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遠不止“過橋”的米線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南部地區以及平壩河谷地帶的稻米種類豐富,而高寒山區以蕎麥、小麥和大麥為主,玉米、甘薯和洋芋是人們普遍使用的輔糧。


在靠南的德宏、臨滄、普洱和西雙版納地區,還能找到更原始的飲食,這裡的飲食現代化較晚,加上山地民族在選擇食物時較為隨機,微微偏重,生、冷、苦、酸、辣,少油少鹽。

大理地區和漢地的交流較早,石材和口味很豐富,而麗江地區由於物產侷限,飲食較為簡單,有名的臘排骨其實是大理和麗江交界處鶴慶的特產。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昆明及玉溪等滇中地區的主流是漢族飲食,但更雜糅,比如現在昆明特有的豆花米線,很有可能是晚清時四川豆花飯傳入後的改版。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雲南人以稻米為主食,並且用蒸米飯做原料,碾扁、切絲、壓成塊、拉成線,創造出了餌絲、餌塊、米線、卷粉等雲南特有的食物。


過橋米線是雲南滇南地區特有的小吃,屬滇菜系,起源於蒙自地區


相傳300多年前,蒙自一位書生在南湖的湖心島讀書,他的妻子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過橋米線是雲南美食的代表,用滾燙的雞湯來把米線和配菜燙熟的吃法很有趣,不過,雲南米線的種類遠不止“過橋”一種,常見的做法還有涼米線、滷米線、炒米線、帽子米線和小鍋米線。

涼米線是甜鹹醬油提味,通常會加入涼雞絲,做成漂亮拼盤的涼米線是婚宴必備的“頭盤”。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滷米線用醬香滷汁拌炒,吃時配上一碗蔥花清湯。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炒米線和時蔬鮮肉一同炒,再加入火腿片。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帽子米線的“帽子”既澆頭,一般事先做好,帽子種類非常豐富,炒雞、肉醬、油渣、豬蹄、肥腸和滷肉都可以拿來“蓋帽”,米線過水焯熱後,加一勺湯在蓋上帽子。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小鍋米線用小銅鍋現煮,所以耗時長,更入味,配料必有韭菜、肉末和一勺邵通醬。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豆花米線的做法介於涼拌和滷製之間,嫩白的豆花中和了冬菜的鹹味,爽滑可口。


除了白米,米線還可以用紅米和紫米來製作。紅米米線和紫米米線在滇東南和滇南地區較為常見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滇東北地區則會在白米中加入玉米麵來做包穀米線。


白米做的米線最常見,按形狀和製作方法又分成粗米線和細米線。

粗米線的米漿經過發酵,吃起來口感軟糯,有一點酸味,所以也叫“酸漿米線”。相對的,“幹漿米線”細米線的口感更彈滑耐嚼。在昆明和玉溪等地,吃米線的時候店家常問“米線要粗的還是細的”。一般來說,過橋米線和帽子米線等追求清爽口味的米線,細米線口感更好;而小鍋米線、豆花米線和涼米線等口味豐富的米線,粗米線更入味。


比起常規的米線型號,滇南地區常吃的米線則可以叫“超細米線”,形似線團,放在傣族涼米線“撒撇”的蘸水裡很容易吸收酸爽滋味,阿昌族的過手米線也常用這種超細米線來製作。

雲南地形複雜,氣候多樣,食材豐富。

有意思的是,雲南的米線與廣西的米粉,廣東的河粉同為稻米加工而成,但越往南走,米線的外形就越扁平,最後連名稱都改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