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逃離微信

你還在使用微信嗎?你還在刷朋友圈嗎?

我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逐漸遠離微信,除了用它聊天或工作外,其他的功能一律屏蔽,這就是“社交媒體倦怠”。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逃離微信

在談“社交媒體倦怠”之前,得先說說“媒介異化”。

媒介越來越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逐漸演變為一種日常習慣和日常儀式。媒介及媒介產品理應被人類所主宰,卻反過來成為統治、控制、乃至主宰人的一種反常力量,這就是“媒介異化”。

社交媒體也是一樣,對人類是有“異化”的作用的。人類正在被微信這樣的社交媒體“反向馴化”,人們可能越來越習慣於沉浸在社交媒體打造的虛擬環境中,越來越習慣於獨處,越來越習慣於被動的接收信息,久而久之人其實也就自我麻木了。

研究發現,現在不少人正在從大型社交媒體向小型的社交媒體轉移。比如微信、QQ不怎麼使用,而是選擇去使用綠洲這樣的新興的社交APP。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可以從產品本身、用戶行為和心理、社會風氣三個角度去分析。

從產品本身來看,微信越做越大,上面的人越來越多,這當然會帶來價值。但是也會帶來數據和隱私問題,以及內容過載的問題。信息過載,用戶獲取有用信息的成本就會增加,這就是“高水平壓力過載體驗”,這種體驗是糟糕的。你只要想,誰都喜歡輕鬆,誰都不喜歡在有壓力的環境下生存,更不要說是天天處於這樣的環境中了。自然是要想辦法逃離的。所以,就慢慢的不願意使用了。

從用戶行為和心理來看,現在很多人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內容都是表演。那其實根據戈夫曼的擬劇論,表演是無處不在的。但也正因為表演無處不在,人們也才更向往看到真實的生活。所以,既然這裡看不到了,那他們自然要想辦法去其他地方看,去其他地方發佈真實的信息,記錄真實的生活。

從社會風氣來看,隨著微信用戶越來越多,生活和工作的邊界被打破,我們的微信列表中可能相當多的都是陌生人

,或者說只有一面之緣的人。這慢慢的就讓微信成為了一個電話通訊錄,就成了純粹的工具。我們想一想,在使用諾基亞板磚手機的時候,哪裡想過要在上面做打電話和發短信之外的事情呢?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逃離微信

所以,這些逃離主流社交媒體,使用倦怠的現象常常出現。那其中有哪些啟發呢?什麼是社交自我呢?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