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韜晦之術


“韜晦”, 即在形勢不利於自己的時候, 表面上裝瘋賣傻, 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 隱藏自己的才能, 掩蓋內心的真買抱負, 以免引起對手或政敵的警覺, 耐心等待 ,在時機成熟的時候, 再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不失為一種變通的好方法。或許有人會說這樣一來不就有“窩囊”之嫌了。其實不然, 面對猖獗的惡勢力, 只知躲避、退縮而永遠都不敢挺身而出, 無所作為者, 謂之窩囊; 而善於從容退讓, 暫時忍受屈辱, 暗地裡默默積蓄力量、等候轉敗為勝的時機, 這不是窩囊, 而是忍辱負重, 此亦韜晦之計, 是大智大勇之表現。

韜晦, 從字面上來理解, 是隱藏、偽裝的意思。春秋時代的老子曾有一段名言:“挫其銳,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是謂玄同。”此即韜晦之術最早的理論化總結。在激烈複雜的政治鬥爭中, 人們的真實面貌和目的常常需要用假象掩蓋。中國古代的權術家們很早就學會了在政治

鬥爭實踐中運用韜晦的手段, 從志向、才能、名望、感情、生理等各個角度和側面進行掩飾和偽裝, 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韜晦常用手法之:在志向方面進行掩飾。

在古代的官場上, 劍拔弩張、鋒芒畢露者總是容易引起政敵的猜忌 和不安, 使人感到畏懼和威脅, 從而難免樹敵過多, 招致恩怨, 壯志雄心無法實現。與此相反, 那些庸庸碌碌、胸無大志的人們, 則可以使政敵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安全感, 容易被輕視和忽略, 反而能夠出人意料地成功。於是, 不讓自己的宏大志向讓別人看到, 就成了古代政客們的一種重要的韜晦手法。在時機還沒有成熟的時候, 權術家的野心和權欲常常隱藏在恬泊淡然或沉湎酒色的背後。他們暫時收斂鋒芒, 表面上做出

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 極力掩飾自己的政治志向和權力慾望。中國古代

的許多帝王, 在發跡之前都有一段韜晦的歷史。唐高祖李淵在登位之前 就相信自己“骨法非常, 必為人主”, 後因遭到隋煬帝的猜忌, 只得“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都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志向和野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