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文/李建恆

2020年4月10日

南陽有九架孤山:遮山、羊山、磨山、塔子山、紫山、獨山、蒲山、豐山和隱山。“隱豐文化帶”是指隱山、豐山之間形成的文化帶。該文化帶宛若“動態沙畫”的畫板,在數千年的文明進程中,白水黃沙作畫,或繪或拭,“隱”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

本專題擬撰文六篇:

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隱豐文化帶⑵三國文化 虛實難分

隱豐文化帶⑶鄂侯古墓 驚世現身

隱豐文化帶⑷唐宋元明 遺蹟猶存

隱豐文化帶⑸清冷之淵 祭祀河神

隱豐文化帶⑹楚國之地 周典隱遁

1

“隱豐文化帶”的範圍是:東至隱山,西至豐山,北至大佔頭,南至白洮河(東西段)。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隱豐文化帶”與2019年規劃的南陽大學園區(大學城)有重疊區域。“大學城”西臨白河,東到周南高速;北至南水北調中線乾渠,南至北繞城高速,規劃總面積 29.95 平方公里(約合44925畝)。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南陽白河流域歷史文化厚重,有凹穴巖畫(巖畫)、漢畫像石(漢畫)那樣的堪稱千古不磨的文化載體,也有像“隱豐文化帶”這樣的動態沙畫(沙畫)。

[巖畫] 中原凹穴巖畫大都分佈在淺山丘陵與平原的結合部,且在耕地周邊伴有裸露的岩石。本人在2019年9月9日完成的《淯水流域中華文明探源·專題研究報告》中,把一組十穴或十二穴的凹穴構圖稱作古代的“圖式曆法”,是遠古農耕文明的重要佐證。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漢畫] 漢畫出自於漢代畫像石墓。南陽漢代畫像石(漢畫)所表達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天文星象;舞樂百戲;角抵;社會生活;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祥瑞、昇仙、避邪;建築;圖案;榜題等等。漢畫是南陽的名片,漢墓是文化的載體。僅南陽新店轄區,近代被官方記載的漢畫像石墓就有十多座,在清朝修寨和解放以後的大建設中到底毀壞了多少漢墓已無法統計。

[沙畫] “隱豐文化帶”內的歷史文化遺蹟多被白水黃沙吞噬,不像巖畫、漢畫那樣可觸可見,因此,研究“動態沙畫”中隱藏的歷史文化,其難度係數極高,既要採用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進行整體把握,又要依據考古發現、古籍查閱、走訪調查實現聚焦式地詳查。

2

研究“隱豐文化帶”必須排除一些干擾因素,首要任務是對新店北區的“三國文化現象”進行再考證,以利於健全文化體系,夯實文化自信。須再考證的內容主要是村名地名的來歷,譬如:隱山之名是否與劉備遁兵於此有關?大軍帳營之名是否與夏侯惇設軍帳於此有關?飲馬橋之名是否與曹軍常來此橋飲馬有關?夏餉鋪之名是否與夏侯惇“餉軍於此”有關?

“隱豐文化帶”究竟“隱”了什麼?

(1)鄂國貴族墓“隱”了兩千多年。根據《史記》可知商代已有鄂國,早期出土的銅鼎銘文亦提到古鄂國。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早期的鄂國已在湖北隨縣發現,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256年)的鄂國卻不知所蹤。考古專家把夏餉鋪鄂國貴族墓的年代確定為春秋早期中段至晚段。

(2)在時間軸上貫通兩千年的水利史險些被隱去。剛剛完成的南陽河東“渠文化”,挖掘出了已“隱”去兩千年的水利史,包括:西漢時期的召信臣“水利惠農”;召信臣“墓”;西漢以來的官渠、陂;唐朝時期的豐山堰;宋朝時期的襄漢漕渠及其附近的宋元遺址;明朝時期的上石堰……。

(3)千百年來諸多寺廟消失在白水黃沙之中。以竹園寺為例,民間有“寺院三遷”之說,經河東文化團隊考證,千百年來,竹園寺屢建屢毀,或“現”於世,或“隱”於白水黃沙之中。此外,還有已經或即將消失的地名地標,如:鐵河、尤橋、紅寶山、老寨嶺、官墳、水牢地等,需要刨根問底。

(4)在持續探索中發掘古老的歷史文化。“隱豐文化帶”非常神奇,我們將持續追問以下問題:①豐山是祭祀之山,清冷淵是祭祀之淵嗎?它與遠古人類有何關聯?②夏餉鋪的鄂國貴族墓“隱身”兩千多年,此鄂國與石橋的西鄂古國有無關聯?③“隱豐文化帶”處於周朝時期的楚國境內,以《老子的伏藏》(見後)為理論依據,王子朝奔楚之時,身為“守藏室之史”的李耳(老子)又會在此“伏藏”什麼?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3

