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作为正史“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开创的以纪传体记录方式和其栩栩如生的

《史记》作为正史“二十四史”的开篇之作,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其开创的以纪传体记录方式和其栩栩如生的描写写作风格都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史记》已经不光是史学领域的翘楚,更加难得的是其文学写作上的功力颇为后人肯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整理了自黄帝以来的大量史料,根据自己的实地走访,基于自身的史学修为,汇集并记录下来,以飨后世。



司马迁是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来创作《史记》的,被称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语),《史记》是司马迁一生心血的结晶(也包括很多他父亲司马谈的心血),既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谈史记必然绕不开《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这两篇文章,其中记录了很多工作细节和工作态度。

首先,治史一定都是有态度的。但是我们要看他的出发点,而不是纠结于对错。当时书写和记录的手段都不完善,这对于资料的留存是致命的。司马迁治史的态度相当严谨,《史记》中的所有的记录都是有根有据,只是有些我们现在见不到了,所有原始史料都经过司马迁的严格筛选辨别,对于不能断定的则都记录下来(如《老子韩非列传》中记录了三个“老子”)。有很多之前大家怀疑的《史记》中别无参考的孤证被后来新资料的发现所证实(如《殷本纪》中商王朝的世系),也有很多细节描写可以找到太史公史料来源的蛛丝马迹(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和“乌江自刎”,《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刺秦”),当然也有个别被当前出土的新资料所证伪的记录(如苏秦、张仪的故事),但这主要是司马迁在资料不多时,只能依照当时不可被识别的错误史料所致。错误一定在所难免,但很大程度是因为历史局限性造成的,但他最大的贡献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史学修为,系统的整理了之前上至五帝的记载(这就是为什么他没从三皇说起),他会把合理的(有对有错)都记录下来,为后世留存,不然现在我们连质疑都不知道质疑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