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我一聽語音!那就是他的聲音啊!後來我倆聊了好幾個小時,聊到了加拿大時間的凌晨5點!”李建新在電話那頭高興地說道。

在這場意猶未盡的談話中,李建新口中的那個“他”,是與自己失聯33年之久的摯友——張建。

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2020年12月,頭條尋人郵箱裡收到了一則從加拿大發來的郵件:“尋找戰友張建,退役時服役部隊番號,瀋陽軍區81645部隊91分隊,名稱是瀋陽軍區守備六師炮兵團二營五連指揮排,有線班班長,退役時間是1976年的春天,張建出生於1954年,是六九年入伍的……”

這封郵件的發件人就是李建新,“我移民到了加拿大,拿到了加拿大的永久居民卡,但是沒有入籍。”

2020年12月28日,一則名為《尋襄陽籍戰友張建,“手拱不禁兩行淚,祝君前程千萬裡。”老戰友啊,還記得臨別時你寫給我的嗎?》的消息被髮了出來,隨後,這則消息幾經輾轉,被張建的朋友看到了。

"我之前從襄陽到了深圳工作,一直在深圳工作到2013年才退休,這條消息還是我在襄陽的老朋友轉給我的,他問我‘你看看這寫的是不是你?’我一看,‘這就是我!就是我!’然後我就立馬聯繫你們了!"張建說,他看到朋友發來的消息時,是早上5點,興奮、激動難耐的他在每隔一個小時都會給頭條尋人團隊打去電話,“後來我想到你們可能還沒上班,我就下午才聯繫的你們,終於通過你們聯繫上了李建新!”

縱使相距一萬兩千多公里、跨越13個小時的時差,這對失聯33年的戰友終於通過頭條平臺得以重逢。隔著手機屏幕,談笑間,二人昔日在部隊的點點滴滴一點點湧現了出來……

同在15歲離家,同向往軍旅生活

“我的父親是名軍人,我從小就在部隊大院裡長大,耳濡目染,我也立志成為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1969年,年僅15歲的張建帶著這一信念參軍入伍,隨後,他成了瀋陽軍區工程兵舟橋82團特務連有線班的一名新兵。

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張建部隊留影

“1974年,我們聽說部隊裡來了一個曾經是下鄉知青的新兵,就都過去看他!”張建說,當時他並不知道這個新兵的名字,只是覺得這個新兵看起來氣宇不凡,“一看就像是城市裡來的人,沒說幾句話,我就覺得和他很投緣,問了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叫做李建新。”

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李建新(左)部隊留影

彼時的李建新剛結束5年的下鄉生活,初次離開家的時候,他和張建一樣,都只有15歲,來到部隊的他,經過5年農村生活的磨練,已經變得成熟穩重。“我們那個年代,當兵是所有年輕人可望不可及的嚮往!”懷著這份對軍旅生活的無限嚮往,他來到了瀋陽軍區81645部隊91分隊。

張建當時在有線班,李建新則在炮兵班,雖然二人日常不在一起訓練,但卻在初識時一拍即合,“我倆都在15歲的年紀離開家,性格也相投,可能是成長經歷和性格類似的緣故吧,我倆聊的很來。”李建新說,張建不僅平易近人,還很體貼新兵,“他非常愛他們班的兵,我記得那時候他們班有兩個內蒙兵,漢語說的不好,張建就經常會關照他們,有什麼活動也會鼓勵他們一起參加,漸漸地,那兩個內蒙兵也很好的融入了班集體。”

訓練間隙,兩人最愛對唐詩

當時,部隊領導為了豐富戰士們的文化生活,會定期舉辦賽詩。每當這時,愛讀詩、寫詩的士兵們都會把自己平時寫的順口溜和打油詩拿出來展示一番,或者和身邊的人切磋一番。

一次,張建和李建新二人共同參加賽詩會,兩人在互相觀閱對方的詩歌摘抄本的時候發現,對方竟然和自己一樣,都很喜歡唐詩!“那個時候,唐詩還是被禁的,平時很少有人敢抄,但是我倆都抄了很多。看到對方的詩歌摘抄本里也抄了自己很喜歡的詩歌時,還挺驚喜的。”

志同道合的二人至此成了心照不宣的好友,後來兩人一有空閒時間,便會互相抄閱對方的摘抄本,“我們還會一起對唐詩,一人接一句,可有意思了!”李建新說,能夠和張建互相對上幾句心愛的詩詞,是辛勞的訓練間隙中最好的調劑。

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張建部隊留影

“他送我當時最時髦、最高級的筆”

斗轉星移,寒來暑往,轉眼,1976年的春天來了,李建新和張建分別的日子也悄無聲息的一步步逼近。

互相惦念摯友的二人都提前給對方精心準備了一份分別的禮物,回憶起那份承載著戰友情誼的禮物,李建新感慨道:“我當時給他送了一個黑色的公文包,沒想到他也給我準備了禮物!是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當時最時髦、最高級的筆!那支筆一頭是圓珠筆,另一頭是鋼筆!我還是第一次看呢!”更令李建新感動的是,張建還在筆記本的扉頁上,題了一首名為《贈戰友》的詩歌。

