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樓市還有救嗎?

深圳樓市還有救嗎?

作者:今綸


最近關於深圳房價,有兩句話給我留下印象:其一,“深圳房價可防可控,不會城傳城”;其二,“深圳,來了就是投資客”,我覺得可以改得更貼切一點——


深圳,來了就是炒房客


深圳樓市還有救嗎?


關於深圳的房價,最近寫的人很多,多位專家都提到了增加供應量以緩解目前深圳的情況,這個方法是永遠正確的,但是對於解決深圳當下的問題沒啥用,太溫和。因此恕我不能苟同,因為深圳房價到這個位置,已經不是增加供應量能解決問題的。


我提幾個解決思路,不一定對,供參考供批判,同時,也對深圳的未來表達一點憂慮。


“世界炒房之都”絕非浪得虛名


深圳這一輪房價是怎麼炒起來的?“企業紓困貸”、“經營貸”、“三農項目”、“小微扶植”等貸款資金,經過各種渠道都進入樓市。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已向深圳市各商業銀行下發通知,緊急自查房抵經營貸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情況。所謂“房抵經營貸資金”,是指借款人以自然人名下的房產(住房、商住兩用房)作抵押,向銀行申請一次性或循環使用的消費或經營用途的人民幣貸款。


注意這個詞語:循環使用!


深圳炒房已經成為一種系統和生態,而且配合非常默契:


某些銀行明明知道某些企業把貸款拿去不是真正發展實業的,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什麼?有媒體採訪銀行人士,人家說了實話——“要是拿經營貸去炒房,風險還可控,就怕去做生意……”


如果是這種心態,你指望銀行嚴控資金流向房地產,可能嗎?


接下來,開發商、媒體、自媒體開始做局。開發商搞“飢餓營銷”,每次只放少量的貨,但是此前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吸引了五倍十倍的意向客戶,只要一開售,肯定秒光啊,甚至可以做到還沒正式發售就沒貨了。厲害不?世界炒房之都絕非浪得虛名。


媒體和自媒體一發稿,一傳播,中介搞一輪朋友圈擴散,妥了。如此三番,深圳的投資客、老闆都被吸引過來了,既然後面有傻子要搶,不如我先搶,賣給傻子。對吧,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吧。


深圳中原地產研究中心調研顯示,3月份入市的需求中,投資性購房比例已佔到了38%,逼近2016、2017年牛市高峰期的40-45%。而在市場熱度飆升後,這個比例,在4月份可能更高。


深圳樓市還有救嗎?


在這種情況下,你說增加供應量可以退潮,我不信。


深圳炒房的資金來自於全國,甚至香港,又有目前給實體經濟輸血(實質上有部分流向房地產)的兩大資金寬鬆基本面做支撐,所以……


這供應量要增加到什麼程度才能降溫?何況深圳沒什麼地可以用作住宅開發了,城市更新的速度也跟不上投資買房的節奏。


但是,另一方面,在土地這一基本要素如此匱乏的情況下,深圳並沒有如京滬一樣嚴控人口流入,而是採取”大專畢業即可落戶深圳“的政策,何也?固然是為了深圳的產業發展,但實質上也舉託了深圳樓市——一個孩子來深圳,掏光內地六個錢包。來41萬人,掏光多少錢包?你品,你仔細品。


所以,增加供應量是不可能解決深圳的高房價問題的,雖然在理論上它完全正確:因為樓市供應量不是你想增加多少就增加多少,這不是生產手機或者電視機。炒房客能夠聚攏的資金量有多少?這個也是隨時變化的。既然深圳炒房如此之爽,全中國的熱錢都湧過來,你要增加多少供應量才能滅火?


斷了炒房活水,有望減壓


深圳只有不多的選擇,其一,真正嚴查“企業紓困貸”、“經營貸”、“三農項目”、“小微扶植”等貸款資金流入樓市,能做到嗎?現在在做,效果如何?不知道。結果如何?不敢預測。


深圳樓市還有救嗎?


