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歷史 | 寶雞小巷永興巷、馬道巷的故事

對於很多寶雞人來說,窄小狹長的巷子是兒時的回憶,也是城市變遷的記錄。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小巷仍舊熱鬧;有些小巷卻已失去了往昔的繁華,逐漸消失。那就讓我們走進那些巷子,聽一聽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

永興巷

提起永興巷,不少寶雞青年會想到,是不是西安那條美食彙集的地方。西安的叫永興坊,而永興巷卻在寶雞,它南連曙光路、北至瓦廠街,和永興坊一樣,這裡也是美食聚集地。

寶雞歷史 | 寶雞小巷永興巷、馬道巷的故事

白福有是永興巷裡一家吃食店的攤主,每天早晨,他都會準備好食材,等待一批又一批食客光臨,這樣的早晨他重複了25年。1993年,白福有從親戚手中盤下了一個僅3米長、2米見寬的燴餅攤。他記得,那時候的永興巷是一條10米多寬的馬路,可做生意的人把路兩邊都擺滿了,很多小吃攤都是在路邊擺放著桌椅板凳,天晴的時候還好些,要是遇上下雨天,泥濘的道路讓人有些下不去腳,來吃飯的人都是提著褲腿、踮著腳尖,即便這樣,也擋不住人們品嚐美食的心,因為大家惦記著那個味兒。

永興巷的變化,90歲的唐文科老人看在眼裡。上世紀40年代,唐文科舉家從山西遷至寶雞,居住在離永興巷不遠的群眾路上。當時的永興巷還是一個環境差的馬路市場,但是來這裡買菜吃飯的人卻絡繹不絕。這其中就有唐文科,他說,早上他和妻子去熟悉的攤點吃過早飯,再去路邊買好中午的菜。因為不僅這裡的飯味美,而且菜便宜也新鮮。

1999年,人民街改造,包括永興巷在內的街道兩邊都改成了門面房。由於門面房有限,不少沒有租到門面房的就改行做了別的。“20多年了,這裡的飯菜味道沒有變,但環境越來越好。”唐文科說。

無論是白福有,還是唐文科,他們對永興巷都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唐文科說,他還是喜歡來永興巷轉轉,就算不買東西,看看這裡,心情都會好。白福有還是喜歡在空閒時,坐在店門口端著茶杯,看著路邊川流不息的人群。他說:“只要允許,我會一直把店開下去。也希望這裡就像永興巷這個名字一樣,永遠興旺。”

馬道巷

提起馬道巷,可以說是“老寶雞”家喻戶曉的地方。雖然馬道巷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後消失,但它卻成為寶雞幾代人的回憶。

寶雞歷史 | 寶雞小巷永興巷、馬道巷的故事

寶雞歷史 | 寶雞小巷永興巷、馬道巷的故事

寶雞歷史 | 寶雞小巷永興巷、馬道巷的故事

馬道巷位於今天市區建國路一帶。這條巷子的形成,是因為1936年隴海鐵路通到寶雞,鐵路帶來了人流和商流,也正因此寶雞城迅速向東、向南延伸,這裡的居民越來越多,商鋪也隨之多了起來,當年有賣山貨的擔貨郎,還有一些南來北往的商人,路上馬車驢車絡繹不絕。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馬道巷蕭條了。新中國成立後,馬道巷改名為建國路,但是“老寶雞”還是習慣稱這裡為馬道巷。

寶雞歷史 | 寶雞小巷永興巷、馬道巷的故事

隨著1979年的春風拂過神州大地,沉寂了十多年的馬道巷復甦了。

曾在這裡居住過的市民楊勇博說,那時候,小吃攤點最先在這裡擺出,各類攤販爭先恐後地冒了出來,由此馬道巷“邁開大步”跨進了它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他們家當時還在這裡擺過攤。當時,也沒有店面,就從家裡找塊布鋪在地上,擺上從外面批發來的襪子、毛巾之類的小雜貨。那時候,每天來逛的人特別多,根本不用擔心貨賣不出去。離他們不遠的一家麵皮店,生意更是好得不得了,他們當時和店員聊天得知,麵皮店一天的純利潤就有二三百元,那時候人們一個月的工資才幾十元錢。當時,外地親朋好友來寶雞,要是沒有去逛馬道巷,寶雞人就會說他們白來了一趟。

1994年以後,隨著城市的建設、市場的規範,這裡簡易的小店小攤已經無法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批發市場和服裝集散商場陸續代替了它們。於是,馬道巷完成了自己在寶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使命,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從而離開了歷史舞臺。之後,寶雞人也就習慣了它改後的名字——建國路。

馬道巷述說著那個年代的輝煌,也述說著幾代寶雞人的故事。今天,寶雞更現代,也更氣派了。但我們沒有忘記它,忘記這在無數寶雞人生活中曾經扮演過重要角色的馬道巷。

文章來源:寶雞民政 陳倉風物

轉自:寶雞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