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滅亡記:抱錯大腿,交錯盟友,錯失復國良機

百濟是扶余人的後代,跟高句麗同宗。在海東三國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中,百濟國土面積約與新羅相當,遠不及高句麗,但是人口數量首屈一指。百濟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多次向南朝進貢,吸收了南朝文化的精華,是把南朝文明傳播到日本的橋樑國家。日本現存最古老的代表南朝風格的法隆寺,就是百濟工匠的傑作。

百濟滅亡記:抱錯大腿,交錯盟友,錯失復國良機

法隆寺

但是百濟在唐高宗時期的660年,被大唐和新羅聯手滅亡,結束了長達642年的建國曆史,後來,百濟又發起復國運動,最終慘遭鎮壓,國土全部併入世仇新羅。

百濟的滅國具有相當大的偶然性,主要有以下原因:

1.與新羅結下深仇。

本來百濟跟新羅在歷史上也是經常打打停停,並未結下深仇,兩國還曾經結盟共同對付強大的高句麗。但642年的時候,百濟末代君主扶余義慈在奪取新羅大耶城的戰爭中,殺死了城主品釋夫婦。品釋夫婦是新羅的大人物,乃是新羅權臣金春秋(後來當了國王)的女兒女婿。金春秋受到沉重打擊,因此發誓:要不惜任何手段來滅亡百濟(“大丈夫豈不能吞百濟乎?”)。後來,金春秋親自擔任出使大唐的使者,跟唐朝搞好關係,並離間唐朝跟百濟的外交關係。

百濟滅亡記:抱錯大腿,交錯盟友,錯失復國良機

2. 結好高句麗。

百濟和高句麗雖然同是扶余人的後代,且都是朱蒙王的後人,但兩國在歷史上卻有血海深仇:兩國的國王都曾經被被對方殺死。不過,在643年的時候,由於跟唐朝外交關係的惡化,百濟作出了錯誤的決策,採取跟高句麗和親,形成了軍事同盟。百濟的初衷可能只是想聯合高句麗一起對付新羅,但當時唐朝和新羅已經形成了緊密同盟。百濟與高句麗結盟,事實上已經得罪了大唐,成為大唐的敵人。

3.抱倭國大腿。

651年的時候,百濟使者到大唐朝貢,高宗要求百濟歸還侵佔的新羅城池,並警告說,如果不聽話,“無貽後悔!”在唐朝歷史上,這是措辭最嚴厲的外交辭令,相當於現在的“

勿謂言之不預也”。對於百濟來說,是戰爭警告。百濟知道得罪了大唐,但是又不甘心就範,所以就選擇抱倭國(日本)的大腿,確保自身的安全。653年,百濟通過積極外交,“王與倭國通好”,正式確立盟友關係。

4.對大唐首鼠兩端

本來百濟跟唐朝的關係應該說不錯,百濟王扶余義慈開始對唐朝比較友好,剛登上王位就來進貢。但由於新羅一直向唐朝告狀,大唐顯然更加袒護新羅,多次要求百濟歸還侵佔新羅的城池,讓百濟感覺到“拉偏架”。另外,在唐朝征伐高句麗的時候,百濟表面上同意夾擊高句麗,結果非但沒出一兵一卒,還攻打跟唐朝結盟的新羅,在唐高宗發出警告後不久,在655年又攻佔新羅的30城,讓唐朝感覺需要教訓一下了。

百濟滅亡記:抱錯大腿,交錯盟友,錯失復國良機

百濟使者

5. 唐朝戰略上有需要。

唐朝一直在考慮怎麼滅亡高句麗。通過先攻下百濟,再實施南北夾擊高句麗,這一戰略構想早在太宗時代已經成型。在643年新羅告狀後,唐太宗就列出了三個對策,其中一個就是“銜枚泛海,直襲其地。”這正是後來蘇定方在660年的進攻路線。

660年,大唐派大將蘇定方率大軍13萬,與新羅5萬軍隊從西、東兩個方向夾擊百濟。此時的百濟王扶余義慈醉生夢死,採取了錯誤的應對策略,被蘇定方消滅主力,只好舉國投降。唐朝收取百濟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建立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個都督府進行直接管轄。

百濟滅亡記:抱錯大腿,交錯盟友,錯失復國良機


尾聲:後來,百濟遺民在倭國支持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復國運動,被唐朝和新羅聯手撲滅,倭軍的援軍也在白江口被唐軍全殲,百濟人喪失了最後一線希望,經過多次來回的拉鋸戰,百濟人“殭屍遍野”,滅國景象非常悽慘。其中有一部分百濟遺民逃難到了倭國,倭國撥出了土地讓他們居住,後來被融合到了大和民族中。而百濟故地後來全部併入新羅版圖,新羅藉助唐朝的力量實現了半島統一。


作者@青史子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