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灭亡记:抱错大腿,交错盟友,错失复国良机

百济是扶余人的后代,跟高句丽同宗。在海东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中,百济国土面积约与新罗相当,远不及高句丽,但是人口数量首屈一指。百济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多次向南朝进贡,吸收了南朝文化的精华,是把南朝文明传播到日本的桥梁国家。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代表南朝风格的法隆寺,就是百济工匠的杰作。

百济灭亡记:抱错大腿,交错盟友,错失复国良机

法隆寺

但是百济在唐高宗时期的660年,被大唐和新罗联手灭亡,结束了长达642年的建国历史,后来,百济又发起复国运动,最终惨遭镇压,国土全部并入世仇新罗。

百济的灭国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与新罗结下深仇。

本来百济跟新罗在历史上也是经常打打停停,并未结下深仇,两国还曾经结盟共同对付强大的高句丽。但642年的时候,百济末代君主扶余义慈在夺取新罗大耶城的战争中,杀死了城主品释夫妇。品释夫妇是新罗的大人物,乃是新罗权臣金春秋(后来当了国王)的女儿女婿。金春秋受到沉重打击,因此发誓:要不惜任何手段来灭亡百济(“大丈夫岂不能吞百济乎?”)。后来,金春秋亲自担任出使大唐的使者,跟唐朝搞好关系,并离间唐朝跟百济的外交关系。

百济灭亡记:抱错大腿,交错盟友,错失复国良机

2. 结好高句丽。

百济和高句丽虽然同是扶余人的后代,且都是朱蒙王的后人,但两国在历史上却有血海深仇:两国的国王都曾经被被对方杀死。不过,在643年的时候,由于跟唐朝外交关系的恶化,百济作出了错误的决策,采取跟高句丽和亲,形成了军事同盟。百济的初衷可能只是想联合高句丽一起对付新罗,但当时唐朝和新罗已经形成了紧密同盟。百济与高句丽结盟,事实上已经得罪了大唐,成为大唐的敌人。

3.抱倭国大腿。

651年的时候,百济使者到大唐朝贡,高宗要求百济归还侵占的新罗城池,并警告说,如果不听话,“无贻后悔!”在唐朝历史上,这是措辞最严厉的外交辞令,相当于现在的“

勿谓言之不预也”。对于百济来说,是战争警告。百济知道得罪了大唐,但是又不甘心就范,所以就选择抱倭国(日本)的大腿,确保自身的安全。653年,百济通过积极外交,“王与倭国通好”,正式确立盟友关系。

4.对大唐首鼠两端

本来百济跟唐朝的关系应该说不错,百济王扶余义慈开始对唐朝比较友好,刚登上王位就来进贡。但由于新罗一直向唐朝告状,大唐显然更加袒护新罗,多次要求百济归还侵占新罗的城池,让百济感觉到“拉偏架”。另外,在唐朝征伐高句丽的时候,百济表面上同意夹击高句丽,结果非但没出一兵一卒,还攻打跟唐朝结盟的新罗,在唐高宗发出警告后不久,在655年又攻占新罗的30城,让唐朝感觉需要教训一下了。

百济灭亡记:抱错大腿,交错盟友,错失复国良机

百济使者

5. 唐朝战略上有需要。

唐朝一直在考虑怎么灭亡高句丽。通过先攻下百济,再实施南北夹击高句丽,这一战略构想早在太宗时代已经成型。在643年新罗告状后,唐太宗就列出了三个对策,其中一个就是“衔枚泛海,直袭其地。”这正是后来苏定方在660年的进攻路线。

660年,大唐派大将苏定方率大军13万,与新罗5万军队从西、东两个方向夹击百济。此时的百济王扶余义慈醉生梦死,采取了错误的应对策略,被苏定方消灭主力,只好举国投降。唐朝收取百济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建立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个都督府进行直接管辖。

百济灭亡记:抱错大腿,交错盟友,错失复国良机


尾声:后来,百济遗民在倭国支持下,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复国运动,被唐朝和新罗联手扑灭,倭军的援军也在白江口被唐军全歼,百济人丧失了最后一线希望,经过多次来回的拉锯战,百济人“僵尸遍野”,灭国景象非常凄惨。其中有一部分百济遗民逃难到了倭国,倭国拨出了土地让他们居住,后来被融合到了大和民族中。而百济故地后来全部并入新罗版图,新罗借助唐朝的力量实现了半岛统一。


作者@青史子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