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在討論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做出背德或違法之事時,我們常常會談到“精緻的利己主義”。這個說法出自北大的錢理群先生,他曾這樣說過:

(我們)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錢理群先生

根據錢先生的這句話,我們不難發現:“精緻的利己主義”之所以“精緻”,是因為他們憑藉著高智商、世俗老道對“利己行為”進行了偽裝。引入兩個歷史更為悠久的概念的話,“精緻的利己主義”在偽裝前應當是“合理利己主義”,在被戳破後則往往會表現為“極端利己主義”。

在《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簡稱陀翁)便以看起來“精緻”的公爵為例,揭示了從“合理”到“極端”的過程。此外,《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還講到了另外兩種利己主義者:巨嬰式(天真的)利己主義者和自虐式(受難式)利己主義者。

一、瓦爾科夫斯基公爵:自認為合理的利己主義者,看似精緻,實為極端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創作於1859年到1861年之間,當時陀翁剛結束長達十年的流放生涯。小說通過敘述者萬尼亞將一明一暗兩條敘事線聯繫在一起,講述了兩個多情美麗的女子遭受因在不同時期愛上瓦爾科夫斯基公爵父子,為自己及家庭招來災難的不幸故事。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書籍封面

故事中的瓦爾科夫斯基公爵極度自私,可謂是萬惡之源。但他卻總是想要維護在兒子阿廖沙心中的慈祥形象,總是在他人面前偽裝成高尚的樣子。即使在撕下面具之後,他也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

1. 公爵精緻的假面目

公爵首次出場是在小說中的第一部第三章,當時他作為“彼得堡上流社會傑出的代表人物”出現在了瓦西里耶夫斯科耶村。他會說俏皮話,會講故事,會在伊赫梅涅夫家那架蹩腳的鋼琴上彈彈琴、唱唱歌。看起來一點都不像一個乾巴巴的利己主義者的他,成功獲得了伊赫梅涅夫的絕對信任。

在彼得堡第一次見到公爵的時候,具有深刻洞察力的萬尼亞便感受到了公爵在偽裝自己,小說中這樣寫道:

他的面部表情好像不是他自己的,總好像是裝出來的、精心設計過的、從什麼地方學來的,使您不由得產生一種盲目的信念,您永遠也摸不透他的真正表情。您倘若再仔細看看他,您就會懷疑,在這副永遠戴在頭上的假面具下,是否隱藏著某種包藏禍心的、狡詐的和極端自私的東西。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萬尼亞電影劇照

但是公爵本人沒有意識到自己偽裝得可能不夠精緻,他雖然根本看不起女主人公娜塔莎,但卻裝作非常有禮貌,先是道歉後是鞠躬,把娜塔莎弄得誠惶誠恐。他明明想要置娜塔莎一家於死地,但他偏偏裝作自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錯誤的樣子。他之所以想讓阿廖沙娶卡佳,明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但卻裝作是完全為了阿廖沙。

公爵偽裝出來的精緻面目,曾經使娜塔莎父親受騙,也一度騙過了娜塔莎。

2. 公爵自認為合理的極端利己主義

在第三部第十章中,公爵終於撕下了自己精緻偽善的面具,直言自己討厭透了所有這些天真爛漫、所有這些阿廖沙式的田園牧歌、同娜塔莎的該死的關係中所有這些高尚和崇高。

他甚至提議給瓦尼卡一筆豐厚的報酬,條件是萬尼卡娶了娜塔莎。公爵的這個建議,應當是非常真誠的。因為他本人的生財之道就是通過結婚騙取女方的錢財,然後無情地將女方拋棄。

比如第一部第四章提到過,年輕的公爵迫於無奈娶了一名包稅商的花容已老的女兒為妻,得到錢財後便開始虐待妻子。涅莉那不幸的母親,更是被公爵騙得家破人亡。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早期譯本封面

但值得注意的是,公爵始終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合理的。即使在撕下偽裝,袒露了內心的真實想法後,他依然能夠振振有詞地對萬尼卡說道:

