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俗话说得好,进了腊月就是年。一进农历十二月,年节就更近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腊月犹如是过年的前奏,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重视过年的人们就要开始忙活起来了。


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可要好一阵热闹呢!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十二月为什么叫“腊月”?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要说咱们平时算农历,会发现大部分的月份是一五一十地叫三月、五月、十月,为什么到了十二月的时候,就要叫腊月呢?


这可是有大来历的。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其实,农历十二月有三十多种称呼,包括岁尾、腊冬、残冬、腊月、冰月、清祀、冬素、大吕等。其中,人们最熟悉的叫法却是“腊月”。


“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就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礼记·月令》有记载说:“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


腊祭的对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据汉代学者应劭的《风俗通·礼典》记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隋书·礼仪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开皇四年十一月诏曰: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替之意。”


腊祭曾经是农历十二月里相当重要的一个习俗。年终,古代的农民们终于到了农闲时节,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储备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然而,随着生活的改变,祭祀的意义渐趋消失,人们对于腊月的记忆,则留给了更好吃、更好玩的习俗。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老北京的习俗,您还记得吗?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北京人的年过得格外长,按传统来说,从腊月开始,要一直过到二月二。


冬天最冷的这段时间里,北京人却能找出无穷的乐趣来。


腊月市



一进腊月,市面上就热闹开了,这是一年内的特有时节,叫腊月市。无他,腊月里要为过年好好准备一番,要采买的东西也就多了。


先是卖咸肉和粥果的热闹起来,因为人们都得为“腊八”做准备。腊八粥要用的粥果如核桃、枣、柿饼、栗子、乾菱角米等等,那可真是花样百出。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天地百分等等。


二十日以后,集市上要开始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物了。这些是为“祭灶”准备的,二十五日以后,卖芝麻橘、松柏枝等物,为除夕之夜做准备。


北京的腊月市,货物琳琅满目,品类齐全,而价格也多少涨了一些,正合谚语里“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唐花



在明清的时候,冬天的鲜花、蔬菜可是稀罕物。


腊月间进宫的鲜花是在暖房里培养出来的,叫唐花,也叫“薰花”,明代以牡丹为主,清代时又用金、铜等作为陪衬,红黄相间,更是色彩艳丽富贵。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到了后来,宫廷之外,官宦之家也开始流行唐花,冬天开放的鲜花变成了走亲访友时的馈赠礼物。


当年,想在腊月培植出花卉可不容易,需昼夜不停地摊火,保持温度和湿度。后来除花之外,又增加了青韭、蒜黄、冬葱等鲜嫩蔬菜。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窖冰



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到了腊月,还得打冰储存,以备夏天消暑之用。


腊八那天,京城各河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所起之冰贮藏在“内窑”。太液池所起之冰,贮存在“雪池冰窖”。各护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窑存放。待夏季出售。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晚清时打冰已不限于腊八,一般冬至“三九”期间即可。


上世纪五十年代,什刹海边上依然能见到打冰的。打得整整齐齐的大冰块,从岸边坡路上拉走装车,送往冰窖。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春联



在祭灶的这几天中,市面上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写春联。


文人墨客在街边巷口放一小台售卖春联,旧称桃符。一般都当场书写,以图润笔,春联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送旧迎新的吉祥话。


时至今日,买春联仍然是人们过年前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到了腊月,超市、商店里会摆出许多精致的春联,写着各种各样的吉祥话。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门神



北京那些胡同、四合院人家的大门口,除了贴春联之外,还要在门上贴门神。这个习俗也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门神有两位,一位白脸,一位黑脸,都是甲胄执戈,悬弓佩剑,相当威武。对于这两位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神荼和郁垒,一说是秦琼和尉迟敬德。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其实,这两位门神究竟出自哪朝典故,对于贴门神的普通人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人们请了两位神明镇宅守护,都是为了祈祷家宅平安,新的一年能够顺顺利利。


年画



要说贴年画,那肯定是要买天津杨柳青的年画。由于地属天津,所以北京人又称它为“卫画”。


一进腊月,各繁华地区就支棚搭席,如东四、西单、鼓楼前摆摊卖年画。还有一种串街卖画的,用大包袱一背,沿街唱卖,唱得调子也很好听。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爽口的腊月小菜,该准备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到了腊月,北京人还要准备各种好吃的。


过年期间,各种“硬菜”当然要吃个够,好犒劳一年的辛苦,但这五样爽口又解腻的佐餐小菜,也不能忘。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腊八蒜



