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小學了,怎麼辦?

我猜打開這篇文章的你,正面臨這樣的情況:


孩子可能馬上要上小學,該選哪所學校?該做什麼樣的準備?
疫情期間,忙完了工作忙家務,還要和熊孩子的作業進行鬥爭;
身邊一群虎媽貓爸,經常聊報什麼班好,搞得自己也好焦慮;
覺得老師不夠關注自己的孩子怎麼辦?
我是一名老師,也是一名小學生媽媽,今天我想作為這樣一個雙重身份,來和大家聊聊我們如何陪孩子把握小學?


孩子上小學了,怎麼辦?

01 如何選擇學校


給孩子選擇一個什麼樣的學校,這是每個家長都會頭疼的問題,但是我們首先要明白,沒有一所學校是為一個孩子量身定做的。每個學校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生命基因和氣質,不能簡單用好壞來區分。因此,我們在考慮給孩子擇校時,可從距離遠近、孩子內在節奏和學校節奏的一致性、家庭經濟和人力支持情況等方面來考慮擇校。同時,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影響。


02 瞭解真實學校

孩子上小學了,怎麼辦?


接下來,我們需要明白真實的學校是什麼。關於學校,我們大部分家長的認知來自於自己上學時的經歷,包括媒體上五花八門的報道。其實學校就是一個濃縮的真實社會,孩子在這裡會認識來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家庭的夥伴,會遇到年齡、性別、風格完全不同的老師,也會選擇嘗試五花八門的延點課程, 也會與同學之間展開競爭與合作,也會體驗成功與失敗。
不管我們的孩子在哪所學校,我們都需要像找另一半那樣去花心思瞭解他,理解它的困難,包容它的不同,適應它的變化。
如果你要問我,小學階段,家長應該做的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那一定是設定合理的心理預期。


03 設定合理的心理預期
現在如果用一個概率最大的詞來形容我們家長,那一定是“焦慮”!為什麼焦慮?孩子表現達不到預期標準啊!上課總是做小動作,被老師點名批評,重則叫家長;孩子都上三年級了,作業還是拖拖拉拉!我們反過來再想想,如果一個小學生坐在教室就認真聽講,寫作業積極又整齊,他還是個孩子嗎?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在問題中成長的,每個問題的出現,都是孩子成長的契機!

既然孩子的成長是必經之路,那為什麼我們還會焦慮,那是因為我們內心還有一個聲音:別人家的孩子上課專注力總是那麼好!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被老師表揚!別人家的孩子總是能考100分!這個焦慮就來自於我們總是和別人家的孩子比,這是一個殺傷力極強的想法,比來比去,家長就把孩子當成“要面子”的工具。

設定合理的心理預期很重要。閨蜜的孩子還沒上學前,她就跟我說只要孩子上學不叫家長就滿意,我跟她說這樣的心理預期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打擊。所以我們首先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但這不代表一上學就樣樣出色,啥事兒都先進。心理預期就是有一定的時間長度,孩子的能力和年齡發展相吻合。如果你期望孩子一年級就達到六年級的水準,這肯定無法實現,你也只會更加焦慮。

孩子上小學了,怎麼辦?


我建議大家站在未來看現在,培養孩子是一個管理超長期目標的過程。既然是超長的,就不是一個個短期目標的累積。它變量很多,容易反覆,有時造成負面影響還很難補救。因此需要把超長期目標分解到每一個學期,每一年。
就是用倒退法確定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基本維度和核心。
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孩子升入初中、高中、大學,走上工作崗位,具備哪些品質你比較放心?
我們可能想到:習慣良好,能適應新環境;有興趣愛好;能主動學習,善於解決問題;情緒穩定,人際關係不錯。對,習慣、興趣、主動學習、情緒管理這四個方面就是你要貫穿小學六年培養孩子的基本維度。

第二步 :你可以把每個維度的行動目標拆分到各個年級去實現。

比如,要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你就不能期待孩子在一週、一個月內做好,而是把它要拆分到六年中循序漸進地完成。

很多一二年級的孩子回家後會先玩後做作業,這不是他貪玩、拖拉,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根本沒有時間長短的概念。

孩子上小學了,怎麼辦?


