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也是比較出來的

不幸也是比較出來的

我和小妹相差6歲,在我心裡她應該是我們家最幸福的孩子。從小有我照顧她,爸爸媽媽疼愛她,再加上她性格開朗且討喜,親戚朋友也都很喜歡她,這樣的孩子不幸福是沒有道理的。然而,在一次成年人之間的對話中她告訴我,她的童年一直都活在我的陰影中,很不快樂。在家裡,父母經常拿她和我作比較,“你姐9歲都會蒸饃饃了,你到現在連生個火都不會”“你姐語文好得很,從小就是課代表,你怎麼一點都不學她”;在學校,一些教過我的老師會去教她,也會告訴她“你姐學習不錯,你要超過她哦”;在親戚朋友中,當我考上大學離開後,她正好上初中,所有的親戚都會“激勵”她,“你姐考上大學了,你也要好好學習,爭取比你姐考得更好”,在如此的環境中,壓力可想而知。多年後我才知道原來我眼中那個無憂無慮的小丫頭會有這樣的煩惱和悲傷,被人比較的痛也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作者丹·格林伯格詼諧地提示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他建議讀者如果真想過上悲慘的生活那就去與他人作比較。比如把自己的身材和那些媒體報道的標準男女如模特作比較,把自己的成就和那些名人如莫扎特相比,你會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是,簡直一塌糊塗。

不幸也是比較出來的

有些比較是出於愛和期待。如父母總喜歡拿別人的孩子和自己的作比較,在他們眼裡,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好,而自己的孩子哪哪都不順眼。一次,有個爸爸看著電視裡的關於電競比賽的報道對兒子說“同樣都是玩遊戲,你看別人怎麼就能玩出名堂,還能掙那麼多錢,你玩遊戲除了掏錢還得到什麼了?”言語之間半是玩笑半是奚落,兒子瞥了爸爸一眼,不鹹不淡地說,“同樣都是爸爸,人家的爸爸怎麼那麼有錢,你怎麼就不行呢?”是啊,我不拿你和別的爸爸作比較,無論家裡情況怎麼樣,始終愛你敬你,那也請你不要拿我和別的孩子作比較,哪怕那是愛和期待,落在被比較人的眼裡,那也只是指責和傷害。

不幸也是比較出來的

有些比較是出於虛榮,比來比去形成了落差,感覺自己擁有的和別人所有的不對等,擁有的喜悅也會蕩然無存。有兩個條件差不多的女孩子,分別談了戀愛並結婚,對象一個是富二代,一個是農二代。嫁給農二代的女孩本來過得還不錯,老公婚前婚後都很體貼,家裡大小事情也都依著她,這樣也算圓滿。但當她發現嫁給富二代的女孩婚房是一次性付清,婚後不久就買了自己的車,吃穿用度也越來越高檔,而自己還要省吃儉用還房貸、攢錢買車,花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偶爾買個奢侈品還會自責半天,越比較就越難過,認為自己當初被愛情矇蔽了雙眼,現在才會這樣拮据和落魄,於是越看老公越不順眼,爭吵也就在所難免,雖然沒到離婚的地步,但不幸的種子已經埋下,在日後越來越多的比較中它會更加茁壯地成長,最終籠罩她的整個生活,使其變得滿目可憎且痛苦。

比較,是不幸的來源。尤其是拿自己或家人的不足和別人的長處相比,眼睛永遠盯著別人的好和強,看到的只有 “你很差”“還不夠好”,產生的只有不滿和貪婪,幸福也就無從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