我早已經自我解放了,沒有任何羈絆,甚至不受任何義務的約束。只有當某事能給我帶來好處的時候,我才認為自己責無旁貸……人類一切美德的基礎乃是徹頭徹尾的自私自利,我怎麼辦呢?一件事越高尚,其中自私自利的成分就越多。愛你自己——這是我承認的唯一準則。

公爵竟認為自私自利的自己其實是高尚的,追求理想、追求美德的萬尼亞是病態的。這應當是在諷刺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合理利己主義”,該理論主張在不損害社會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個人利益,從個人和社會利益之一致中確保個人利益。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車爾尼雪夫斯基

但事實上,在生活實踐中利己和利他的矛盾始終存在,所謂的“合理利己主義”根本不能解決這種矛盾。換句話來說,所謂合理的利己行為往往都會損人。如果利己主義者始終認為自己是合理的,那麼很可能走向極端,變成徹底的極端利己者,就像瓦爾科夫斯基公爵一樣。

二、阿廖沙:單純無知的巨嬰式利己主義者

從表面上來看,阿廖沙單純無知、真誠善良,純潔得像個孩子一樣,和瓦爾科夫斯基公爵是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人。但實際上阿廖沙並非那麼單純,他的率真背後是輕浮,單純背後是優柔寡斷,無知背後是對別人造成的傷害。他也並非完全意識不到這些,他只是不願意承認罷了。其中既有天性的因素,也有出於利己的考慮。

1. 阿廖沙的單純無知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阿廖沙,應當是陀翁後來創作中的“基督式人物”的雛形。在他剛出場的時候,陀翁即這樣稱讚道:

這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孩子,長得眉清目秀,很漂亮,又像女人那樣弱不禁風和愛衝動,與此同時,又天真活潑,為人忠厚,對人敞開心扉,能表現出極其高尚的情懷,有一顆愛己及人,誠實無欺、感恩圖報的心。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阿廖沙影視形象

到了幾年之後,本應該長大的阿廖沙依然保持著孩童般的單純。事實上,正是他的單純無知贏得了娜塔莎和卡佳真誠的愛。當然,這種愛並非健康正常的愛,而是一種類似於母親對孩子的愛。在娜塔莎和卡佳心中,阿廖沙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他的一切背叛行為都應該被原諒。即使他對別人造成了傷害,他也是無辜的,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於是我們看到,娜塔莎儘管知道最終會被阿廖沙拋棄,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和他私奔了。即使阿廖沙移情別戀背叛了自己,但娜塔莎最為關心的還是他是否能夠真的幸福。卡佳也是如此,她儘管知道公爵讓阿廖沙娶自己是貪圖自己的錢財,但如果這真的能讓阿廖沙幸福的話,她寧願上當受騙。

2. 阿廖沙並非完全無知,他其實是巨嬰式利己主義者

如果阿廖沙真的是單純無知的,如果阿廖沙的一切行為都只是出於本能,如果阿廖沙真的是個完全沒有判斷能力的嬰兒,那麼他確實值得被寬容和被同情。因為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嬰兒在早期階段是沒有自我意識的,更不會受到超我的監管。但問題是,阿廖沙並不是一個嬰兒,他只是一個不願意長大巨嬰。

比如阿廖沙移情別戀之後,他本人其實最清楚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但他不敢承認,更不敢說出來。於是他一次又一次擺出單純無知的樣子,竭力想讓別人替他說出這個事實。似乎這種方式可以消解他犯下的過錯,可以抹除為娜塔莎帶來的傷害。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娜塔莎影視形象

又如阿廖沙和卡佳離開彼得堡之時,他明知自己不可能回來跟娜塔莎結婚了。但他卻非要表現得比娜塔莎還悲傷,甚至誘導娜塔莎編出一個美麗的故事來欺騙自己。小說中這樣寫道:

可憐的娜塔莎!要安慰這個大孩子,坐在他身旁,聽他坦白,為了使他安靜下來,硬向他這個天真的利己主義者編造出很快就要結婚的神話,她心裡是什麼滋味啊!