《華夏時報》的報道說得很清楚:地產商要賣房子,買房人想鑽空子炒房套利,中介想賺佣金,銀行客戶經理要完成KPI。人民銀行深圳分行要求深圳各銀行自查今年以來發放的房抵經營貸,不過,成功通過申請房抵經營貸而套取了新房的投資客們,目前仍安之若素。“大家都互相問過銀行的,用經營貸買房出來的錢已經被洗了很多道手續,根本查不出來。現在也只是走個過場,不會真查。”有買房人親述“為躲審查500萬貸款轉手11次才拿到”。


當然,不好查但還是要查。


因為增加樓市供應量還不如嚴查資金違規流入樓市。不是說銀行很牛逼嗎?各種大數據監控,各種審批,怎麼這麼多錢還是違規流入樓市?斬斷這個源頭,就斷了炒房的活水,有望慢慢減壓。


我知道樓市不能崩,但至少不能從這個口子放水了。


人口與住房供應錯配


其二,深圳的人口增長與土地供應已經達到極限了,可否重新考慮人口與住房供應的匹配問題?一方面,每年四十多萬人口淨流入深圳,各種資源承壓,但是深圳還在拼命召喚年輕人,另一方面,深圳的樓市供應跟不上,公租房的建設緩慢(需要大量資金)。沒有足夠的房子,又非要招呼這麼多人來,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不自在嗎?


深圳樓市還有救嗎?


新加坡是深圳的學習對象之一,可是要想成為新加坡人是很不容易的,這固然是因為國籍轉換的程序更復雜,更因為新加坡對自身人口的資源承載做過評估,因此要進新加坡,門檻不低。


深圳以大專門檻吸引人才,固然有開放之風,固然是在實踐“來了就是深圳人”,可是來了不能睡大街啊。簡而言之,深圳招攬人才的熱情與其安置人才的能力是錯配的,沒這金剛鑽就別攬瓷器活啊,可否重新考慮入戶門檻的問題?


深圳明知道自身的樓市供應量與人口增量不匹配,繼續逆風而行,只有兩種可能:其一,倒逼,希望讓深圳有機會擴大行政區域,獲得更多土地。其二,為了維持經濟增速,需要更多年輕人來消費,來做貢獻,來做房奴。不然沒理由啊,是個普通人家都知道我家房子面積不夠,大家別來了。


如今到深圳,拿戶口容易,買房子難,難於上青天,這不是深圳的光榮。


有一些房地產博主喜歡推銷一種錯誤觀念:“有能力、有抱負的年輕人應該選擇房價高的城市,中國最有競爭力的城市都是高房價,這些城市的房價正是充滿抱負和狼性的年輕人支撐著”。其實就是忽悠年輕人去為高房價買單,不過,凡事都有臨界點啊,現在大批年輕人飛奔去杭州,一年比深圳多十幾萬人呢,看來這個機會與成本的臨界點已經突破了。水開始往更低的地方流。


這是深圳危機的開始嗎?


深圳醒醒!


還要補充一點,絕大部分新加坡人是住在便宜的組屋裡面的,深圳如果能讓絕大部分深圳人尤其是新深圳人住在組屋裡,自然可以放手讓投資客去炒房,可能嗎?不可能。目前的格局其實就是壓榨普通深圳人的買房能力,挑戰他們的神經,壓力太大。


房地產稅可否讓深圳“先行先試”?


其三,深圳已經沒什麼土地了,政府也需要維持一定量級的收入。國家層面也一直在吹風“房地產稅”的話題,深圳不是“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嗎?是否可以在國家層面加快“房地產稅”的立法程序,讓深圳“先行先試”?


深圳樓市還有救嗎?


在保證合理的免徵面積或者其他條件的前提下,對炒房客,對持有三套房以上者課以高稅率累進制稅率,同時,大幅度減少個稅徵收,把企業稅負減少一半……讓炒房客和富人多交稅,讓窮人和中小企業少交稅或者不交稅,可不可以?


房地產稅收上來的錢用於建設廉租房、人才公寓,用於給深圳的教育、醫療添磚加瓦,可不可以?


收房地產稅不是為了打壓房價,而是讓炒房客和富人為社會做貢獻,普通人可以如新加坡一樣排隊等自己的“組屋”,好不好呢?


