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降價仍然無人問津 中小銀行股權頻繁流拍究竟為何

對於銀行的股權購買,可能很多人都比較陌生。但近年來,隨著中小銀行問題的頻繁爆發,其股權交易也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因為各種原因導致銀行股權被司法拍賣的現象也引起了廣泛關注。近日,一家正在IPO排隊中的大額銀行股權司法拍賣也引起了業界的關注,這家銀行就是河北銀行。

工具公開信息顯示,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將於2019年9月22日10時至2019年9月23日10時止(延時的除外)在司法拍賣網絡平臺上進行公開拍賣活動,擬對此前流拍的河北銀行4.65億股股份進行二次拍賣,起拍價18.67億元。

上述拍賣的股權為中城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城建投”)所持有,該公司為河北銀行第三大股東,合計持股數量即為本次拍賣的全部股份,佔河北銀行總股本的7.75%。

在此前的8月13日,此拍賣就進行了首次拍賣,起拍價20.75億元,較23.05億元的評估價折價10%。拍賣當天,圍觀人數達上千次,但最終仍然無成交,股權標的流拍。

那麼,這種流拍情況會對河北銀行產生影響麼?有人對此提出疑問。其實一般情況下,如果所涉的流拍股權規模、比例較小,基本不會對銀行產生影響。而如果涉及規模較大,會產生幾種影響,第一是品牌的負面影響,流拍無疑是表明股權價值或價格不夠吸引資本方。第二是可能產生的實際控制人或管理層的變更。如果所涉的股權交易佔比較大, 使股東的股權佔比發生實質變化,進而影響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的變動,影響銀行的經營管理。

但是由於河北銀行正在IPO排隊中,所以該筆司法拍賣如果成功,仍然會產生較大影響。根據證監會的上市要求,如果股權交易存在使董監高發生變化的,無疑是會影響IPO的進度,如果該筆股權司法交易不產生控股股東變化,無重大權屬糾紛,則不影響IPO進度。

而對於此次降價拍賣的情況,從阿里司法拍賣平臺的歷史成交情況來看,降價10%實屬正常情況,由於銀行股權在一定程度上對於持有人的特殊要求,以及國內整體中小銀行面臨的困境的情況下,司法拍賣平臺上的大宗股權拍賣成交率很低,再加上未上市銀行的股權流通性較差,若股權標的並非特別高價值,流拍在預料之中。

同時,我們需要看到,銀行業中中小銀行股權頻遭遇流拍已成為共識,但也並非所有銀行股權拍賣都是流拍的現象。

事實上,除非持有的銀行股權達到一定比例(5%),才會觸發銀保監會對於銀行股東的特殊要求。所以說,流拍與銀行自身條件的關係是十分緊密的。真正有價值的銀行股權還是會受到投資者追捧。

而這種頻繁的流拍有幾方面原因,第一是除了銀保監會的要求外,銀行本身或持有人對購買者的特殊要求。第二是中小銀行整體面臨的經營困境。在行業整體經營面臨困境下,股權標的的價值自然會受到質疑,若投資者不認可拍賣股權標的的額價值或價格,流拍是正常之事。第三是拍賣股權標的的流通性問題。流通性差,則成交更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