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成功的几率很大吗?为什么我感觉大部分人都上岸了?

某某佩恩


作为考研过来人,我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可考研成功的概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虽然就目前的形式来看考研越来越难,但是只要你选择对了目标学校,而且认真准备了,考研上岸的概率很大。一般情况下,在校生的考研成功的概率比较大,在校生不仅有很好的复习环境,比如你可以天天泡图书馆,而且你还有一起考研的同学作为战友,以及身边的学长学姐还有老师们可以咨询,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你选对学校,并且在备考中很认真的复习了,那你上岸的概率是很大的。如果不是在校生,就得看你自己了,这其中选学校很重要,不要去选择那些竞争特别激烈的学校,选对了学校你就成功了,除此之外,考研不仅仅是知识的比拼,还是一场信息战,获得有用的考研信息十分的关键,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否成功上岸。最后你还有考研方面的问题,欢迎和我交流。


涼苼学长


考研成功的几率大不大其实更多的是在于个人,院校的报考难度,专业的难度,个人的努力程度等;不管是什么考试,都会有这样类似的问题。考研是选拔性考试,难度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大的,但是每年成功上岸的人也并不少,这其实也鼓励了更多的人去加入到考研大军中,近几年的考研人数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考研院校单位也因此进行改革,考试科目的调整,对研究生的招生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化。

为什么会感觉大部分人都上岸了?

可能是因为你看的经验贴,鸡汤文比较多。考研,尤其是一战成功的人相对而言会比较少,但是者不影响大家准备二战,其实一战试水的同时,也更能够帮助你了解考研这场战役,更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的扬长避短,努力奋斗,再战!


考研人加油站


考研成功的几率很大吗?其实这个问题需要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分别加以阐述。

从全国考研的整体角度看,考研的录取率并不高,远远低于高考的录取率。2016年之前的几年里,整体报录比大约是3:1,全国报考人数大约是150万左右,实际被录取的人数大约50万左右。

最近几年,因为考研暴热,报考人数一路攀升,2017年报考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01万人,2018年达到238万人,2019年则猛然蹿升到285万人,到2020年,这个数据是341万人,而全国实际录取人数,2017-2019年每年虽然有大约2-3万人的规模的增加,但实际录取人数依然不超过60万,全国平均报录比在迅速上升,到2019年,已经达到了大约5:1的比例,平均录取率只有20%左右。

2020年因为疫情,教育主管部门作出了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增加招收18.9万硕士研究生的决定,使得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总人数达到了空前的约80万的水平,但是,即便如此,相对于341万报考人数而言,实际的整体录取率依然只有大约24%,平均报录比超过4:1。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从整体角度看,考研成功的几率并不大。

从考研的个体的角度看,则情况差异很大。有些人第一次考研,就因为决心足够、备考扎实、报考目标合理而最终成功上岸,更多的人则因为各种原因,屡战屡败,考了两三次依然没能成功。

现实中,很多人第一次考研都失利了,加入了二战的行列。从数据看,2019年报考的285万考生中,有大约110万人是考研失利而卷土重来的考生(主要是二战的,也有少量三战甚至三战以上的),而2020年报考的341万考生中,则有大约150万人是经历过考研失利而依然坚持的人。

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要考研成功,尤其是要一次就上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题主这样的“局外人”会感觉考研的人大部分都上岸了呢?这很可能是因为你观察的恰好是一个考研成功率较高的圈子。

如果你观察的考研圈子,恰恰是一个考研动力很强劲、备考都很努力的群体,比如那些被称为“考研基地”的大学,如曲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这样蜚声考研界的学校,很多考研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开始准备,有些人读本科的全部目的就是考研成功,所以这些学校考研成功率很高,而且其中不乏考研名校成功的。如果只是从表面观察这些学校,你自然会觉得,考研并不难,甚至会觉得很简单,因为很多普通本科背景的考生不但能考研成功,其中部分人还能考上985名校,甚至有人考上北大清华。

如果你的观察范围是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你就会发现,考研其实并不容易,往往一个班几十个人报考,最后能成功的,可能只有几个人。

再说极端一点。如果你在北大清华旁边走一圈,你会发现,北清周围都有一大群“考研钉子户”,这些人往往都经历了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考研失利,但依然在坚持,因为他们的目标往往是北清这样的顶尖大学。最终这群人也只有少数人能如愿以偿,而大多数人,即便坚持考了三四次,最终也没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学校。你当然会发现,考研很难。

所以,从全国整体角度看,考研并不简单,但对于个体而言,能否考研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取决于个人在备考中逐步获得的实力与报考的目标学校的匹配情况。如果你实力不够但目标很高,两者根本不匹配,自然很容易失利;反之,则比较容易成功。

对考生而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报考目标,是考研能否成功的关键性要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