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路上的物流企業:批文、貨源、通行證、員工、口罩與未來

復工路上的物流企業:批文、貨源、通行證、員工、口罩與未來

圖片來自“Unsplash”

【編者按】市場競爭壓力、企業運行模式的改變、績效考核等多方面的改革也從這一年逐漸開始,整個行業加速整合。

文章轉載自公眾號運聯智庫,原作者賈藝超。經億歐編輯發佈,供業內人士參考。

2 月 10 日,國內快遞企業紛紛發佈公告稱開始全面恢復正常運營。快運領域裡,自 2 月 7 日順豐快運宣佈恢復全線業務以來,緊跟著安能、百世快運、商橋物流、天地華宇、中通快運等快運企業也於2 月 10 日發佈恢復運營的告客戶書。

當前,似乎所有物流相關從業者、供應鏈上下游客戶、消費者,都期待著復工的消息。

而事實上,作為物資保障行業,現實情況中的物流和供應鏈企業復工太難了。相對而言,快遞行業與消費者生活必需的線上消費物流需求相對應;而後續的快運企業復工,就多少帶點「被動」的成分,尤其是再往後的大票零擔、整車等與製造業緊密掛鉤的企業,復工更是被動。

園區持續封閉

自大年初二開始,濟南星光大道物流的董事長杜兆偉就持續密切關注疫情狀況。2003 年「非典」那年開始從事物流的他,深知疫情給實體經濟帶來的影響。十多天來,商貿批發市場持續休業、物流園區封園、村居道路封閉限行……種種因素下,物流難行。

之所以密切關注疫情與市場情況,還因為杜兆偉有另外一個身份——濟南市物流發展促進會秘書長。他深知,物流企業管理者每天一睜眼,就要面臨一大堆的成本支出。受當前疫情影響,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廣大物流企業都要面臨這一共同難題。

而不少物流企業的「貨主群」中,已經有客戶催物流企業開工了。

2 月 10 日,是大部分省市有序組織企業復工的日子。而根據G7物聯網平臺&車滿滿2月10日的數據顯示:全國主要物流園區(指大型公共園區)開通率為40%,零擔物流、整車物流流量恢復率依舊低水平,物流大省湖北、安徽、河南的公共物流園區開通率均不足 15%。

「2月10 日上午我們出去做了調研。濟南的汽配市場、茶葉市場、服裝市場、調料五金建材市場等等大的批發市場都在休業,我們走訪的本地 50 多家物流園區也都處於封園狀態,只有一兩個值班看守的人。」杜兆偉告訴運聯智庫。

據相關人員分析,10 日當天的復工更多是針對一些封閉性場景的企業。

一定程度上,物流行業的高流動性,以及零擔、整車類企業的人力密集性,使得園區、批發市場不願承擔風險。因此,大多數的批發市場、園區仍處於封閉狀態。據運聯智庫瞭解,目前濟南一些批發市場、園區入口位置張貼的開業通知時間暫定於二月初二(2 月 24 日),並且表示要同時做好繼續推遲開業的準備。

復工四道坎

除了上述貨源市場和物流園區的外部影響因素之外,物流企業自身運營上也要面對幾道坎。

第一,員工復工難。根據公路貨運行業從業人員的特點來看,絕大部分運力掌握在個體司機手中。而這些個體司機、搬運工等,大多都被「封」在農村和小區裡出不來。

杜兆偉透露:「目前外地車、外地身份證都進不了濟南,即使想辦法進濟南了,物流市場、貨源市場都被下了死命令,封起來了,員工進不了公司,談何開業?」

第二,車輛上路難。為防止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各村鎮都自發封路,甚至一些地區的高速公路也封了。大大小小的交通管制之下,一方面是司機難出門,另一方面,大多數地方上下高速公路需要「通行證」。

而「通行證」的辦理具有周期性、區域性、不確定性。雖然以浙江為代表的省市紛紛出臺政策,按照既定程序給物流車輛核發專用「通行證」,但更多的物流車輛依舊「寸步難行」。

貨車需要在不同城市之間行駛,而各地的通行標準又各不相同,且目前的優先發放權還是郵政快遞業車輛,加上大批車輛扎堆申請……種種情形導致審核週期長,零擔、整車類企業車輛無法上路。

