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大家李白,为何半生追求功名却未果?终究是错付了

李白,字太白,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曾描述李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老先生短短四句,用酒、剑、诗文和情怀极为精准地概括了李白的一生所爱与一生所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就是那跨越了千年,在江边晚亭、峨眉山下、洞庭湖畔,时而举杯邀月、时而月下舞剑、时而挥笔吟唱的白衣豪侠。

文坛大家李白,为何半生追求功名却未果?终究是错付了

诗人惊才,少年有梦功名。

李白是个自信的人,他在诗集中是这样介绍自己的:

《上安州裴长史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赠张相镐二首》: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李白5岁时开始识字,10岁研读诸子百家的著作,15岁阅览了写作手法高超的奇书,这时写诗作赋的才能已经在司马相如之上了。

“学而优则仕”,“有才货与帝王家”,古代读书人多以此为目标。李白也不例外。李白在他的诗作中提到他对于官场的追求抱负: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原为辅弼,使褱区大定,海县清一。

《赠钱征君少阳》: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如逢渭川猎,优可帝王师。

李白在这两首作品中,借申管和姜太公的典故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愿成帝王师,愿官拜宰相

我们都知道,古代科举制度是寒门子弟择仕,实现“鲤鱼跃龙门”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在盛唐时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但李白并没有选择一般人所走的科举之路,反而是半生奔走,拜谒自荐,寻一个贵人,一个能将他引荐到皇上身边的贵人。

文坛大家李白,为何半生追求功名却未果?终究是错付了

天降机遇,是否理想达成?

公元742年,42岁的李白终于等到了机会。唐玄宗下了一个诏书:

前资官及白身人游儒学博道,文辞秀逸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具以名荐。

唐玄宗此诏是说,不管你是老百姓还是布衣,只要有才能,就可以被举荐。恰好,李白在好友元丹丘介绍下,结识了笃信道教的玉真公主。作为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向唐玄宗推荐了惊才绝艳的诗人李白。虽然途中经历了一些波折。幸运的是,李白抓住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

李白以诗人的身份走进皇宫,同时受到了皇帝隆重的招待,随后被任命为翰林待诏。那么身为翰林待诏的李白,会像他想的那样一鸣惊人,能够大展宏图,进而实现他的伟大抱负了吗?

根据流传下来李白的诗集等史料推断:李白的翰林待诏属于诗文待招,仅在皇帝有需要时会传召他来写诗填词。有一次就是唐玄宗和杨玉环赏牡丹听曲儿时,觉得景新词旧,就召李白来填新词。李白写下了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不得重用。原来翰林待诏,并不等同于真正可以承担政治责任的翰林学士。也就是说,作为翰林待诏的李白并不能参与政事,不能为皇帝出谋划策。这里需要聊一下背景,唐朝设三省六部制,重要诏书的起草一般是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来完成。为了分散权利,巩固皇权的至高之位,开元26年唐玄宗修建了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直接对皇帝服务。

值得一说的是,翰林学士与皇帝关系亲密却没有品级,所以他们一般会同时担任别的职务,以便领取俸禄。而并无史书资料记载,李白担任过其他的职务,李白及朋友作品中也没有明确说自己是翰林学士。

唐玄宗给了他一支笔,一只写诗文的笔。

李白的抱负没有达成,赐金放还,生性骄傲狂放的李白离开了长安。

文坛大家李白,为何半生追求功名却未果?终究是错付了

官场失意,是否小人作祟?

谈及李白官场受阻,部分杂史推测,是由于受到小人谗言。李白自己在《玉壶吟》中有写到:

君王虽爱峨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从一些故事分析,这样的

谗言可能来自三个人,高力士,杨玉环和李林甫。李白让高力士脱靴,惹恼了在唐玄宗跟前极有话语权的高力士;李白所写《清平调》中,有一首诗将杨玉环比作了宋朝的赵飞燕,飞燕惑君是不好的寓意,于是得罪了杨玉环;同时李白的才华引来了妒才的奸诈宰相李林甫的嫉妒。

但细细想来,历史太久远,这些猜测也都未曾被证实。李白为功名奔走半生,可以看出来他极为重视机遇。之后好不容易成为翰林待诏,摧眉折腰事权贵自然不会。但让唐玄宗极为宠信的高力士脱靴,是不太可能的,哪怕李白再狂放不羁。

其次是杨玉环,《清平调》在李白填词后,李龟年奉命作曲传唱。也可说明词并无不当之处。再者当时杨玉环还只是太真道士。

至于最后的奸相李林甫,能够在位16年,“听话”是他的手段,所以他明面上永远不会违背唐玄宗。最后的关键还是唐玄宗,时年57的唐玄宗,距离安史之乱发生还有13年,他仍然大权在握,还没到尽听谗言的年纪。

李白的好友杜甫,在写关于李白的诗中有这样一篇:

《饮中八仙歌(其一)》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好酒,众所周知。对于文人墨客,好酒行侠是情怀。但对于官场,可能却是麻烦。唐玄宗看在眼里的李白,酒醉可以作诗,确实名满天下。陪他作词娱乐足矣,但未必适合严整肃穆的官场。所以这可能也是李白在长安一年时间,唐玄宗却未正式将其纳入朝廷的原因。

当然,历史久远,史书难考,很难考证大唐盛世下的种种。

文坛大家李白,为何半生追求功名却未果?终究是错付了


一生可叹,终成文坛大家。

李白在离开长安后,又开始很长时间的漫游。一直没放弃他的理想抱负,却也一直没有成功。安史之乱发生后,永王李璘和太子李亨发生了战争。永王战败,太子李亨成了唐肃宗。而成为永王李璘幕僚的李白,被皇权斗争所波及,几度身陷囹圄,下诏狱,被流放。

李白24岁离家游走,43岁入长安拜翰林待诏,44岁离开长安,56岁弃隐济世,兵败入狱,58岁被流放,62岁病逝。他追梦半生,漫游半生,只为心中丘壑,却难得善果。

反而是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借着声声入耳的五言七绝,深入人心。李白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流传至今的大概有九百多首,很多的诗歌我们耳熟能详。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三叹,写尽了他的激昂豪放,不折不挠;“安能垂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的坦然与坚持;“众鸟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他对于大唐河山与自然的热爱;“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他交友的真挚。

他用他的诗寄托他的情怀,哪怕官场失意,格局却仍然宏大,气势仍然磅礴。他的诗作丰满了他的形象,同时他的形象为他的诗作注入了灵魂。

也许正是因为李白不如意的官场之路,才能让后世看到这样一位惊才绝绝的文坛大家,才能让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歌流传至今。李白为唐朝诗歌,为历史都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不适合官场,他是文坛大家,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的情怀,将长存于世。

文坛大家李白,为何半生追求功名却未果?终究是错付了


END.

我是梅九,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账号:梅九说。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点赞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