相逢知時一年機,而今卻要兩分離。手拱不禁兩行淚,祝君前程千萬裡。”

“哎……那麼多年了,什麼都能忘,但這幾句詩怎麼都忘不了。”

另一邊,在張建的腦海中,他一直記得和李建新在部隊分別的時刻。

“我那時候帶著行李往外走,李建新捂著自己的手往裡走,我說:‘欸,你的手怎麼了啊?’他說是訓練的時候不小心被炮閂夾住了,正準備去衛生隊找衛生院包紮呢……沒說幾句話,我倆互道珍重就走了,但是分別的場景像一張照片一樣刻在了我的腦海裡,我一直忘不了。”

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李建新(前排左一)部隊留影

“我至今還記得他愛人親手給我女兒織的那件毛衣”

部隊一別,兩人都有通過陸陸續續的信件一直保持著聯繫,直到1986年李建新退伍。

1987年,李建新因公剛好要去湖北省襄樊市(今襄陽市樊城區)出差,惦念戰友的他憑著記憶找到了張建上班的地址。

“我記得特別清楚,當時李建新給我提了一袋天津十八街的大麻花,我看到的時候還笑他呢,都還沒弄清楚我在哪兒,就帶著特產來了哈哈哈。”闊別多年未見,激動的張建立即將李建新帶到了父親所在的幹休所,兩位摯友好好的敘了一番舊。“也就是在那次相聚中,我知道李建新在天津錶帶廠工作,他妻子在天津圖書館工作。”

由於有公務在身,小聚之後,兩位摯友就此別過。回到天津的李建新和張建仍舊保持著密切的通信聯繫,“張建後來還給我寄來了他和家人的照片,有一次,他還寄來了他愛人親手織的毛衣送給我女兒!”時隔33年,李建新仍舊記得那件毛衣的花色和式樣,”每隔十公分,那件毛衣就會換一種顏色,毛衣的織法也很好看,一看就是花了不少心思才織出來的,我女兒當時可喜歡了!“

彼時,張建和李建新都以為會和彼此保持長久的聯繫,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失聯卻猝不及防的發生了。

“我經歷了下崗,那段生活挺艱難的,真的是疲於奔命於自己的生計,就沒有和他繼續通信了。”李建新說,後來他又搬了幾次家,老戰友的地址和信件也在這一過程中不幸丟失。另一邊,張建給李建新以往的住址和工作單位寫信不見迴音,還給他妻子的單位——天津圖書館寫信,”但是都沒有任何音訊。“

“我發了48條抖音找他,曾有人冒充他領酬金”

為了與遺憾失聯的摯友重建聯繫,李建新嘗試過很多種辦法,無奈毫無成效。“這些年,我去襄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打聽、也在各種找戰友的平臺上發佈了尋找他的消息,可惜的是一直沒有下落。”

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李建新提供的抖音賬號截圖

李建新說,心急的他還曾提出有償尋找戰友,酬金一萬。但是沒有找到張建,反而有很多冒充張建的人來聯繫他,”我一聽聲音不太對啊,就問:‘你知道我們連隊指導員叫什麼名字嗎?你和有線班長關係好還是無線班長關係好呢?’對方一聽,啥都沒答上來,我就知道這鐵定是騙子……“李建新語氣中帶著無奈。

近幾年,隨著抖音的興起,李建新又找到了一條尋找張建的新途徑,”我沒事就會發發抖音,我發50條抖音,有48條都是尋找他的內容!“

一次次尋覓,一次次無果,雖然內心的無奈越來越重,但李建新思念戰友的情誼卻一如既往的濃厚。

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李建新近照

"雖然我在加拿大,但是我每天都有看頭條APP新聞的習慣,那天我偶然看到了你們發佈的《女華僑找到闊別40年遼寧籍女戰友!“我邀請她來德國敘舊”》的消息,我很羨慕她們倆闊別40年還能找到彼此,就帶著這份羨慕,給你們發了郵件,沒想到還真在你們的幫助下找到了張建!我真的太感謝你們了!"

李建新說,由於疫情的原因,暫時他還不方便回國,但他會持續關注疫情走向,只待歸國那天的到來。“我和張建說了,我一從加拿大回來就去深圳找他!”

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張建近照


頭條尋人聯合頭條軍事 ,共同發起#老戰友,你還好嗎#公益項目,將藉助技術和平臺的力量,尋找失聯戰友,助力老兵與戰友團聚。在以往的成功案例中,媒體接力尋找失聯戰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頭條尋人誠邀全國各地媒體一起參與到“尋找 失聯戰友媒體志願服務團 ”中來。

如有失聯戰友相關線索,歡迎聯繫頭條尋人(郵箱:[email protected];電話:010-83434440、010—83434485),將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對信息進行核實和後續跟進。

加拿大華僑懸賞1萬尋戰友,33年終圓夢,“回國就去深圳找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