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写在前面:因为历史原因,哈尔滨一度成为过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居中心。本文记录的就是2014年我去哈尔滨参观犹太旧址的过程。(一晃都过去五年了,不知道对于现在的人是否有借鉴意义)

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和先生决定来个主题游。历史上,犹太民族一直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虽然它饱受争议和磨难,但依旧无法抹杀它过去和现在的重要性。因为在中央大街四周,原先有很多来自俄国的犹太人活动和生活,所以我们决定探访一下这些犹太人的旧址。

第一站是犹太新会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重新修缮,现已经改为需要门票的博物馆。我们进去参观时,除了一个售卖门票的工作人员,空荡荡的大厅里没有一个游客,也没有讲解员。且室内灯光昏暗不明,但也恰是这种像老照片般昏黄的背景加强了我走进历史的感觉。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新犹太会堂内景

新犹太会堂一共有三层: 第一层是艺术作品展,主要是俄罗斯画家一些表现俄罗斯风情的油画作品和一些当时俄罗斯人在哈尔滨修建的建筑的缩微模型。第二层和三层才开始介绍在哈尔滨生活的犹太人的历史。

由于一层大厅的圆顶就是整个会堂的至高处,所以从二层和三层的凭栏处可以俯视整个大厅,这时映入眼帘的最为明显的符号就是地面上的一个巨大的六角星图案,这是犹太教和犹太人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又名“大卫之星”。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新犹太会堂的图片展

二层三层有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一些文字讲解,通过观看这些,我才知道哈尔滨和犹太人原来还有一段如此深厚的渊源:

19世纪的欧洲一直都存在着反犹浪潮。19世纪末的沙皇俄国也曾掀起过两次排犹风暴,数万犹太人被赶出莫斯科和基辅。为了躲避迫害,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失利后,许多犹太官兵和被日军遣返的俄犹战俘留在了中国东北。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大批俄国和其他国籍的犹太人涌入中国东北,定居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开始了他们在松花江畔的新生活,这也一度使得当时这座新兴城市哈尔滨,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犹太人聚居中心。

从1899年第一位俄籍犹太人萨·伊·别尔采里迁居哈尔滨,到1985年最后一位犹太人阿哥列在哈尔滨辞世,大约有两万犹太人先后在这里生活了近一个世纪。犹太人在哈尔滨定居期间,创办了犹太人宗教公会、妇女慈善会、贫病救济会和养老院,建立了多所犹太教会堂、医院、学校图书馆、银行以及大量工商贸易企业,出版报刊杂志,在传播犹太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社会体系。

犹太人凭借自己卓越的商业智慧,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成为哈尔滨早期金融业、工商业的奠基人及哈尔滨最早走向世界市场的开拓者。当然哈尔滨这座近代都市的形成和发展也为犹太人提供了创造积累财富的良好机遇,为他们日后迁往欧美创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波兰犹太裔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反犹的暴力和痛苦。所以原来在哈尔滨生活过的犹太人,无论他们到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都自称是哈尔滨人”。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原居哈尔滨犹太人迁徙示意图

尽管二战结束后,定居在哈尔滨的犹太人陆续移居到欧美各国。如今,哈尔滨也早以崭新的面貌跨入了新世纪。但哈尔滨人并没有忘记犹太人曾经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很多犹太人遗址遗迹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修缮,许多建筑被列为重点保护单位。并且安葬了当年活跃在哈尔滨的犹太企业家、银行家、作家、艺术家等600多人的远东最大犹太人墓地——哈尔滨皇山犹太公墓被得以精心保存。(以上四段文字主要根据犹太会堂照片展文字部分整理而成)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现税务局涉外分局,原犹太免费食堂和犹太养老院旧址

第二站是犹太免费食堂和犹太养老院旧址。红色砖面墙体外观,正面门廊由几根立柱支撑的拱形门洞组成。原址曾是犹太教祈祷场所。1918年,为了给衣食无靠和孤寡年迈的犹太难民提供固定场所,哈尔滨犹太人社团在此修建了一栋二层小楼。一楼为免费食堂,二楼做养老院。1996年,该楼被扩建成六层办公楼,现为哈尔滨地方税务局涉外分局所在之地。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原犹太医院旧址

