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3個月賺100萬?用商業化思維拆解達成目標

上週看了一場有意思的運營人職場公開課,分享嘉賓開場提了個問題:

“如何在3個月內給公司掙100萬?你怎麼思考”


如何在3個月賺100萬?用商業化思維拆解達成目標


直播間很多小夥伴回覆:

“增加流量渠道”

“多花錢投廣告”

“產品買一送一,或者採用低價策略銷售”


負責過商業化營收的小夥伴都曾被問過上面的問題,如何達成營收商業化目標?有些人直接給出執行方案,有些人給出方法論。看直播間的回覆,好像看到無數個從前的自己。


我曾經也是個會直接給執行方案的小運營,記得有一次老闆問:為什麼會給出這樣的解決方案?理由是什麼?年輕的我信誓旦旦地回答:“因為一直以來都是這麼做的呀,而且根據以往經驗,這個辦法是有效的。”後來被老闆點撥一通才有所頓悟。


說這段小故事,不是否定前面的答案,想借此跟大家聊聊關於商業化拆解思維。


所有人都在聊商業化,商業化到底做什麼?賺錢?拓展流量?商業化是否有可複製的方法?


一、什麼是商業化?

什麼是商業化?百度百科上,商業化是指權利人以自由、平等的交換為手段,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行為。簡單說,商業化要賺錢,商業化運營需要扛起為公司賺錢的重擔。


二、商業化到底做什麼?

商業化可延伸出很多關聯詞,商業思維、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商業戰略……


那麼,商業化是否等於商業思維?商業模式是否等於盈利模式?很多用戶喜歡將這幾個概念混為一談。商業化範疇很大,既涉及商業模式,也涉及盈利模式、用戶模式,關鍵是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產品的黃金航線。


這條黃金航線應該基於商業目標的拆解,制定出細分目標計劃。每個小目標的達成,都意味著對商業模式的貢獻。每一個點與點之間的連線,最終勾勒出完美的商業航線。


不管什麼產品,商業化亟需解決什麼問題?航線應該從哪裡出發?(之前推文《產品運營不懂數據分析,如何扛1億KPI》有提到萬能公式)


我認為商業化其實最迫切解決3個關鍵問題——提升流量、提升arpu,提升用戶使用率,基於此不斷優化產品運營策略。


2.1 提升流量

流量為王的時代,沒有流量就沒有曝光,更別談後續產品的付費轉化。當我們在聊商業化,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產品流量從何而來,去哪裡獲取流量。


常見的獲取流量的方法有:增加合作渠道、投放有效廣告、線下地推、裂變活動等。


合作渠道變數不會特別大,通常選定幾個產品目標用戶聚集的渠道進行長期合作,再額外拓展其他下沉市場渠道,如無突發意味不輕易更換渠道,這是目前常用的運營打法。


廣告投放獲客成本高,廣告點擊率在0.5%左右。獲客成本會根據產品類型的不同變化幅度頗大,幾塊到幾百塊不定。


活動裂變是獲客成本最低的方法,是跳脫AARRR模式之外最行之有效的流量獲取方式。(活動裂變策劃可查看往期推文《如何打造爆款裂變活動》)


2.2 提升arpu

數學上有一種關係叫正比例關係,簡單說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它們的關係叫做成正比例關係。


將正比例關係迴歸到商業收入公式中,當產品付費用戶數恆定,arpu值越高,整體的GMV會越高,這是一種正比例關係。


提升arpu的策略有3種:把免費模式變成付費模式,把低價變成高價,拓展新商業模式提升整體arpu,具體需根據產品規劃和改動影響面調整。


2.3 提升用戶使用率

隨著新用戶獲客成本的增加,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用戶的品牌價值和商業價值。尤其是活躍用戶帶來的廣告收益、付費金額、使用時長貢獻等,都遠超新用戶,整體LTV價值高。提升產品的用戶使用率(特別是活躍用戶使用率),能有效提升產品價值,並降低用戶流失風險。


怎麼提升用戶使用率?關鍵是產品,你的產品是否有讓用戶驚喜的Aha moment?Aha moment是決定用戶是否留存下來的核心功能點;其次是運營策略,push、相關推薦、猜你喜歡、內容供給、產品社交、產品服務屬性,都是提升用戶使用率的重要手段。


三、商業畫布

周鴻禕說: 商業模式不是賺錢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方面內容: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最後才是收入模式,是怎麼去賺錢。


你是否清楚地瞭解自家產品的產品模式、用戶模式、推廣模式、收入模式?引入商業畫布,大家可對照下表填寫自家產品的商業畫布,重新認識產品整體的商業模式。


如何在3個月賺100萬?用商業化思維拆解達成目標


所有人都在聊商業化,互聯網商業模式不外乎4種——流量變現模式、直接付費模式、增值服務模式、佣金模式。確定好產品商業模式,可使用樹杈法拆分流量、arpu、用戶使用率3大關鍵指標,找到業務突破點。

作者:卡卡,先後就職於某辦公軟件上市公司、某手機廠家,8年產品運營從業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