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家长是一份不容易胜任的工作,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费尽了心血,却常常只换来孩子的沉默或对抗。当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似乎越来越难以和他们沟通。

“提醒你多少遍了,要认真书写,怎么总是忘记?给我擦了重写。”

“为什么你的房间总是乱七八糟,赶快收拾!”

“背诵的结结巴巴就算完成了,为什么对自己要求这么低?背熟了才能睡。”

当家长苦口婆心地一遍遍重复着对孩子有益的提醒,得到的却往往是孩子的沉默、反驳、对抗、甚至争吵和肢体冲突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应该如何化解这样的沟通困境呢?

今天我们来共同分享一个沟通方法,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思维方式的转变,提升自我认知,家长们可以尝试学习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来与孩子相处,会提高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效果,改善亲子关系。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引用圣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哲学思想,提出了神奇的非暴力沟通方式。通过非暴力沟通的传播,世界范围内无数的人们改变了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重新获得了爱的能力和幸福。

该模式引导人们培育彼此的尊重和关爱,转变表达和倾听的方式,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去表明自己观察到的事实,感受和需求,并提出请求,最大限度的避免语言暴力以及由此带来的沟通障碍。

因此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非暴力沟通模式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下面我们结合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的日常沟通为应用场景,来了解和体会这四个沟通要素。

1、观察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第一步要观察正在发生的客观事情,并清楚地表达。

看似简单,但家长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问题是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

观察的对象是客观事实,而评论则加入了个人的价值判断。观察后的表达应是清晰和具体的,而评论则显得笼统。

比如:

“你这周让我喊你起床了3次了。”这句话就属于观察,因其针对观事实并表达具体清晰。

而如果采取评价方式,则是家长们常常脱口而出的“你怎么这么懒?”或者“你怎么总是需要我喊你起床?”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区分观察和评论呢?看看上述例子,其实就可以明白其中缘由。

当家长说的是具体清晰的客观事实,孩子也无话可说,只能接受自己在这个行为上的不足。

而当孩子听到带有个人意识和情绪的评论时,情况就立刻不同了。

孩子会直接理解为家长在批评他,而且,由于家长陈述的不是客观事实,孩子不会坦然接受“自己懒“或“总是...”这种笼统的批评,反而会激起心底的不服气,形成对抗和逆反心理。

最终的沟通结果可想而知,不是心里不服气,就是顶嘴,无论哪种结果,对于亲子关系和解决这件事本身都没有任何建设性。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才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所以,家长们首先需要修炼的就是,当想和孩子沟通时,需要先观察孩子的行为,而不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只有不激起孩子的抵抗,有效的沟通才能进行下去。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2、感受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要素是感受。

在客观和准确地形成对孩子行为的观察后,家长需要试着倾听自己的感受,并把真实情感向孩子表达出来。

举例说明会更直观一些。

假设当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有说谎的行为后,家长可以有二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 如果按照普遍的处理方式

此时,家长出于习惯、或家长威信等原因,并未去体会和分析自己情绪激动背后的真实想法,取而代之地是条件反射式的责骂和批评:“你怎么能撒谎呢?你现在都开始学会撒谎了?还有什么事情瞒着我的?”

这样的言语,只会激起孩子负面的应激反应,要么逃避退缩,要么逆反顶撞,最终结果肯定是不欢而散,而希望解决孩子撒谎问题的沟通目的自然也没有达成。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 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
  • 家长就应该体察自己的感受,生气吗?是的,可是为什么生气?因为对孩子寄予了希望,而他竟然学会了撒谎,自己感到很失望。

    那么,此时家长需要做的就不是发泄怒火,而是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发现了你居然在说谎之后,我感到非常的失望和痛心”。

    看似示弱的表达情感,却会起到比貌似强势的批评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这会使得孩子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让妈妈伤心的事,辜负了妈妈的信任和期望,如果妈妈再运用后续的沟通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实现有效的沟通。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3、需要

    非暴力沟通方式的第三要素是,倾听自我的感受,追寻产生感受的根源,即我们为什么有这个感受,我们的诉求是什么?并且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

    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如果家长感到失望、难过,那并不一定是由于孩子造成的,也许只是因为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比如说,同样一个孩子考了班级第20名的成绩,如果他原先一直班级垫底,家长肯定对这次进步非常满意,而如果他原先是班级前三,那家长多半淡定不了。

    可见,引起家长感受和情绪变化的,并不是孩子行为本身,而是家长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当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体察到自己的感受的真实原因,在沟通中,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看重和需要的是什么?

