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衚衕”

“衚衕”兩字,原本是蒙古語的音譯,自1267年元代建大都,這一名稱沿襲下來,至今已有700多年曆史。作為北京城內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場所,灰牆灰瓦的衚衕看起來大同小異、並不起眼,但實際上,每條衚衕都不盡相同,經歷了漫長歲月的洗禮,沉澱著歷史的痕跡,有著屬於自己的傳奇。可以說,每一條衚衕,都是一個文化寶藏。

作為北京胡同的典型代表,南鑼鼓巷、菸袋斜街、帽兒衚衕、國子監街、琉璃廠、金魚衚衕、東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兒衚衕、八大胡同。。。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即使是從未到過北京的外地人,聽著也倍感親切。而這些名字的由來,有的大有來頭,有的幾經波折,有的則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的變遷,不斷變化,直至固定下來,成為人們熟知的模樣。

例如南鑼鼓巷。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也是我國唯一完整保存著元代衚衕院落肌理、規模最大、品級最高、資源最豐富的棋盤式傳統民居區,被認為是最賦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揹人,故名羅鍋巷。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京城全圖》改稱南鑼鼓巷。南鑼鼓巷周邊衚衕裡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南鑼鼓巷及周邊區域曾是元大都的市中心,明清時期則更是一處大富大貴之地,這裡的街街巷巷擠滿了達官顯貴,王府豪庭數不勝數,直到清王朝覆滅後,南鑼鼓巷的繁華也跟著慢慢落幕。

距南鑼鼓巷不遠,鼓樓南側的菸袋斜街位於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區內,東起地安門大街,西鄰什剎海前海,全長近300米。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菸或水煙,菸葉裝在菸袋中。由於菸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菸袋鋪。除此之外,菸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隻菸袋,細長的街道好似菸袋桿兒,東頭入口像菸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菸袋鍋兒。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以“菸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不難看出,北京胡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就連它們的稱謂,也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牢牢印刻在人們的心中。

最難能可貴的是,如今的衚衕,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城市的筋脈,連通著一處處歷史文化古蹟、一座座高樓大廈、一個個新舊街區,聯通著過去、現在和未來,承載著人們的鄉愁和希冀。

可以說,一條北京的老胡同,一頭連著百年曆史,一頭連著老百姓的財米油鹽。

又有一說,“衚衕”一詞有“胡漢同居”之意,所謂的“胡”,指的是中國古代對國境以北或西域民族的稱謂,後來又延伸至對外國或外族的統稱。按照這個說法,“衚衕”二字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佐證。如今,“胡”字的本意早已成為歷史,“衚衕”這個名字卻成為老北京最為人熟知的名片。生活在衚衕,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衚衕深處,不止有酒香,還有咖啡香,不止有京腔,還有洋腔,不止有鴿哨聲聲,還有鋼琴聲、吉他聲,聲聲入耳,共奏一曲新時代的生活奏鳴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