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了許多努力,你仍舊無法改變;因為你不懂“剝離”和“分離”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改變,懶惰的人希望自己變得自律,內向的人希望自己變得健談,平庸的人希望自己變得聰慧,才疏的人希望自己變得博學……

付出了許多努力,你仍舊無法改變;因為你不懂“剝離”和“分離”

為了能夠改變,我們也採取了行動,去讀書、去報班學習、去請教行業前輩,我們為此做了許多事情,但最終,往往是一無所獲。

“改變真的很難”、“我天生就比別人笨”、“我天生不擅交際”……

上述就是許多人在努力之後得出的結論。

為什麼改變如此困難?

我們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始終無法改變?

希望今天的文章可以使你找到改變的方法。


1.撕掉思維裡的網

付出了許多努力,你仍舊無法改變;因為你不懂“剝離”和“分離”

試想一隻正在學習飛行技能的鳥兒,它知道想要飛得高,必須要雙腿肌肉發達,雙翅肌肉也發達。於是,這隻鳥每天都拼命地練習跳躍和拍打翅膀,它的肌肉日漸豐滿,但是,它不知道,在其頭頂,籠罩著一張無形的大網,那麼,這隻鳥兒最終能飛起來嗎?

答案不言而喻。

其實,在我們的思維中,就有著類似的許多網,我把它稱為“限制性思維”,例如我寫過的固定型思維,就是典型的限制性思維。

這些限制性思維,就如鳥兒頭頂無形的大網。

當我們想要做一些改變的事情時,即使動力滿滿,但限制性思維卻能帶來更大的阻力,讓我們的改變徒勞無功。

例如你想要鍛鍊自己的演講能力,你剛決定了要在這周的例會上大膽發言,還沒開始籌劃發言的內容,一個限制性的想法“如果我講得不好,大家一定會嘲笑我”突然冒了出來,這時,你就很容易打退堂鼓了。

所以,改變的第一步是要先把那些限制我們的思維統統剝離掉。

那限制性的思維有哪些呢?

其實,生活中限制性的思維有太多了,例如追求完美、自卑消極,非對即錯等等,總體來說,限制性思維有兩大特徵:

  • a.對我們的行動會產生阻力
  • b.它本身是錯誤的

只要我們的想法同時滿足上述的兩大特徵,就屬於限制性思維,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它們從我們的思維體系中完全剝離。

那如何剝離呢?

01.識別思維

這個方法我在許多文章裡都寫過,雖然簡單,但卻有效。

當我們產生一個想法時,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是馬上行動,而是去分析這個想法,看看它對我們當前的行動是產生了阻力還是動力;

如果是阻力,就進行第二步,分析這個思維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可能有人會說,我也不知道是對是錯,沒有關係,只要你對自己的思維進行了再分析,就比80%的人要強。

02.行動驗證

對抗阻力最好的方法是行動起來,一般情況,我們很難和自身的思維進行對抗,但如果思維被識別並呈現出來,我們就會很容易掙脫思維的束縛。

這就像當你直面恐懼的時候,你突然發現,恐懼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可怕。

同理,一如虛幻的恐懼,當我們行動起來時,我們馬上就會發現,之前的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錯誤且對行動產生了阻力,我們確定,它就是一種限制性思維。

03.徹底剝離

當我們通過行動得到了驗證,這時,限制性思維的阻力就已經小了很多,你會瞬間感覺自己改變的動力增強了許多。

這就像你一直被一根繩索牢牢地捆綁著,忽然,繩索不知哪裡鬆了一下,你瞬間擁有了掙脫的力量。

既然敵弱我強,就是乘勝追擊的時刻。

你要一邊在心裡反覆提醒自己,那是一種限制性思維,需要你把它扔進垃圾箱;同時推進你要做的事情,當你能完全不受之前思維的影響時,就完成了徹底的剝離。

當然,我明白,有時候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有些限制性思維,已經和我們整個思維體系融為一體,剝離思維,就如同從我們的身上割肉。

但若我們身體的某一部分發生了“癌變”,徹底割離癌變的部分,難道不是最有效的手段嗎?