到了腊月,北京家家户户都要腌腊八蒜。


腊八蒜的做法也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干净的罐子里,倒上米醋,密封好,放到一个阴凉的地方,就能等着吃了。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腌着腌着,泡在醋中的蒜就会慢慢变绿,等到了要过年的时候,这腊八蒜也差不多腌好了。


一个个蒜瓣儿腌得碧绿,不仅颜色清爽,就着饺子吃起来,更是酸爽可口,微辣中透着一点甜味,特别解腻!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京糕梨条



京糕即山楂糕,酸酸甜甜的口味,是北京孩子在年节里期盼的美味。


京糕梨条则是把山楂糕和鸭梨条混合起来,在表面撒上一层白糖或糖桂花,凉拌而成。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有的人家做的时候,还会加黄瓜丝进去,鸭梨、山楂糕的甜蜜混合着黄瓜的清香,赛似香瓜,因此这道菜也叫“赛香瓜”。


过年聚会的时候,桌上少不了荤腥油腻。京糕梨条尝起来清爽开胃,还能解腻醒酒,所以,不仅是小孩子,连大人也抵挡不了它的美味。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豆儿酱



豆儿酱也是老北京的传统小菜。


过去,只有冬天冷的时候才能做这道菜,又叫“打豆儿酱”。现在有了冰箱,豆儿酱更成了一年四季北京人桌上的常客。


豆儿酱是在肉皮冻里多搁了豆干、水疙瘩、胡萝卜、黄豆、土豆等菜,堪称皮冻的升级版。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每年腊八,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着打豆儿酱,平时做肉时剔下来的肉皮,就等着这时候用了。


先将肉皮在水里煮一下,捞出来切成条,锅里重新放水,加入料酒、葱、姜、盐等佐料,口重的还可以加些酱油。


待肉皮煮到八九成熟,再放黄豆、水疙瘩、胡萝卜丁、豆干等配料,冷却后就成了晶莹的豆儿酱。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做好的豆儿酱冷藏保存,现吃现切,再淋点腊八醋上去,喝酒时来这么一盘,绝对有滋有味儿!


炒酱瓜



除了腊八蒜、豆儿酱,老北京过年还少不了吃炒酱瓜。


据资料记载,北京酱腌菜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而这炒酱瓜则是满清的传统小菜。


做这道菜必须得买六必居或天源酱园的黑酱瓜才够味儿,而且炒制过程中不放酱油,这样做出来的炒酱瓜,黑是黑,白是白,颜色分明。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不少老北京都对家里做的炒酱瓜念念不忘,著名“吃货”梁实秋就写过这么几句:


“过年前后,野味上市……取山鸡胸肉切丁,加进酱黄瓜块大火爆炒,临起锅时再投入大量的葱块,浇上麻油拌匀。


“炒出来鸡肉白嫩,羼上酱黄瓜又咸又甜的滋味,是年菜中不可少的一味,要冷食。北地寒,炒一大锅,经久不坏。”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芥末墩儿



芥末墩儿真是地地道道的百姓菜,北京人囤冬储大白菜的一大用处,就是做芥末墩儿。


等到过年的时候,鱼肉大餐吃得满嘴油,一道滋味清新的芥末墩儿来调和口味,就再合适不过了。


几十年前,在老舍先生的丹柿小院里,逢年过节北京人艺的演员都要来包饺子,一起吃老舍夫人亲手做的芥末墩儿。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吃的时候,用一双干净的筷子把芥末墩儿逐段地夹在小碟子里,再倒些汤,混合着酸、甜、脆、辣、凉几种滋味一起下肚,那种钻鼻子的感觉真叫一个爽!


经济不宽裕的年代,这些小菜成了人们餐桌上少不了的吃食。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其实到了今天,无论是贴门神、贴年画这些讨吉利的小把戏,还是后头更隆重的小年祭灶,其中的信仰意味早就淡化了,留下的是人们期盼幸福生活的愿景。


就像芥末墩儿、豆儿酱这些东西,下馆子、去超市,想买也很容易买到。可很多老人还是愿意自己动手烹饪、准备。


这是因为, 对很多人来说,这就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过年不再是只盼着年三十那一顿盛宴,更得有这一个月忙里忙外的过程,再一家人坐在桌边,热热闹闹吃顿饭,才算是圆满的年。


过了腊八就是年!老北京年前最忙的时节,讲究多着呢


编辑 | 老伴旅

图文转载自北京早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