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觀點|新經濟下,城·鄉空間規劃新思維(上篇)

李 忠 觀 點

李忠觀點|新經濟下,城·鄉空間規劃新思維(上篇)

近來,小編多次遭遇“忠粉”追問,後臺留言最多的問題,就是——

李老師什麼時候有課?

李老師下次在哪兒講課?

你,是不是也想念李老師獨特犀利的觀點呢?

小編整理了李忠先生在第八屆全國副省級城市規劃院聯席會上分享的觀點——《新經濟下,城·鄉空間規劃新思維》,讓大家先解解渴吧。

以下是李忠先生的觀點(上篇):

變革一:“搶人”,而不是“裝人”

在新經濟下,城鄉空間規劃將會迎來一個巨大的變革,其中最重要的變革,也是現在各省市的挑戰,就是從“裝人”變成了“搶人”。現在中國的各個城市中,正在上演一場很大規模的“搶人大戰”,而各個副省級城市是拼的最兇的。

道理很簡單,我們以前城鄉規劃面臨的是,來的人太多,而空間裝不下的矛盾。一直以來我們始終都在解決住房難、吃飯難等等的問題,但現在並不是這樣。現在很多城市建了新城卻沒有人來,有了開發區卻沒有商業來,而且很多城市的人口聚集速度都在下降。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城市都出臺了政策,例如濟南曾經出臺的“史上門檻最低”的新政,武漢計劃“五年留住百萬大學生”。但是,這些出臺的政策,並不是什麼人都要,更重要的是要搶創新人才!

北京副市長盧彥曾說過,什麼東西能賺錢,大家看一組數據,“產值搞到100億,首鋼用71年,聯想用了17年,而小米用了短短不到3年”,高新技術產業對全市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

李忠觀點|新經濟下,城·鄉空間規劃新思維(上篇)

數據來源: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

換句話說就是,沒有高科技就沒有高效益,這已經成為了一個共識。科技對北京經濟增長貢獻是巨大的,2016年北京的科技創新貢獻率達到了60%。現在每一個城市都在“搶人”,尤其以西安這一類城市最為典型,西安常住人口870萬,卻有84萬的在校大學生,所以這座城市非常希望能夠留住這些人。為了搶人,西安在去年甚至提出了“全國高校在校生均可落戶!本科(含)以上學歷不限年齡”的政策。

這個現象告訴我們,今天我們經濟增長的規律變了。

在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本書——《新地理》,副標題叫做“數字經濟如何重塑美國地貌”,作者是喬爾·科特金,我認為他是目前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經濟地理專家。

李忠觀點|新經濟下,城·鄉空間規劃新思維(上篇)

《新地理》作者:喬爾·科特金

在書中,喬爾·科特金做了一個研究,他發現在美國,工業文明時期湧現的城市和科技文明時期湧現的城市是對不上的。大家都知道工業文明時期湧現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城市叫底特律,但它現在已經相當沒落了。而在科技文明時期湧現的區域中,排第一名的是加州,第二名是德克薩斯州,第四名是佛羅里達州。除了第三名的紐約州之外,這三個州都是美國過去的農業州,都在“陽光帶”上,而現在他們的科技都變得非常發達。

喬爾·科特金研究發現了一個規律:工業文明時期是“人找活幹”,你把工廠建在哪裡,人們就要到哪裡工作;而科技文明時期是“活找人幹”。

換句話說,要搞高科技就一定要到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而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我將之總結為三句話,就是:

“哪裡更宜居,知識分子就會到哪裡居住;

知識分子在哪裡居住,人類的智慧就在哪裡彙集;

人類的智慧在哪裡彙集,人類的財富最終就會在哪裡匯聚”。

這個趨勢是越來越明顯的。

世界上的規律顯示,不只是美國,歐洲也是這樣。在法國,最大的科技園——索菲亞科技園,不是在巴黎,而是在蔚藍海岸。因為那裡更宜居。

備註:藍色海岸產業帶,擁有法國名列前茅的生物醫藥中心,歐洲頂級的信息科技中心,130家實驗室,每年300-400個研究項目,1410億歐元的研究經費……這一產業帶已經成為法國一流的,最為活躍的產業帶。

李忠觀點|新經濟下,城·鄉空間規劃新思維(上篇)

李忠觀點|新經濟下,城·鄉空間規劃新思維(上篇)

法國索菲亞科技園

而中國也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哈爾濱有一所非常好的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一到每年的五六月份,哈工大周圍的賓館裡幾乎都是從深圳到這裡來“挖人”的老闆們。每年到這個時間,大批哈工大的人飛到深圳去,而深圳則成為了一個很大的受益者。

另外,據統計,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1302.66萬人,在校大學生10.38萬人;西安常住人口870萬,卻有84萬的在校大學生。但是事實上,從深圳回到西安工作的人並不多,而西安被挖到深圳去的人卻很多,所以深圳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像美國陽光帶一樣的地方,就是因為它更宜居,所以能夠“挖”很多人過去。

喬爾·科特金指出:在今後的選址因素中,地區生活質量的高低遠比其他因素更重要。換句話說,過去我們很多城市是樂業帶動了安居,而現在有很多城市則是安居帶動了樂業。關注這兩年成都的發展就會發現,很多人是因為希望成為成都人而選擇了去成都,然後才在成都找工作,這就是樂業帶動安居。

李忠觀點|新經濟下,城·鄉空間規劃新思維(上篇)

成都的休閒生活

這個情況在杭州也表現得非常明顯。所以今後的城市發展方式,其實已經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過去我們是“產-人-城”的邏輯,也就是我們過去傳統的大招商、招大商。招來了很多的企業,逐漸安置著就成為了一個城市。這個邏輯在工業文明時期,尤其是計劃經濟時期沒有問題。就如同當年,即使是在不那麼宜居的東三省,遼寧也在建國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是全國GDP的第一。但是現在就是又靠海又有陽光的廣東,長時間守著第一。這個規律就跟美國是一模一樣的。

現在我們的發展邏輯應該叫做“城-人-產”,先要把城市建設成為一個適合知識分子居住的城市,有人來了,就能在這裡幹活。在這個邏輯之下,我們看到每個城市都在“送戶口”、“送房”、“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