?因此,东出关中,与霸王争天下是他们最好的选择,能带给他们巨大的利益和施展才能的舞台,即使刘邦想在关中待着,他也不能违逆大家的意愿。同时这也说明了为何刘邦做汉中王时,为何那么多刘邦手下的将领士兵要逃跑的原因了!

对刘邦而言,东扩是他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在中国的历史上,若干个势力能够安稳的平衡并存是不可能的,最终都会被强大的一方所兼并。如若给霸王项羽数年时间,就算再自己一生不会被歼灭,万一自己年老身故,凭吕野鸡母子想在乱世中稳定汉集团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以吕后死后,丰沛诸将发动清宫政变,诛灭刘邦嫡系继承人的表现来看,吕后母子在乱世中,结局恐怕相当凄惨!所以刘邦必须趁自己还打得了仗时尽快平定天下,否则,身死国灭、子孙无遗!霸王项羽的下场就是他的下场。


馨晨复语


在成功占领三秦地区后,当初怀王承诺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已经实现,从表面上来说刘邦确实没有理由在东进。但是刘邦确实有着不得不东进的理由,具体在三个方面:

刘邦东进占领三秦是对项羽在灭秦以后建立的霸权和分封制的挑战

鸿门宴后,项羽入关论功行赏、大封诸侯,首先将楚怀王升格为义帝,然后根据灭秦的功劳,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而项羽本人并不称帝,号称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占有九个郡,是十八个诸侯王的霸主,也就是事实上天下的统治者。但在分封时,项羽并没有做到公平公正,特别是没有按照怀王之约,将刘邦封为秦王,而是将刘邦封到了巴蜀,并封章邯等三人为三秦王,防备刘邦。刘邦占领三秦就是对项羽权威的挑战,此时项羽正在齐地平叛,谁又能保证项羽在平叛后,不会调转头来消灭刘邦,来维护自己建立的霸主秩序。所以为了自保,刘邦必须先下手为强,东进消灭项羽。

刘邦和汉国将士们的妻儿都留在在楚地

项羽的楚国都城彭城据项羽的故乡下相县不到一百公里,距离刘邦家乡的沛县仅有五十多公里。刘邦的家乡完全置于项羽楚国之下,更关键的是刘邦起兵反秦以来,除了四弟刘交跟随在自己身边,他的父亲刘太公,妻子吕雉,儿子刘盈、女儿鲁元等都留在了家乡,跟随他的部下们也大多是刘邦的家乡人,家属都留在了楚地。如果项羽平叛回来,这些人就会成为项羽的人质。其中的危害,我们可以参见关羽荆州被东吴袭取,将士们面对亲人成为俘虏,毫无战心,最终导致关羽很快兵败被杀。即使这样,刘邦在彭城战败后父亲和妻子还是陷入项羽之手成为了人质,要不是刘邦有着无以匹敌的厚黑功夫,后果不堪设想。

刘邦当时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大机遇

由于项羽分封的不公,很快导致了齐地的反叛。当初项羽将齐地一分为三,改封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齐将田都齐王,齐将田安济北王,到是反秦有功,未跟随项羽入关的田荣没有封王。结果田荣大怒之下一举攻下了三齐之地。项羽只得到齐国平叛,但却陷入对齐作战中抽不得身。于此同时,赵国也乱了,张耳被封为常山王,而赵国陈余没有封王,于是陈余联合齐国赶跑了张耳。还有燕王臧荼杀死了辽东王韩广,项羽自己杀死了韩王成。再加上刘邦攻灭三秦,可以说此时项羽的分封制已经崩溃。对于刘邦来说,张耳战败来归,魏王豹归降,之前的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翦、河南王申阳都投降了自己,势力得到空前膨胀。特别是在东进的时候,刘邦听闻,项羽派人把义帝沉入了江底,杀害了天下的共主,这就给了刘邦讨伐项羽的政治口号,这样刘邦就完全有理由东进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刘邦也有争夺天下之心,在鸿门宴时,范增就已经看到刘邦的雄心,劝谏项羽趁机杀死刘邦,他的部下萧何、韩信对此也是心知肚明,这才是刘邦东进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