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 | 古琴之音,天地正聲


琴棋書畫是文人騷客修身養性必須的技能,“琴棋書畫”之說最早出現在唐代張彥遠的《法書要錄》“辯才博學工文,琴棋書畫,皆得其妙。”眾人皆知“君子四藝,琴棋書畫,琴為首。”


古琴 | 古琴之音,天地正聲


但古往今來,世人更好書畫,無論是哪個朝代和當今社會,書畫大師的名氣和社會地位,定比同時代的古琴大師要高得多。眾人不懂,為何琴棋書畫中琴為首?


《易經》曰:“形而上者為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畫和書明顯是有形的,它們不會變,棋相對於書畫,那就無形多了,有千年無同局的說法。而琴為音樂,而音樂最為抽象。


古琴 | 古琴之音,天地正聲


一段旋律,不同人有不同解讀,沒有對錯之分。琴聲也會隨心情而有變化,一個音聲就能蘊含萬千意味,難以捉摸。抽象能力是人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才有“高山流水遇知音”這樣的說法,說明具有高度抽象思維的人是少之又少的。


因為稀有,所以珍貴。因此琴以無形無象排一,棋以太極兩儀取象排二;書法以三才八卦成形排第三,繪畫包含萬物排四,以抽象的深淺排名,越是抽象越有更高的藝術性。


古琴 | 古琴之音,天地正聲


不過世人往往較為現實,更喜好實際、有形的事物,因為看得見、摸得著,能掌控,世俗之人多在意表面浮華。但《道德經》雲:“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在表明有形的事物發展到極至就如同虛無,無形勝於有形。


最高的藝術造詣就是超然灑脫,追求的是一份悠然的意境,不被有形的事物所羈絆。在悠久絢爛的華夏文明裡,古琴的藝術造詣和文化內涵,任何藝術都難以企及。古琴體現的超凡脫俗依舊是文人雅士孜孜追尋的無上境界。

古琴 | 古琴之音,天地正聲


“七絃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 古琴抖落世俗,不事浮華,放逐蠻力,追求清微遠談,力求天人合一,人琴合一,獲得古淡疏脫、蕭散簡遠、恬淡清逸的超凡感悟。


古琴之音,天地正聲,表達的情感格外深沉。 特別是沉鬱頓挫的人間厚重,輕輕撥動,真實,省思,清心,寡慾,不關心外在的華麗,更在意內心的從容。一曲雅樂風雅,滌盡凡塵浮華。


古琴 | 古琴之音,天地正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