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掉的“热土”


忘不掉的“热土”

《天涯热土》播放过了很久了,思绪从这座桥上进入,也该从这座桥上出来了。我觉得不应该嘎然而止的,再说上一点感受吧。

那个时候从这座桥上过来的大部分知青,也都还又从这座桥过去了。五十年就是半个世纪,不算长也不算短。

我不敢下结论这是不是中国最有韧性的一个群体,他们回城后在每年的11月11日都要在广州举办一次聚会。吃顿饭,聊聊天,互相问候一下、互相祝福一番。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的人从广州以外前来参加,有粤东、粤西、粤北,甚至还有外省和国外。他们带着时代的气息,互相添加着微信朋友圈,他们带着往日的热情,一起回味着许多年都忘不掉的生活片段。

忘不掉的“热土”


忘不掉的“热土”


有这么一帮人年复一年地组织,联系,布置,安排着。每一次都是尽心尽义,每一次都是一丝不苟,每一次都温暖着大伙的心,看得出来,他们对在这一片“热土”上的经历有着深深的情怀。因为他们同属那个时代,共同把人生最宝贵的青春留在了那片“天涯热土”上。

忘不掉的“热土”


忘不掉的“热土”


“我们这一辈与共和国同年岁,我们这一辈历尽了艰辛,交足了学费;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歌词道出了我们的心声,融汇了我们的情感,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才能从内心抒发出这样的感慨。

许多年来社会上有一部分人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着知青,因为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文化与素养来自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当年的知青都老了,他们圆满地在人生中的重要阶段里交出了青春答卷。聚会时满头的白发掩盖不住他们的满腔热情,满脸的皱纹掩盖不住他们的欢声笑语。谁、谁、谁怎么样了?他们过得还好吗?孙子、孙女多大了还需要带吗?谁和谁在一起了吗?为什么?为什么……?许许多多在微信里说不清的事情和问题都带来了……。

忘不掉的“热土”


忘不掉的“热土”


曲该终了,人该散了,许多人恋恋不舍地拉着手预祝着来年再次相见。

看了《天涯热土》我惋惜这篇从解放海南到改革开放的时间跨度,竟然是找不到知青的痕迹。我过问了有资格人士,得到的只是说连海南农垦博物馆里当年知青的资料都少的可怜。天呐!十万知青浩浩汤汤滚了进来,丢进海里也会有个泡吧。

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老前辈”写的“海南橡胶发展史,他这么评价那一段的发展历史:“兵团的“大跌进”(1969年至1974年)

1969年,农垦体制转为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来者以“大力发展橡胶”为号召,搁下粮食自给这个包袱。提出“一年等于过去20年”的口号,集中力量,大干快上。不听老农垦的意见,决意大干一场。但由于:(1)苗木供应不上,采取所谓小苗芽接、小苗定植(径粗不及筷子粗),死亡率高;(2)集体作业,前面种、后面荒;(3)开荒质量差。造成橡胶大面积荒芜和死亡。老农垦反应强烈,“兵团”接受意见,迅速采取措施,开始灭荒、灭茅和补换植工作。之后,固定专人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慢慢地使橡胶得到恢复和发展。9年共植胶172.84万亩(其中1970年123.38万亩,为历史之最。)最后实存82.47万亩。保存率为47.7%。年均也有9万亩。林相稍差。但比“大跃进”时稍好一些。值得一提的就是:兵团四师曾在岛西进行大面积开发,并新建邦溪农场,这对橡胶西移作出贡献。”

邦溪农场应该就是我参加开荒大会战的四师十五团。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单单是由鲜花构成,所有历经过的风风雨雨、磨难挫折它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经验。历史上的任何点点滴滴都是不可或缺的。

珠碧江有一片肥沃的土地,珠碧江还有“老前辈”精心规划的蓝图,许多年以后坚持在珠碧江种橡胶的朋友,还自豪地说着,珠碧江是整个海南岛橡胶产量最高的农场。就在不久前还在群里发来信息,在2019年合并后的珠碧江仍被评为龙江农场先进单位一等奖。

忘不掉的“热土”


俱往矣,时光荏苒,岁月蹉跎,永远不变的是情谊。尽管是步履蹒跚,尽管是老态趋现,毕竟还有朋友还能聚会。可是还有那些把年轻的生命都留在那片土地上的同事,他们回不来了,他们不能参加聚会了。

我听说回城后,有知青回到重新改制的农场,挖出朋友的尸骨用麻袋背回了广州。这样的情谊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