如果稅率合理,房價穩定,我相信長期看是沒有什麼人炒房的,深圳人可以安心做事,政府也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


去房地產的金融屬性才能讓房價迴歸正常,讓房地產稅成為政府的現金奶牛,能不能在深圳試一試?


科技創新進入多點爆發的階段


最後,我想說說深圳的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深圳南邊那個城市,基本上就是靠房地產和金融撐著。深圳呢?足以誇耀於世的主要是金融與科創,但是尷尬的是:科創龍頭老大華為把越來越多的分公司、人才搬到東莞去了,大疆的體量一直起不來,騰訊一直穩定發展。


我很同意寧南山先生的看法:深圳2015年以前房價適宜、產業升級驚人的氣勢大大減弱了。也就是說深圳的製造業升級減速了!


每當經濟陷入“複雜”環境的時候,深圳居然總是要去鬆綁房地產,包括給豪宅稅鬆綁,直接導致房價上漲,還有取消商務公寓“只租不售”限制。


2019年深圳土地成功交易67宗,其中桂灣片區一宗是以租賃的形式交易,成交數量與2018年相差不大。全年實現土地出讓金收入約697億元,同比增長55.13%。總出讓土地面積2488178.31平方米,同比增長約71%。


2019年深圳轄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9400億元,達到9424.2億元,增長3.5%。


看起來是不錯的,不過,“地方級收入3773.2億元,增長6.5%”,其中“稅收收入3067.7億元,增長5.7%;非稅收入705.5億元,增長10.4%”,顯示增速和全國其他城市一樣在放緩。


尤其是製造業紛紛外遷東莞以及周邊地區,深圳更多依賴第三產業,而這個第三產業裡面高新科技企業和金融佔了相當的體量,當外需出現問題的時候,當對外的技術交流和人才來往出現問題的時候,深圳科技企業受到的衝擊很大,那麼,金融就必須發力,而金融發力就回到南邊那個城市的慣性路徑上去了,和房地產更緊密結合在一起。


不夠錢,就賣地,不行了,就放鬆房地產對沖風險。雖然是無奈之舉,但是看著很唏噓,歷史居然在距離如此之近的地方重演。


深圳樓市還有救嗎?


深圳應該注意到的是,中國的科技創新已經進入一個多點爆發的階段


深圳除了騰訊,沒有什麼有全國影響力的互聯網公司,


汽車產業沒法和廣州、上海比,特斯拉現在在上海很拉風,


芯片方面,深圳沒有絕對領先的突出優勢……


廣州、東莞、杭州、武漢、重慶、成都……正在利用成本優勢,主要是房價傳導的一系列成本優勢各自打造垂直產業的護城河。這也是為什麼廣州去年的人口淨流入數量與深圳僅僅相差1萬人的原因:同樣的工資,可以在廣州找到更好用的人,企業只能遷走。


深圳的營商環境的優勢,政府效能的優勢,開放文化的優勢都在,某些行業的產業生態圈已經形成,深圳依然是優秀的城市,只是房價高漲讓人心慌慌,這是一個足以動搖企業長期紮根的重大問題。


畢竟東莞不遠,畢竟廣州的醫療教育條件更好,深圳吸引人才、吸引企業的絕對優勢,在高房價的映照之下,到底還能剩下多少?到底還有多少勝算,這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2019年1-7月,深圳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二產業投資增速放緩,甚至繼2016年下半年之後再次出現負增長,而作為第二產業最主要的構成,深圳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增速也在2019年出現放緩。


《深圳市2018年中小企業發展情況的專項工作報告》顯示,2018年深圳有9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外遷情況,約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1.1%,累計在深工業總產值599.7億元,佔當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95%。同時報告還指出:近三年外遷的192家企業中,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共計27家,佔全部外遷企業的37.5%。


深圳市政協曾在2017年開展了為期四個月重點調研,調研發現一個新的現象:前幾年由於深圳市政府主導開展的轉移淘汰低端落後產能,外遷的企業大多是低端落後的製造型企業;而如今深圳外遷的製造業大多數是先進製造業,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業。


深圳人一方面憂心失業和減薪,一方面喜迎房價上漲。這真是極為荒誕的一幕!這是不是產業加速空心化的鏡像?


最後問一句:深圳房價可防可控,不會城傳城?但願如此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