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不是杜甫以偏概全,反应太偏激?

伍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虽然杜甫生活在开元盛世,但是杜甫写出这句话并不是在开元盛世之时,并非偏激,以偏概全。

下面我们来说说为什么。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迁往河南巩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746年,杜甫怀抱辅助君王成为尧舜一样的明主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屡屡受挫,连自己的衣食住行花费都难以维持。

无奈之下,在755年,从京城出发去看望在奉先县的妻子,途中的所见所闻,写出了这首名作。

这首诗也延续了杜甫一贯的风格,很写实,极具现实意义。

杜甫也确实生活在唐朝的开元盛世,但是这首诗也写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他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已明白很快会有动乱发生。

随后,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席卷开来。

我们来看看安史之乱爆发的前夕:

唐玄宗荒淫无度,无心政事。

此时的唐玄宗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了,但是对美女的喜爱可是一点都没有少。

他专宠杨贵妃,只顾与美人风花雪月,对政事漠不关心。

唐玄宗统治初期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相,开创了开元盛世。

但是后来国家上了正轨之后,他任用了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

政事都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奸臣处理。

这些人在朝中贪污腐败,徇私枉法,一手遮天,把政府部门搞得乌烟瘴气。

造成奸臣当道,权力中心腐败的局面。

下面人的声音传不到唐玄宗耳中,就被这俩人排挤或者谋害了。

不仅如此,他们之间还存在争权,每个人都拉拢了一大批的朝臣,更是把政府部门搅成了一滩浑水。

而唐朝时期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导致很多人失去土地。

没有土地的农民就成为了流民,也没有了收入。

随着时间的累积,又由于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政治腐败,加剧了这种情况。

致使流民的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没有收入,吃饭穿衣都成问题。

有的人冻死,有的人饿死,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一片悲怆的情景。

这就是所谓的“路有冻死骨”。

而农民失去的土地,被大地主,士族门阀收入囊中。

他们掌握越来越多的土地,根深蒂固,站在所谓的上流社会,每天歌舞升平,嬉笑玩乐。

他们喝酒吃肉,生活奢侈,骄奢淫逸,对人民的疾苦不闻不问。

这就是所谓的“朱门酒肉臭”。

此情此景跟流民饥饿受冻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才使杜甫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嚎。

而唐玄宗有十分信任的安禄山,由于本身就拥有大量兵力,有造反的资本。

又联络了突厥和一堆帮手,使叛军的队伍更加壮大,长达八年之久,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这也证明了杜甫有敏锐的政治敏感性。

所以说,杜甫只是用诗的方式写出了自己途中亲眼所见的情景,用这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段历史境况,并不是出于偏激。这是为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发出的呐喊,并没有以偏概全。


酒酿历史


“朱门洒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不是杜甫以偏概全,反应太偏激?

按题主的逻辑思维。杜甫不仅是“以偏概全,反应太偏激”,而且是“负能量”爆棚,对现实社会不满。他对唐朝在皇帝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不仅不讴歌、不颂扬、不赞美、而且道听途说,极力进行歪曲、抵毁、抹黑,给敌人“递刀子”。是典型的“卖国贼"、“带路党”、“恨国党”、“叛徒"、“汉奸”、“美粉”、“喷子"、“公知”。

“公知"就是“公敌”。故杜甫就是人民的"公敌”。


居家活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千古名句。那么此句是什么意思呢?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于唐代大诗人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

“朱门”:古代指经过红漆的木门,一般来说,都是富裕人家。

“酒肉臭”:酒肉,是生活中的奢侈食品,也是大户大富人家的特征;臭,作者用此字,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辛辣讽刺。

“路有冻死骨”:清楚明白地告知,那些不能饱腹之人,即穷人在天寒冷时被冻死的情形。

固此,这两句诗,呈现出对仗,真实地描述了富贵和贫贱的生活差别。

内含意思:富贵人家里漂出酒肉的香味,而穷人们却在街头上因饿而冻死了。

此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岀自杜甫之口,又在盛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盛极必衰,这是古律。唐朝繁华,并不能说明整个社会都富足有余,人人平等地享受着快乐。事实中都是不尽人意的,贫富差距特别大。

作者杜甫之所以能写岀这样的诗句,与他自身的经历分不开。杜甫一生穷困潦倒、常处于流离失所之境,当然熟知“路有冻死骨”的惨状。另一个方面来说,杜甫又是一个几经沉浮的为官之人,常不得已穿梭于富贵豪门之家,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也感触颇多。

作为一位开明之士或是在良心上的发现,他们(她们)多多少少都有这种感觉,只不过他们(她们)闷在心里不说而已。但诗人杜甫不一样,他有受穷挨饿之痛苦,也有对富贵人家生活之愤怒,于是,着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很自然。

凡事皆有两面性,繁华的背后也有凄凉悲酸一面的客观存在。

针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人认为杜甫是以偏概全、大偏激了点,对么?

答案肯定是不对的,杜甫没必要这么做,他说的都是事实的反映。

诗人作诗不会随意而为之,起码要针对现实面,再加以提炼,从而偶得之——精准句。杜甫言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方面是对达官贵人不顾民生而自淫的辛辣嘲笑,另一个方面也是为了阐述民间之苦,替民呼唤的心声。

同样的道理,也激发了不少仁人志士。例如李绅的《悯农》,其中就有这么两句: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透过现象看本质,农民不是不劳动、不种田,而是苛捐杂税以及贪官污吏的协迫才导致的。

简而言之,杜甫、李绅所作之诗句,来源于现实层面,没有夸大其词,更没有以偏概全、太偏激的策略应用。

以偏槪全不存在,有点面结合,洞察世事无常,感叹人间冷暖的基准。

总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现实写照,不偏不奇,溶入于作者的正义情怀,给当政者一个警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