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花山岩畫,嘆駱越先祖的鬼斧神工

世界巖畫,按其繪製方式大致可分成兩類:鑿刻和塗繪。左江花山岩畫全為塗繪類巖畫,是中國巖畫在美學上和創作技藝上的巔峰之作,目前,左江流域已發現的巖畫點有89個、300組,圖像總數約為五千多個,其中沿江分佈的巖畫點有65個。

品花山岩畫,嘆駱越先祖的鬼斧神工

花山岩畫


  花山岩畫是左江流域巖畫群的代表,也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單體最大、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位於寧明縣城中鎮耀達村明江西岸,是戰國至東漢時期嶺南左江流域壯族先民駱越人巫術活動遺留下來的遺蹟、國內外著名的古代塗繪類巖畫點,至今己有1800—2500年的歷史,以規模宏大,場面壯觀,圖像眾多,成為廣西左江流域巖畫的典型代表而聞名於世。

  花山岩畫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斜。畫面長約172米,距江面最高約90餘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離山腳一級階地3—10米不等。繪畫顏料是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畫法採用單一色塊平塗法,只表現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沒有細部描繪。風格古樸,筆調粗獷,場面十分壯觀。現存圖像1900多個,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3類,以人物為主。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無五官等細部。

品花山岩畫,嘆駱越先祖的鬼斧神工

花山岩畫技藝


  基本造型分正身和側身兩種。正身人像形體高大,最大的高達2米以上,皆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屈膝半蹲,腰間橫佩長刀或長劍。側身人像數量眾多,形體較小,多為雙臂自胸前伸出上舉,雙腿前邁,面向一側,作跳躍狀。動物圖像主要是狗,皆側向,作小跑狀。器物圖像主要有刀、劍、銅鼓、銅羊角鈕鍾。刀、劍一般佩帶在正身人腰部。銅鼓數量多,只畫出鼓面,有的鼓面中心有芒,個別鼓面側邊有耳。這些圖像在畫面上交錯並存,組合成一個個單元,排滿整幅畫面。

  典型的組合是:以一個高大魁偉、身佩刀劍的正身人為中心,腳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數面銅鼓,四周或左右兩側有眾多的形體矮小的側身人。這些畫面可能是一場祭祀活動儀式的記錄,是巫術文化的遺蹟。巖畫由於長期暴露,許多畫像顏色逐漸減褪,模糊不清,有的畫壁已崩落,現正在研究保護措施。巖畫以赤鐵礦和動物膠、血混合調製的顏料繪製,呈紅色。畫面寬170餘米,高40餘米,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數的圖像尚有1800餘個,大約可分為110組圖像。

品花山岩畫,嘆駱越先祖的鬼斧神工

花山岩畫·人物形象


左江花山岩畫奇在哪裡?

  它以“蹲式人形”為主題,風格高度統一,在世界範圍內屬於獨創;蹲式人形圖像在巖畫中的比例高達82%,在世界巖畫中首屈一指;它的繪製者在萬仞崖壁上持續、有意識地作畫,作畫位置之奇險,難度之大,舉世無雙;多達2600多個的圖像數量,也讓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巖畫畫板”。

  這樣高而巨大的巖畫,畫起來並不容易。根據考證,古駱越人採用了至少4種方式來繪製:自下而上攀援法、直接搭架法、自上而下懸吊法、高水位浮船法。在攀援的過程中,古駱越人可能使用了繩索、藤條或木樁等輔助工具,現在仍可以在一些巖畫點見到。例如,在寧明花山一處距離江面100多米的洞內,專家曾發現一節垂直打入石縫的古代木樁,經測定已有2680年曆史;在龍州縣沉香角畫壁上,也有殘存的木樁。

品花山岩畫,嘆駱越先祖的鬼斧神工

峭壁巖畫


  花山岩畫的圖像大多采取平面塑造即投影單色平塗的創作方法,用特製的軟筆在巖壁上塗抹圖像輪廓,形成“剪影”般的藝術效果,造就了花山岩畫粗獷的外貌及活躍的動感,具有極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壯民族先民繪畫藝術的不朽傑作及傳承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