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泰斗王淦昌傳,偉大一生,激勵後人

說來慚愧,我長久以來都沒有看人物傳記的習慣,尤其是名人的自傳,擔心很多傳記都是美化後的表達。由於工作原因,近年來總和光電子技術打交道,於是有幸瞭解到我國光學泰斗王大珩的故事。讀完王大珩先生的自傳《七彩的分光》,其筆端樸實無華的人生回顧,穿擦中國先輩知識分子的文化素養,讓我對科學家自傳的可讀性信心大增。

因王大珩先生回顧起草863計劃的過程,特別提到了王淦昌先生,於是我琢磨著找一找王淦昌先生的自傳,未曾想老先生並未著書立傳。幸好,中國青年出版社為共和國科學家著書立傳,有王大珩、王淦昌、彭桓武、錢學森、鄧稼先、孫家棟等多位科學泰斗。

今日剛掩卷的是共和國粒子科學泰斗、高能物理研究大家、中國原子彈氫彈研究領軍人物王淦昌先生。

科學泰斗王淦昌傳,偉大一生,激勵後人

王淦昌先生,生於1907年5月28日,年幼父母雙亡,由兄長和外祖母撫養長大,他的人生起點從江蘇常熟的鄉村私塾起步,在上海完成中學教育後便參加工作,18歲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22歲畢業留校任助教。而後,23歲在德國初露鋒芒,27歲回國在青島山東大學物理系任教,29歲在時任浙大校長竺可楨,浙大理學院院長鬍剛復的召喚下,加入浙江大學任教。40歲赴美在UCBerkely做介子衰變研究。新中國成立後,42歲的王淦昌加入新籌建的中國科學院,開啟了核物理研究和軍事應用之路。49歲去俄國杜布納研究所參與社會主義陣營的高能物理共同研究,期間培養大批科研人才,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53歲在中蘇關係破裂後回國主導原子彈研製,57歲~60歲期間領導核能研究所完成首顆原子彈、氫彈試驗。文革過後,在國家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的領導下,中國科學事業煥發新春。68歲年屆古稀,王淦昌先生開始為中國核工業民用化,中國自主建設可控核聚變奔走。79歲高齡他與光學泰斗王大珩聯名提議“863”計劃,1998年12月10日在北京辭世,享年91歲。

有幼時打下的英語、德語基礎,加之有當時清華物理系從美歸國的一批青年大師的培養,23歲的王淦昌在德國讀博,很快就出了成果。然而,身處異鄉的年輕人在執拗的導師手下,沒敢爭取試驗設備,錯失發現中子的機會。值得慶幸的是,王淦昌先生的眼界和實力,已然站在粒子物理研究的最前沿,他與波爾、愛因斯坦、盧瑟福等人的門生可相提並論。

歸國後,在浙大任教的13年裡,正遇上日寇侵略中華大地,“文軍長征”的浙大師生從杭州輾轉臨安、建德、江西吉安、江西泰和、廣西宜山、最終至貴州遵義、湄潭安頓下來。因疾病和醫療條件差,時任浙大校長竺可楨亡妻喪子。行程途中之艱難,可見一斑。然而,即便是如此艱苦的條件,以王淦昌、束星北、蘇步青等為代表的浙大優秀教師緊跟國際科研一線研究,在抗日戰爭炮火中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到訪的劍橋大學博士李約瑟瞭解後,連連稱讚,將浙江大學譽為“東方劍橋”。

49歲的年紀,為了中蘇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研究工作,王淦昌先生和一群青年人突擊學習俄語。在俄工作期間,他爭分奪秒,秉著科研精神,發現了西格瑪反超子,這項偉大成果算得上當時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科技競爭中最有份量的貢獻之一。

53歲回國後,王先生開始帶領隊伍開始中國原子彈自研之路,57歲終於成功見證羅布泊的蘑菇雲升起。而後雖遭遇文革,依舊陸續完成原子彈小型化、氫彈試驗、地下試驗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1975年,68歲的王淦昌先生從四川調回北京,此後便一心撲在了核能發電和民用核電站的建設上。粉碎四人幫後,全黨全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事研究為民生讓路,幸好王淦昌先生說服高層領導人要同步開展核能民用,使中國的民用核能研究未因資金問題而擱下。

1986年,79歲高齡的王淦昌先生被美國里根總統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所震撼,意識到在新一輪科技競爭中,中國必須要有所為,做前瞻研究佈局,否則可能重演百年屈辱。在王大珩先生牽頭下,聯合上書中央領導,才有了863計劃。也因由863計劃的牽引,如今一大批科技研究成果已應用到國民經濟中。

偉大人物已逝,然其功績不可忘卻,吾國有為偉人著書立傳之傳統,今時今日有中國青年出版社組織編寫共和國科學家叢書,乃大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