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何老爷子学哲学。

如果一个人要想变得有格局,有深度。必须要学习哲学。大家都喜欢周星驰的电影,觉得他的电影除了给我们带来快乐,还能给我们启迪。为什么小鲜肉的片子总看着没意思,知道为什么吗?其实周星驰首先是一哲人,其次才是喜剧大师。周星驰的电影表面是喜剧,看看着觉得是悲剧。只就叫有深度。

下面学习何老爷子的哲学。


跟着何老爷子学哲学。


  【独断论与中国羊群】


  独断论的简明通俗含义是:它是一种主观武断的绝对论思维方式。


  这种解释基本不错。但这仅是一种简单的、也是庸俗化的理解。此外,这个解释忽略了论断的实证性意义。


  实际上,就哲学意义论,独断论具有远为复杂、深刻的内容。


  独断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起源于18世纪的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和认识论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大体上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直到康德哲学出现,整个中世纪和近代的西方哲学都被康德和黑格尔归类为是独断论哲学。独断论哲学热衷于讨论宇宙的本质和本原等超宏观的、形而上的超大性哲学问题。


  康德哲学自称是“批判哲学”,所谓批判,不是一般意义的抽象批判,就是指康德对人类的认知工具和认知能力的批判。


  康德认为,人类认知世界依靠思维。思维依靠三大认识工具:


  1、感知能力,2、抽象工具和思维工具,概括、分析与综合,逻辑。抽象思维必须借助语言符号的有序组织,语言是现代所谓“信息”工具(表达与沟通工具)。3、推理能力。推理包括可能性的预测和经验分析的重新组织与更高的概括。此三种认知能力即:感性、智性(知性)、理性。


  但是康德指出,上述认知工具具有先天的、不可超越的局限性。其中最不可靠、最不可信的是推理论说的理性能力(辩证法)。


  康德认为:人类认知工具致命的局限性,使得人类无法超越有限的感知能力(经验)的限制,不可能全面深入真正地认识宇宙。因此,人类永远无法解决宇宙本体、本质、本原是什么这类高度抽象的宏观存在的终极性问题。人类也永远无法知道超越人性的神(上帝)、灵魂等超感知者是否存在。


  康德认为,此前如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的哲学体系认为人的思维活动、理性能力是全能的、可靠的,凭借逻辑和语言工具就可以发现宇宙的真相,这种认知就只能导致固执己见和偏执片面的独断论。因为各种完全对立的理论体系都可以依据同样的独断论思维方式构造成立,并且都无法以实证经验检证其是非。哲学已经因此而永远陷入无休止而且无终极意义的论战。


  为了消除使哲学长期陷入无意义的形而上学体系的论争,康德的结论是:人类必须了解自己的认知、语言及逻辑工具都具有先天性的无法弥补的缺陷。上帝已经从工具上限定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人类只能把合理认知限制在可以实证、具有实用和实效性的领域。康德对避免独断论提出两个标准:


  1、下判断必须是得到实证支持的论断


  2、超越实证不做武断的主观猜测和论断


  黑格尔肯定康德的上述基本观点。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中说:康德的批判哲学提供了近代哲学新的起点,具有无限意义的革命性。


  但是,黑格尔在以下意义上试图超越康德,黑格尔认为:超越实证的理性工具并非人自身的创造,实证的世界本身也是虚幻不实的,理性演化不是人类的发明而是宇宙本身的存在形式。因此,理性的悖论并非仅仅是人的理性有限性所造成的局限,而是存在理性本身不断突破自身、发展、演化的必然程序。


  康德对人类认知工具的研究具有超越时代的超前性,中国哲学在历史上没有经历过系统的工具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及思考,因此至今多数人无法理解康德,更不可能超越康德。中国人在思维方式和日常判断上基本都是独断主义者和绝对主义者。


  例如,直到不久前中国的哲学教科书中仍然常见这样的本体论命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殊不知以下的相反命题也完全可以通过同样合理的论证而成立:“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而这貌似相反的二种本体论都是完全无意义的独断论。(许多国人在暴力面前是奴隶,而当自己拥有暴力时就是绝对主义的暴君。这一特征也体现在今天的互联网的言论暴力上。类似“优胜劣败”、“落后就该挨打”的独断论命题,被信奉为改革哲学。独断主义和绝对主义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社会始终难以建立有序民主的哲学原因之一。)


  现代学术和科学的发展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康德批判哲学的意义。19世纪末,数学在数理逻辑中发现无法避免的一系列悖论,导致数学基础理论发生所谓“第三次数学危机”,至今也未解决。20世纪中期在量子力学、相对论物理学以及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中都发现存在一系列无法摆脱的悖论(包括时间悖论、海森堡测不准定理以及所谓“薛定谔的猫”一类物理学悖论),都证明了康德所说当人类认知理性超越实证与经验分析的范围,就必然会陷入无法摆脱的两难悖论(二律背反)的窘境。


  康德指出:物自身(“自在之物”)是不可认知的,我们所知的一切都只是现象与幻象。对于宇宙来说,人类不仅只是一种极其渺小的幼虫而且只是一个可笑的猜谜者。这一点现代量子物理学和核物理学已有更深刻的感受。我们所有的认知工具也只是物自身的一部分,参与并且改变认知过程本身--所以人类所见诸色皆非本色,所见诸相皆非实相。人类永远无法认知真正的(独立于人类主观感知之外的)自在之物。


  因此,19世纪以来受过哲学训练的西方多数科学家都谨慎地远离独断论,而信奉对一切所谓科学结论持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价值观的新康德主义。


  [测不准原理(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由量子力学创始人海森堡 (Heisenberg)提出。该原理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粒子在客观上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坐标位置及相应的动量。


  测不准原来来源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所谓的测不准与测量仪器的精确度无关。测不准原理 现也通常被称作量子不确定关系。


  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如果人们开始准确地了解到基本粒子动量的变化(通常指粒子速度的变化),那么他就开始丧失对该粒子位置变化的认识。另一种使用相对性的陈述为测不准原理提供了这样的解释:如果人们准确地了解到基本粒子的能量,他就无法同时准确知道(即测量)它实际上是在何时拥有这一能量的。其间是某种得之于此而失之于彼的关系。换句话说:微观量子世界是不可知的。]


  中国人在理论哲学思维方面极其素朴、原始、落后(如老子的思想,虽然深刻,全部都是独断论的自我陈述)。中国人的工具思维非常不发达,可以说多数精英从来不知道所谓思维工具究竟是何物。数千年历来如此,习惯成自然,导致中国现代人的理论思维也极其混乱,独断论盛行。任何人持有一偏之见都以为自己就是手持真理的皇帝。


  另一方面,独断论必然导致盲从和迷信。所以中国人也历来是一个盲目跟风、盲目从众的羊群族众。


  中国科学思维与理论科学的长期落后,与此种独断论的绝对主义思维方式有极大关系。


  [顺便说一下,自王国维、蓝公武以来中国文人及翻译家喜谈康德的很多。但真正比较理解康德三大批判之内涵的书,似乎只有齐良骥没写完的半部书(《康德的知识学》),顺便推荐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