第三站是原犹太医院,是一个不算宽敞的巷子里的三层灰色洋楼,依旧是拱形大门。外观很旧,历史感强烈。门前有一个历史建筑的标识,上面写道:“原为犹太人私人医院,建成于1931年,砖木结构,装饰艺术运动风格”。此外门口没有任何单位标识,倒是看见了一个“甜甜圈驿站咖啡厅”的牌子。难道变成了一个咖啡厅?见门口无人把守,带着疑问,我们就轻手轻脚地走了进去。进去后大门左首,果真有个咖啡厅,门大开着,可以看到咖啡厅一个小的局部,没见什么人,但隐约有音乐声。大门右首也有一个门开着。我朝里张望了一下,只见里面是一个很小但屋顶挺高的走廊。走廊四周都是内室房门,房门都比我们现在的常规门高大,那种白色的欧式门板,典型的二战片里看见的欧洲医院的大门样子。但现在显然不是医院了,看着像什么办公室,但不清楚到底是干什么的。

尽管是白天,可整个楼道很暗,一层楼道还有些绿皮信箱。比较有意思的是邮箱外有黑笔手写的住家户的姓名,而且多数还都是一个姓,显然二楼三楼现已改为居民楼了。

此外,大楼还有一个后门。带着好奇心,在悄无一人的楼道里我们又走到了后门,一看原来还有一个院子。这栋楼房是三面环绕而成的,整个后院就好似一个四合院。院子里摆放了些花盆和杂物。尽管这里离闹市区不远,但一进到这里,似乎尘嚣喧闹一下子就被隔绝了。

要不是因为我们不属于这栋楼,索性拿把摇椅躺在上面看看蓝天,闻闻花香,在古老安静的院子里享受宁静时光也真的很不错!可惜我们不属于这里。

从犹太医院出来后,离着不远就是第四站:犹太中学和犹太老会堂。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原犹太中学

犹太中学现在是一所音乐学校,专门培养未来的音乐人才。我们走至那里的时候,学校门口正好有两个女孩子,她们说学校正在招生。问她们知道这里原来是犹太中学吗?她们都说不知道。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原犹太老会堂

犹太老会堂就在犹太中学旁边,和犹太新会堂一样,屋顶有一颗“大卫之星”。

会堂外观很新,显是经过重新修缮。但现在已改为音乐厅,因此不能随意参观。我们在四周转悠,在大楼一侧,看见一个卖票的小窗口,正在售卖明后天音乐会的票,最低票价是二十元。售票员说,整个一层大厅也只有不到两百人的座位,况且是听,所以后面也无所谓,于是我们就买了两张最便宜的票。

第二天晚上我们特地提前赶到,为的是在演出前好好参观一下会堂。老会堂共有两层,内部虽然改为音乐厅,但样子还是充分保留了犹太教堂的特色。现在的舞台正上方有一个六角星,应该是原先祭坛所在地,大厅观众席应该就是当时会众集结处了。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犹太会堂里的四重奏

演出单位是哈尔滨交响乐团,它的前身是以俄罗斯侨民为主的乐团。演出人员是四个女孩子,三个拉小提琴,一个拉大提琴。曲目有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包括 “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剪梅”“在水一方”等。我原以为一般这样的演出,观众会很少。可没想到,那天晚上正式演出时几乎座无虚席,真是难得。并且在演出单上的曲目表演完后,由于观众的热烈掌声,四位演员又加演了三曲。看完演出,我们很开心,还一路哼着俄罗斯歌曲,并由衷地感叹二十块钱的票太值了!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斯人已去,空余“黄鹤楼”:在哈尔滨探寻犹太人的踪迹

这就是我们整个的犹太主题游。其中最令人感慨的是,这些地方都早已物是人非。并且相较热闹繁华的中央大街,它们似乎已经被人遗忘。回想这一切时,我不由地想到这几句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萱草写于2014年9月1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