第三,企業發車難。即使「通行證」問題得到解決,企業發車仍然面臨兩大難題。

一是司機不夠。根據目前大多數地區的防控政策,出省車輛返回後,駕駛員還須隔離14天。據悉,疫情期間濟南馳援武漢的企業如大舜醫藥、壹米滴答等,運送物資返回後,相關員工都被陸續隔離。司機數量無法保證,必然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行。

二是貨源不夠。目前很多地區的專業市場、物流市場都處於封閉狀態,發貨的多為一些倉庫。接下來,貨源市場也將會是陸陸續續開業,物流企業的貨源會有一段時間的空檔期。

「根據調研,目前只有一小部分的倉庫發貨,大的批發市場都還沒有開業。這就意味著沒有貨源,即使開業,物流公司也是幹賠錢。」杜兆偉表示。

第四,企業防疫難。物流企業的司機、配送員等都是奔跑在一線的人員,僅個體司機群體就達 3000 萬之多。這些一線員工也需要大量的防疫保障物資。

物流大洗牌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像杜兆偉這樣的中小企業老闆,每天一睜眼就要面臨企業各項成本支出。據他透露,其企業業務覆蓋範圍是京津冀魯豫,每年僅房租(內阜+外阜)方面的支出就達到 700 多萬元,平均一個月近 60 萬元,一個月不開工僅房租就損失 60 萬元。

因此,作為濟南市物流發展促進會秘書長,他也不斷地積極為本地物流企業爭取一些政策扶持。針對目前企業面臨的困難,其向政府方面提出幫助企業調配口罩、酒精等復工防疫物品;提供房租、水電費補貼;減免企業稅費;儘快打通貨車通行渠道等需求。

而正如此前文章中所說的,政府的扶持並非長久之計,要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中活下去,關鍵還是企業自身要變強。迫於資金、業務等壓力,這次疫情很有可能帶來物流普貨運輸市場一次較大的洗牌。

對中小物流企業來說,這次疫情也敲響了警鐘。事實上,每年的復工季對於物流公司來說都有一定的陣痛,類似今年這樣遲遲不開工的情況,過去也有例可循

比如,2014 年,即使過了正月十五,專線企業依然沒有太多的貨量。根據藍橋軟件的數據顯示,也是從這一年開始,往後數年,專線企業的發車量、單車票量都呈下降趨勢。這一年,大的快運網絡如德邦、安能、百世等都處於業務拓展期,大量的貨物流向了大平臺;專線企業不得不調整自身的貨源結構,以提升應對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2014年人力、土地等成本的上漲,也使得專線過了躺著賺錢的時代。市場競爭壓力、企業運行模式的改變、績效考核等多方面的改革也從這一年逐漸開始,整個行業加速整合。

而近幾年來,隨著大票零擔平臺的興起,行業的存量整合加劇,中小物流企業還在夾縫中求生存。據杜兆偉透露,往年春節後剛開業的一段時間,貨量一時半會上不來時,一些物流公司也會自發地組織合用資源。但由於彼此之間難以建立信任,使得這種狀態不能持久。

「今年,我們會提出這方面的倡議,線路(貨量)不足的,大家可以互相合,畢竟現在成本、市場等壓力都太大了,得讓大家先活下去。」杜兆偉說。

往年大家都埋頭拉車,勉強還能有點利潤生存下來。而如今,當大家面臨生死考驗時,就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未來——整個大環境加速整合的時代下,自己該處於什麼位置?

日前,國家衛健委對外表示,目前全國除湖北以外的地區疫情總體呈下降趨勢,截至 2 月 10 日 24 時,全國除湖北以外的省份新增確診病例 381 例,從 2 月 3 日連續 7 天呈下降趨勢。

隨著疫情的控制,物流開工在即。而對於廣大中小物流企業來講,不僅要帶著抗疫的對策,還要帶著應對未來市場變數的考量,有備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