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故事」朝斡獨遞公呈除舊患

作者:徐繼國

在農耕社會里,土地不僅是農民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朝廷與地方官府徵派賦役的重要依據。官府總是期望通過土地丈量,掌握耕地之實情,以確保賦稅收入。

話說清朝順治元年,戶部下令各省清查地籍,由於戰事未靖,直到康熙初年,以清田均役為宗旨的土地清丈工作才在各地逐漸執行,有些地方甚至拖延到雍正年間。清河縣的土地清丈工作也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開始的。

清河縣一直有一個對百姓不利的情況:每次官府清量土地,丈量土地的官吏都要向被丈量土地的農戶索要銀子,每畝錢餘,這次的清丈工作也不例外。百姓生活在靠天靠地的農耕社會,大多食不果腹,哪有多餘的銀錢給那些官吏,全縣百姓為此感到痛苦不堪。


「運河故事」朝斡獨遞公呈除舊患

有些膽子大的百姓私自聚集在一起,商量方法,有個鄉人說:“我們請求本地鄉紳,撰寫一份公呈,遞交到縣衙,請求張縣令禁止官吏索要銀兩,如何?”眾人又商議一番,再無他策。

他們請鄉紳寫好公呈,選派代表把公呈送往縣衙時,又遇到了困難。原來,當時清河縣的縣令姓張名東洛(此名是王氏家譜中的記載,在清河縣誌中沒有找到此人。而據清河縣誌記載:雍正三年,清河縣令是張秉恪。不知是不是一個人;如果是一個人,不知是家譜誤寫,還是張秉恪號東洛,有待進一步考證。),出身於鹽商之家。縣令張東洛剛剛出來做官時,其黨羽殘暴、狠毒,他也不嚴加管束,百姓都怕他。於是參與撰寫公呈的人都不膽出面去遞交,害怕日後遭到張縣令的迫害,紛紛藉故就要離開。這時,只聽一人哈哈大笑,說:“我去!”眾人一看,此人正是王朝斡。

王朝斡者,京杭大運河西岸,油坊古碼頭邊王氏之十世祖也,字公弼。生於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初一,卒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八月廿三日,享年85歲。據油坊王氏家譜記載:朝斡為本地縣學秀才。“血性剛直,具泰山嚴嚴之氣;立行方正,有履道坦坦之風。”他一心救濟鄉民,躬行正義。

朝斡公大笑幾聲,說:“你們個個都是婦人之心,膽量如此之小啊!為了解除全縣老百姓,我願冒險去遞交公呈。”說完他拿起公呈,大步流星的上了路。眾人心中默默祈禱,保佑朝斡公順利歸來。朝斡公走出不足一里,就颳起了大風,聚集著雲朵,飛沙走石,天昏地暗;過了一會兒,又云散日出,金光四閃;天空忽陰忽晴,忽暗忽明,變幻不定。朝斡公定定心神,加快腳步朝縣衙走去。

進了縣衙一段時間,朝斡公衣冠完好的走出縣衙。縣令旋即下令,禁止官吏再向百姓索要丈量土地的銀錢。全縣百姓歡欣鼓舞,自動列隊迎接朝斡公歸來,以表謝意。原來,朝斡公見到縣令張東洛後遞交公呈,並向縣令陳述了自己的觀點。他的論辯態度分明,言辭有力,使縣令張東洛心服口服。

後來,朝斡公與縣令張東洛在淝鄉縣署相遇,向張東洛致歉說:“是我誤信讒言,非常懊悔!當時,大家都說你殘暴好武,看來真的不能隨便相信傳言呀!”此是後話。

朝斡“獨往縣衙遞公呈,除去舊患惠百姓”卻成為一段佳話,流傳後世。

附:王氏家譜對朝斡公的記載

「運河故事」朝斡獨遞公呈除舊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