“隱豐文化帶”的研究工作充滿著挑戰性,為了打開局面,我們將引入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

(1)新技術。擬採用衛星地圖及其地理信息輔助研究。古代,先民們“仰望星空,俯瞰大地”,創立了堪輿術。近代,隨著測繪、航拍、衛星地圖的出現,“俯瞰大地”已發展成為“星瞰大地”。在清朝時期,南陽縣境圖屬於“測繪”製圖,其上標繪的道路、河流、村莊、村名等多有誤差;1979年出版的1:5萬南陽地形圖基於“航攝”調繪而成,其準確度、精確度大大提高;而今的衛星地圖,可以通過推拉縮放,在屏幕上顯示任意地域、不同比例尺的地圖。

(2)新理論。古人云“在天成像,在地成形”。有了衛星地圖之後,我們應該如何去辨識“地形”?2019年7月20日,經喬治邦、杜全山引薦,本人有幸認識了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華北分公司的獨立學者、攝影家徐向陽,之後連續兩天共話南陽上古文明,交流長達十餘小時。徐向陽,字泰和,筆名白水子,他在結合本職工作研究地球物理時,發現併發掘散落在中華大地的文化遺產,著書《問道武當山 讀無字天書》和《老子的伏藏-文化遺產背後傳承的智慧》(簡稱《老子的伏藏》),以嶄新的視角,系統地闡述了中華遺產變遷歷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理論體系。為了把該理論付諸於實際應用,7月24日,我與徐向陽等人相約驅車去河東新店、博望一帶實地探訪;9月30日,在南陽油田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專題研討;10月4日,又奔赴南召太子山、雉衡山一帶考察。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3)新方法。利用當代數據分析、大數據分析的手段方法,融合古今數據,全方位、立體化地挖掘歷史文化。譬如:《老子的伏藏》中提出的南陽九架孤山(北連南召太子山)與北斗七星的關係、豐山是祭祀之山、宛東楚長城遺蹟等可在本專題研究中落地應用;國家自然資源部信息中心學者劉聚海提出的“河東四級臺地理論”可與明清時期“金銀銅鐵石”土地分類方法相互參照,從而確定能夠沉澱下文物和歷史遺蹟的地域;白河是南陽的生態軸、景觀軸、發展軸,“隱豐文化帶”地處軸線的右翼,南陽大學城現已規劃於此,在承載歷史的同時,也必將融合成為“生態、景觀、發展”的重要區域。

【河東文化】隱豐文化帶⑴白水黃沙 寫史無痕

4

如果說“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打開了我們的視野,提供了一種宏觀視角,那麼,為了做出準確判斷,還須要多方位、多層次地進行“微視”,包括:考古發現、古籍查閱、走訪調查等

——考古發現。諸如鄂侯墓、襄漢漕渠、宋元遺址等,這些均屬於近年的考古發現。

——古籍查閱。開展專題研究,往往是循著線索,在大量翻查古史書的基礎上完成的。譬如在研究河東“渠文化”時,一開始發現有“上石堰”,繼而通過“海量”蒐集獲得了信息積累、完成了此項研究。

——走訪調查。分為公開調查和隱蔽調查兩種:公開調查是指走訪鄉村文化達人、依靠民間力量“訪古尋蹤”(如喬治邦訪古尋蹤團隊);隱蔽調查是指尋找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譬如“開鉤機的、收石條的、摸金校尉”等。在“考古一線”有種說法:一個盜墓賊強過一個(或多個)考古隊。

——迭代優化。獲取第一手資料(信息)後,還需要反覆多次進行優化。譬如,面向信息提供者發起“多次詢問”,能夠啟發其再回憶、引導其再思考、提請其再確認。

——綜合研判。發問的目的是為了尋求答案,但往往又無法得到確切答案,這就需要通過研判給出一個指向。譬如:經過考證與調查,我們認為現位於熊營村小軍張營亭子裡的石像疑似召信臣像,這裡的“疑似”就是一種指向。再如:夏餉鋪一帶有“鄂城寺在河東、竹園寺在河西”之說,如果我們以鐵河為參照,把這個說法看做是“尋寶口訣”,就會推導出令人稱奇的結論。

結束語

2020年4月5日發佈《南陽河東“渠文化”》,之後有網友留言“希望大學城的規劃能夠體現這些歷史底蘊”。而今,我們專題研究“隱豐文化帶”,或許更能挖掘出大學城規劃區域內的厚重歷史。持續探索!不斷髮現!也許,這正是河東文化吸引人、凝聚人的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