    这样的思维逻辑下,家长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轻易用批评的言语责怪孩子。

    还是以上述那个孩子撒谎的例子来分析,家长在表达了观察和感受之后,就可以再说明自己感受产生的原因,帮助孩子理解和体会家长的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

    家长也许会这样表达:“发现了你居然在说谎之后,我感到非常的失望和痛心。因为,我一直很信任你,我也认为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4、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素是请求,即清楚地告诉对方,希望他怎么做,越具体越好。

    这里要注意很重要的一点,家长务必分清楚请求和命令。

    因为,请求是在前面三步沟通的基础上,通过情感和感受上的交流和共鸣,向孩子提出希望,更便于孩子接受。

    而命令的语气则会让孩子感觉到内疚、不受尊重、或者害怕受到处罚,无论哪种感受,孩子都没有从内心认同家长,而这恰恰说明了沟通的失败。

    比如,在孩子一周有三天需要妈妈喊起床的案例中,妈妈可以这样提出自己的希望。“你这一周有三天都是妈妈喊你起床的,妈妈觉得有些失望,因为我一直觉得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独立了。下周开始你能做到自己按时起床吗?”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在家庭教育的场景中,家长如何具体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来与孩子沟通呢?

    当理解了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四要素原理之后,紧接着就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去尝试运用。

    可以预见,在应对与孩子沟通时,肯定会存在逐步熟练的过程,在这里,不妨参考一个四要素的表达模板,可以为家长们提供一个提示。

    1. 观察:当我看见……;
    2. 感受:我感觉……;
    3. 需要:因为我需要/重视;
    4. 请求:你愿意……吗?

    通过运用这四要素的模板,当需要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就可以不再条件反射式地立即批评或者评价孩子。

    而是试着运用非暴力沟通模式,首先就事论事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再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及其产生根源,最后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希望,与孩子进行平等和真诚的交流。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举例:

    孩子的字写得总是不认真,妈妈怒火积压,终于有一天,当妈妈看到孩子龙飞凤舞的作业本时,实在控制不住情绪,大吼:“你怎么这么不认真?说了好多遍,还是屡教不改,给我重写,写到认真为止。”妈妈带有情绪的言语,只会引来孩子的反感,甚至会想“我已经挺认真地写了,你还不满意,那我认真也没用了”,进一步加深对学习的抵触情绪。

    如果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四要素模板,妈妈可以这样沟通。

    首先,客观清晰地说出具体事实,不掺杂个人情绪和评价。“你这一周的作业,老师都只打了B,并且有4次都批注了提醒书写认真的评语。”

    其次,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批评。“我感到很着急和担忧。”

    然后,说出需求“因为我非常重视你的升学考试,字迹潦草,在考试时的卷面和作文部分都会被扣分的。”

    最后,提出明确的希望“我希望你能从每天作业开始,认真写字,保证不再因为书写被扣分。可以吗?”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结语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家长与孩子平等和真诚交流的桥梁,避免批评和指责。

    因此,在学会有效表达的同时,家长也需要注意倾听和感受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用心去理解和沟通,方能得到孩子的真诚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方式并不一定每次都会生效,家长只有在不断地尝试和演练当中,结合自家情况,不断摸索和调整,最终琢磨出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

    和孩子无法好好沟通?你以为自己平和,其实却很暴力

    做家长就是一场修炼,非暴力沟通就如同一位良师,给予我们一些启发,指引我们在这条漫长的修行之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只要一路坚持,终有一日会等来陌上花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