那怎麼辦呢?雖然沒有時間長短的概念,但他們已經有了順序的意識。那你就可以讓孩子按順序畫下或寫下每天放學要完成的任務,引導他把最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先做。到了三四年級,他就可以規劃出每個任務的時間長短了。五六年級,可以讓他以周為單位系統安排出每一天、每一個小時做什麼。
不只時間管理,其他習慣、興趣也要把大目標拆分開,一步步培養。

第三步:給每一項要落實的行動目標提供工具和腳手架。

完成行動目標需要藉助哪些工具,你需要和孩子一起逐項列出來,然後落實。比如可以把協商好的時間規劃複印三份貼在客廳、臥室、書房等明顯的位置,時時提醒孩子注意。

通過這樣的三步拆分,你和孩子就能清晰看到習慣和能力形成的軌跡以及軌跡上的每一個落點。而且每一個拆分後的落點孩子都夠得著,這就給了他持續進步的動力和成就感。

而你心裡對每一學期、每一年需要孩子養成什麼,改正什麼,提高什麼,也都有了譜。按照這樣的節奏設計孩子小學六年的行動目標,你就會比較從容。


孩子上小學了,怎麼辦?


想讓拆分的一個個行動目標,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起到最大作用,你還需要把它們整合在一起,而最佳的整合策略就是和學校老師錯位培養。

你可能會奇怪,為什麼要錯位培養呢?不是應該和老師有共同的關注點嗎?

你看,很多家長是不是這麼做的,老師教哪門課,你就報哪個課外班讓孩子提前學習;老師佈置作業,就盯著孩子每天把作業做對。

但你發現沒有,你給孩子報了很多課外班,老師還是說孩子學習不努力;你每天盯著孩子做作業,孩子還是拖拖拉拉,成績也沒見提高。你一直都關注老師關注的問題,結果孩子很疲憊,老師也不滿意。

所以,我建議你儘量錯個位,提供老師不知道但需要知道的信息,培養老師無法培養但希望孩子擁有的能力。也就是家長和老師各自做自己擅長的事,在互補中激勵孩子成長。

比如我們都知道孩子的習慣培養非常重要,很多家長都寄希望於學校培養習慣,但我要告訴你這不太可能!

你想呀,一個班三四十個孩子,有的老師還要同時教兩三個班級,每天都要和近100個孩子打交道。就算老師想培養每一個孩子的好習慣,也心有餘力不足啊。老師通常能做的就是用榜樣引領,或指出個別影響課堂教學秩序的壞習慣。

所以,習慣一定是靠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的。你在家把孩子的行為習慣培養好了,孩子在學校的日常行為規範自然不會差。

再比如孩子做作業。不要以為你盯著他,一出現問題馬上消滅,就是負責任的好家長了。

孩子上小學了,怎麼辦?


那你該怎麼做呢?

你首先要了解老師佈置作業的目的,是為了鞏固白天學習的內容,是為了發現問題,然後調整和改進第二天的教學。而你一插手,問題提前消失了,老師第二天自然以為孩子已經掌握了前面學的知識,就會開始新的教學進度。

那是不是什麼都不做了呢?你要做的是記錄孩子在作業中哪裡卡殼了,哪裡想放棄,哪裡做錯了。除非孩子自己發現錯誤改正了,你千萬不要糾錯,只需要採集信息,反饋給老師。

這樣做才是相信老師的教學專業能力,這也是在幫助老師瞭解孩子的知識掌握情況。老師據此判斷要不要集體講解或個別輔導,孩子才能獲得他需要的正向反饋。

所以,家長和老師像咬合的齒輪,整合在一起,相互協同,才能共同成為孩子成長的腳手架。

有了拆分和整合這套基本方法,你就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心理預期了。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