當然,小說中也出現了這樣的描述:他直到最後一分鐘都完全相信,他只離開她一個半月,等他回來後,他們就舉行婚禮。這很容易使我們產生這樣一種誤解,阿廖沙似乎真的是個單純無知的孩子。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阿廖沙真正離開彼得堡的時候,陀翁還是狠心地戳破了他的面目。小說中這樣寫道:他自己完全相信他說的是真話,而且後天一定會從莫斯科回來……他這麼痛苦,哭得這麼傷心,又何必呢

是啊,如果他相信自己和別人編造出來的謊言,他為何如此痛苦?他並非沒有自我,並非沒有受到超我的監管、道德的約束。他只是不想面對道德問題,不想承擔應該承擔的責任。他並非完全單純無知,他是一個巨嬰式的天真的利己主義者。

三、涅莉:受苦受難的自虐式利己主義者

將受苦受難、自尊倔強的涅莉稱為利己主義者,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太過分。是啊,涅莉這個可憐的小女孩,這個可憐的孤兒,自幼被父親拋棄,想讓外公原諒不幸的母親卻遭到了無情的拒絕,又眼睜睜看著母親病死,之後更是不斷遭到女房東的虐待。

況且,可憐的涅莉又是那麼高傲、那麼有自尊心。她寧願自己受苦受難,也不願意受人恩惠。她寧願讓可恨的公爵去受良心的譴責,也不願以報復者的身份出現在他的面前。這樣一個可愛又可憐的小人兒,給我們的感覺應當是“受難的基督”,怎麼會是利己主義者呢?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涅莉影視形象,看起來有些偏大

值得注意的是,涅莉雖然選擇了受難,但她的受難並非為了拯救別人,而是為了報復世界。出於對這個世界的恨意,涅莉的受難行為,最終成為了一種自虐行為。因為涅莉親眼目睹了母親的不幸,而母親臨死前這樣交待她:

要做個窮人,要一輩子做個窮人,別去求他們,不管是誰來叫你去,也不管是誰來找你,都別去……你要聽我的話:永遠做個窮人,要幹活,去乞討,如果有人來領你走,你就說:我不願意到您那裡去了。

涅莉母親這位不幸的女子,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保持著自己的高傲。或許,她是想通過受難來洗清自己的罪過,用高傲來報復這個世界。但問題是,涅莉是無辜的,她本可以過上更好的日子,她本可以不承受這一些。在涅莉母親的自虐行為中,其實就已經包含了利己的成分。

而涅莉牢記著母親的話,以受難者的姿態高傲地拒絕這個世界,最終也變成了一種“自虐式的利己主義”。萬尼亞發自內心地想要幫助涅莉,但涅莉卻一次又一次傷害他。涅莉初期拒絕萬尼亞的友好,這是完全可以被理解的,因為她受到了這麼多不公的待遇,理應對世界抱有敵意。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涅莉和萬尼亞

但是在她已經認定萬尼亞是真心對自己好之後,她依然經常無理取鬧,一次又一次挑戰瓦尼亞的底線。這同樣可以被理解,因為涅莉懷著一種受難者的心態,她不希望別人對自己好。但這是難以被接受的,因為涅莉的自虐行為會對萬尼亞造成傷害。

涅莉認為受難行為是崇高的,她故意打碎杯子之後又跑去乞討。她認為受難行為可以救贖罪過,但她卻沒有意識到這種自虐行為完全是沒有必要的。涅莉本可以,也本應該更早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愛,同時更早地去愛別人。

結語: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是一部具有復調意味的小說,本身具有多向度的闡釋空間。單從“利己主義”的角度來看,陀翁便對我們做出了以下告誡。

《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的三種利己主義,你和身邊的人中招了嗎

陀翁

我們很難成為一個純粹的“利他主義者”,一個純粹的無私奉獻者,但我們也不能總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合理的利己主義者”。因為如果不警惕“利己”背後的“損人”,會有成為“極端利己主義者”的危險。努力裝出精緻的崇高面目,也會有這種危險。

此外,我們要勇於正視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應當面對的道德問題,不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巨嬰式利己主義者”。

最後,我們在經歷不公、遭受苦難之後,也不應當就此拒絕這個世界的愛,不應成為一個“自虐式的利己主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