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中國的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之一,以其精妙的結構、諸多的意思、多音多譯等特點,受全球人民喜愛與學習,在現代看來,每一種語言都是優秀的,沒有哪種語言高貴低賤的說法。保護自己的語言、學好自己的語言是作為一個本國人的最重要本職工作。漢語全球化使我們更有自信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宣傳我們的優秀文化。
但在民國時期,我們的漢字險些被廢除。當時的民國推行的是難寫難學的繁體字,繁體字筆畫多,要想學習,必須有大量時間和金錢,但對於當時的中國,農民居多,人們連吃飯都是問題,更不要說拿出閒錢來學習了。許多專家認為:應該廢除漢字(這裡的漢字指的是當時的繁體字),代之以簡單易懂的拉丁文,減少文盲,發展國家。
相對於當時的繁體字而言,拉丁文只需要認識二十六個字母,再加以拼寫,就能實現減少甚至消除文盲的目的。魯迅先生曾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這句話是魯迅先生在五四運動時期提出的,他認為,應當廢除當時推行的難寫難認的繁體字,如果繼續使用,文盲人數不會減少,更會使中國的處境更加困難。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英雄,當時的專家聯名主張廢除漢字,但依舊有人為了讓漢字能傳下來而努力,他就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現代語言學之父"
趙元任先生,他先寫了一篇《施氏食獅史》,原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這篇《施氏食獅史》全文只有百字左右,但每個字的讀音都是shi,在民國時期,這篇文章無法翻譯成外語,因此,這篇文章成為了諷刺那些要求廢除漢字的專家,也為後來的漢字簡化打下基礎。
與《施氏食獅史》有同樣作用的依舊是趙元任先生寫另一篇同音字文章《季姬擊雞記》,原文如下: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這篇文章也是隻有百字左右,但全文的讀音全部都是ji。這兩篇文章發表後,立刻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到底要不要廢除?答案是不可能。終於,在各界的努力下,漢字保留下來了,而國家也開始著手對漢字進行簡化的工作,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有許許多多被簡化過,漢字簡化為後來文盲的大量減少文盲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應當反思,難道外國的才是好的嗎?在外國人看來,那也是他們本國的東西,和我們眼中本國的東西又有什麼區別呢?近日,BBC把杜甫評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與但丁等人並列,我想知道,難道杜甫的優秀是由外國人來評判的嗎?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要由一些幾百年歷史的國家來評判嗎?你喜歡吃的食物,難道因為別人說不好吃,就真的不好吃嗎?
由此可見,本國人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有多重要。儘管當時的繁體字漢字難寫難認,但還是沒有廢除,才有了今天的生活。你是怎麼看待漢字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