2.分離感情與自我

付出了許多努力,你仍舊無法改變;因為你不懂“剝離”和“分離”

剝離掉了限制性思維,我們就能改變嗎?

不一定,因為除了思維可以影響我們,情緒對人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

例如恐懼這種感情,在許多方面都會使我們畏懼不前,無法邁出改變的步伐。

在武俠小說裡,經常會有這樣的設定,就是一個人若想達到武學上的巔峰,就必須要做到“六親不認”,也就是要斬斷一切感情。

我們先不論這樣的設定是否科學,作為自然界中唯一擁有感情的人類,我們在享受感情帶來的美妙體驗時,也常常被感情所束縛,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為什麼我們常常被感情所左右呢?

因為我們總喜歡把感情和我們自身融為一體,例如當你發怒時,你就認為自己此刻正處於憤怒中,既然已經處於憤怒之中了,憤怒又看不到摸不著,沒有範圍邊界,那就自然無法從其中出來了。

生而為人,我們永遠都無法做到斬斷一切感情,同時,也沒有那個必要;但我們可以做到和感情分離,因為無論何種感情,都是我們大腦產生的,它不代表我們自身。

就如同語言和文字,是我們生產出來的;感情也一樣,我們完全可以把其看做我們生產的一種產品。

這樣,我們就能更容易地和其分離,同時更好地對其進行審視。

那如何分離呢?

萬維鋼老師在他的《你有你的計劃,世界另有計劃》一書中,介紹了一種正念自控法,這裡分享給大家。

正念自控法是耶魯大學醫學院的賈德森·布魯爾(Judson Brewer)在研究中親測有效的辦法。布魯爾找了一些菸民來做戒菸實驗,他教給菸民們的方法,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正念冥想”。

布魯爾的方法分四步,縮寫為RAIN:

(1)識別感情(Recognize the feeling)。當你想抽菸時,你要意識到,想吸菸是一個感情。

(2)接受這個感情(Accept the feeling)。不要把這個感情推開,要承認自己想吸菸,而且承認這是一個合理的感情。

(3)觀摩研究這個感情(Investigate the feeling)。從旁觀者的角度分析以下問題:這個感情的力量有多強?是你身體的哪個部分有吸菸的需求?這個感情有“顏色”嗎?是什麼“材質”的?當你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它時,就會發現這個感情不再是你的一部分了。你越分析它,它就離你越遠。

(4)分離(Non-attachment)。這樣,你和這個感情就分開了,這時候你已經不想吸菸了。

為什麼分離感情之後,我們就不再受其所控了呢?

通常情況下,當我們產生了一種感情後,我們往往會馬上採取行動,或釋放感情,或控制感情;無論是哪種行動,都是“感情→行為” 的瞬間發生,這就給我們造成了一種錯覺,一產生感情,我們就要馬上響應,我們的大腦也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模式,所以,我們經常被感情左右。

而感情分離,就是讓我們明白,我們可以接受我們的感情,因為我們也只能接受,但感情是感情,我們是我們,我們不必非要對其響應。

暫時不對感情進行響應,我們才有時間對其進行審視,接下來才能採取更合適的行動。

如此,我們就做到了感情與自我的分離,養成這樣的應對模式,我們將更容易的改變自己。


寫在最後:

一輛車子想要跑起來,首先得把手剎放下來。

同樣,對於渴望改變的我們,想要改變,不是要用意志力去對抗改變的阻力,那樣只會使我們疲憊不堪而最終毫無所獲。

正確的方法是先消除阻力,通過剝離限制性思維、分離感情,我們才能掙脫無形的束縛,一身輕地奔跑起來。

跑起來之後,我們才會有所收穫,有所改變!

#技能改變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