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

距今6500-5000年,是東北的紅山文化時期。紅山文化遺址是在1935年發現的,到了1954才被專家正式定名,紅山文化的遺址主要是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南部和遼寧省西部地帶,以及河北省的東北部,歷史年代與仰韶文化同期。紅山文化的遺存除了神廟和神像之外,更多的是在大量玉器上。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的隨葬玉器,大都發現於中小型墓葬。直到目前為止,規模較大的墓葬還沒有發掘過,一般每個墓穴放置了3-9件的玉器,紅山文化的墓葬與眾不同的是,墓中只隨葬玉器,沒有別的隨葬品。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玉器的沁色鑑別

紅山文化玉器的沁色,可以從有否包漿或熟卓越感方面來鑑別,專家認為,一些偽品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保留了玉料中的原沁。一些仿製品將大件的或者破殘的老古董重新制作成小件的假紅山文化玉器,在其上雕琢一些紋飾,容易使人真假莫辯。專家建議可以從紋飾的底部及切口處等部分可以看包漿的新舊,斷定它是不是真的紅山文化玉器。

馬蹄孔 蜂腰眼 象鼻眼

紅山文化玉器大多采用間面鑽孔方法,但也有兩面鑿的,兩面孔徑有著沒的大小,倒梯形剖面很明顯,所以叫馬蹄孔。為了減輕鑽孔的難度,則有將孔沒事打到凹槽裡或在磨薄的平面之上,雙面打孔時使用在厚度比較大的玉器之上,這種孔徑顯得兩頭大,中間小,這也是蜂腰眼。由於打孔方式 一直沿襲到商周時期。還有一種打孔方式,即先在一面打兩個孔,然後斜向進刀,在其深處進行穿通,這種孔眼生活上為“象鼻眼”。

紅山文化玉器真偽

紅山文化玉器有著大小厚薄和形制上的不同。紅山文化玉器打有一個或數個孔,不管是兩孔斜對穿的象鼻孔,還是斜穿相通,還是兩面對著穿相通的,孔內存有穿鑽痕跡。有些孔形狀如喇叭形或馬蹄形,對接不準,有著臺階狀的痕跡。紋飾線條上基本用大小不等的寬邊砣具或用條棒帶動解玉砂接動摩擦的,原始加工的痕跡很明顯。在陰線或凹槽內有著相同粗細相同距離平直平行的痕跡,可以用放大鏡觀察。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

注:本文僅供讀者參考,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