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大家李白,為何半生追求功名卻未果?終究是錯付了

李白,字太白,唐朝偉大浪漫主義詩人。

當代著名作家余光中,曾描述李白: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餘老先生短短四句,用酒、劍、詩文和情懷極為精準地概括了李白的一生所愛與一生所長。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彷彿就是那跨越了千年,在江邊晚亭、峨眉山下、洞庭湖畔,時而舉杯邀月、時而月下舞劍、時而揮筆吟唱的白衣豪俠。

文壇大家李白,為何半生追求功名卻未果?終究是錯付了

詩人驚才,少年有夢功名。

李白是個自信的人,他在詩集中是這樣介紹自己的:

《上安州裴長史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贈張相鎬二首》: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

李白5歲時開始識字,10歲研讀諸子百家的著作,15歲閱覽了寫作手法高超的奇書,這時寫詩作賦的才能已經在司馬相如之上了。

“學而優則仕”,“有才貨與帝王家”,古代讀書人多以此為目標。李白也不例外。李白在他的詩作中提到他對於官場的追求抱負: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原為輔弼,使褱區大定,海縣清一。

《贈錢徵君少陽》:秉燭唯須飲,投幹也未遲。如逢渭川獵,優可帝王師。

李白在這兩首作品中,借申管和姜太公的典故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抱負,願成帝王師,願官拜宰相

我們都知道,古代科舉制度是寒門子弟擇仕,實現“鯉魚躍龍門”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科舉制度自隋朝創立,在盛唐時期,已經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李白並沒有選擇一般人所走的科舉之路,反而是半生奔走,拜謁自薦,尋一個貴人,一個能將他引薦到皇上身邊的貴人。

文壇大家李白,為何半生追求功名卻未果?終究是錯付了

天降機遇,是否理想達成?

公元742年,42歲的李白終於等到了機會。唐玄宗下了一個詔書:

前資官及白身人遊儒學博道,文辭秀逸及軍謀武藝者,所在具以名薦。

唐玄宗此詔是說,不管你是老百姓還是布衣,只要有才能,就可以被舉薦。恰好,李白在好友元丹丘介紹下,結識了篤信道教的玉真公主。作為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向唐玄宗推薦了驚才絕豔的詩人李白。雖然途中經歷了一些波折。幸運的是,李白抓住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機遇。

李白以詩人的身份走進皇宮,同時受到了皇帝隆重的招待,隨後被任命為翰林待詔。那麼身為翰林待詔的李白,會像他想的那樣一鳴驚人,能夠大展宏圖,進而實現他的偉大抱負了嗎?

根據流傳下來李白的詩集等史料推斷:李白的翰林待詔屬於詩文待招,僅在皇帝有需要時會傳召他來寫詩填詞。有一次就是唐玄宗和楊玉環賞牡丹聽曲兒時,覺得景新詞舊,就召李白來填新詞。李白寫下了三首《清平調》: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白不得重用。原來翰林待詔,並不等同於真正可以承擔政治責任的翰林學士。也就是說,作為翰林待詔的李白並不能參與政事,不能為皇帝出謀劃策。這裡需要聊一下背景,唐朝設三省六部制,重要詔書的起草一般是由中書省的中書舍人來完成。為了分散權利,鞏固皇權的至高之位,開元26年唐玄宗修建了翰林學士院,翰林學士直接對皇帝服務。

值得一說的是,翰林學士與皇帝關係親密卻沒有品級,所以他們一般會同時擔任別的職務,以便領取俸祿。而並無史書資料記載,李白擔任過其他的職務,李白及朋友作品中也沒有明確說自己是翰林學士。

唐玄宗給了他一支筆,一隻寫詩文的筆。

李白的抱負沒有達成,賜金放還,生性驕傲狂放的李白離開了長安。

文壇大家李白,為何半生追求功名卻未果?終究是錯付了

官場失意,是否小人作祟?

談及李白官場受阻,部分雜史推測,是由於受到小人讒言。李白自己在《玉壺吟》中有寫到:

君王雖愛峨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從一些故事分析,這樣的

讒言可能來自三個人,高力士,楊玉環和李林甫。李白讓高力士脫靴,惹惱了在唐玄宗跟前極有話語權的高力士;李白所寫《清平調》中,有一首詩將楊玉環比作了宋朝的趙飛燕,飛燕惑君是不好的寓意,於是得罪了楊玉環;同時李白的才華引來了妒才的奸詐宰相李林甫的嫉妒。

但細細想來,歷史太久遠,這些猜測也都未曾被證實。李白為功名奔走半生,可以看出來他極為重視機遇。之後好不容易成為翰林待詔,摧眉折腰事權貴自然不會。但讓唐玄宗極為寵信的高力士脫靴,是不太可能的,哪怕李白再狂放不羈。

其次是楊玉環,《清平調》在李白填詞後,李龜年奉命作曲傳唱。也可說明詞並無不當之處。再者當時楊玉環還只是太真道士。

至於最後的奸相李林甫,能夠在位16年,“聽話”是他的手段,所以他明面上永遠不會違背唐玄宗。最後的關鍵還是唐玄宗,時年57的唐玄宗,距離安史之亂髮生還有13年,他仍然大權在握,還沒到盡聽讒言的年紀。

李白的好友杜甫,在寫關於李白的詩中有這樣一篇:

《飲中八仙歌(其一)》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好酒,眾所周知。對於文人墨客,好酒行俠是情懷。但對於官場,可能卻是麻煩。唐玄宗看在眼裡的李白,酒醉可以作詩,確實名滿天下。陪他作詞娛樂足矣,但未必適合嚴整肅穆的官場。所以這可能也是李白在長安一年時間,唐玄宗卻未正式將其納入朝廷的原因。

當然,歷史久遠,史書難考,很難考證大唐盛世下的種種。

文壇大家李白,為何半生追求功名卻未果?終究是錯付了


一生可嘆,終成文壇大家。

李白在離開長安後,又開始很長時間的漫遊。一直沒放棄他的理想抱負,卻也一直沒有成功。安史之亂髮生後,永王李璘和太子李亨發生了戰爭。永王戰敗,太子李亨成了唐肅宗。而成為永王李璘幕僚的李白,被皇權鬥爭所波及,幾度身陷囹圄,下詔獄,被流放。

李白24歲離家遊走,43歲入長安拜翰林待詔,44歲離開長安,56歲棄隱濟世,兵敗入獄,58歲被流放,62歲病逝。他追夢半生,漫遊半生,只為心中丘壑,卻難得善果。

反而是他的浪漫主義情懷,藉著聲聲入耳的五言七絕,深入人心。李白一生創作了很多詩歌,流傳至今的大概有九百多首,很多的詩歌我們耳熟能詳。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三嘆,寫盡了他的激昂豪放,不折不撓;“安能垂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是他的坦然與堅持;“眾鳥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是他對於大唐河山與自然的熱愛;“我寄愁心於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是他交友的真摯。

他用他的詩寄託他的情懷,哪怕官場失意,格局卻仍然宏大,氣勢仍然磅礴。他的詩作豐滿了他的形象,同時他的形象為他的詩作注入了靈魂。

也許正是因為李白不如意的官場之路,才能讓後世看到這樣一位驚才絕絕的文壇大家,才能讓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詩歌流傳至今。李白為唐朝詩歌,為歷史都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不適合官場,他是文壇大家,他的詩歌,他的文章,他的情懷,將長存於世。

文壇大家李白,為何半生追求功名卻未果?終究是錯付了


END.

我是梅九,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賬號:梅九說。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點贊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