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否對學生“留了一手”?對今天做教師有何借鑑意義?

王營評教育


  • 對於提問者的問題,我有點意見,感覺提問者有點“其心可誅”的惡意。

孔子課堂跟現代課堂的不同

  1. 孔子的私塾講授的以“詩書禮樂”為主知識,在學科類偏向文科,重思想輕實踐。
  2. 現代的學校課堂,經過設計,結合學生成長特點,既有文科又有理科,理論和實踐並重。
  3. 孔子私塾沒有專業的老師,都是孔子教完了大弟子,大弟子再教後來的師弟。現代課堂每個學科都有經過訓練的老師來擔任教學任務。
  4. 孔子的學生以中青年人為主,自願參加的。現代的課堂是義務教育,從小學到初中,都要進行教育。現代部分學生沉迷網絡遊戲,對教育毫無興趣,家長的素質也是參差不齊,對教師也不是很尊重。
  5. 孔子的課堂沒有“高考”,現代的教師有“高考”這個硬核的高壓線。

把千年私塾的教學模式拿來今天的課堂,很多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在實踐中,孔子的教育理論更多是空談而沒有實際意義。

例如,“因材施教”,孔子自己才教幾個人。現代很多學校的一個班就50幾人,一個老師上兩三個班,上課、改作業(一天上百份作業)都忙死他了,他怎麼有時間可能關心到每一個學生呢?

孔子沒有“留一手”,難道今天的教師就喜歡“留一手”嗎?

孔子講的是思想,是無法保留什麼秘密的東西,因為思想是人人都能學習的。

今天的課堂以既有思想教育,又有技能教育,以培養適合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為主。

但是現代技能不是人人都有天賦。例如同樣是高中數學,有的人考高分,有的老是不及格。是老師不努力嗎?不是的,因為高中數學對邏輯性思維要求很高。

正如前面所講,高考是老師考核的高壓線,那個老師不想多教出幾個大學生,以此顯得自己有本事?

提問者的問法,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今天的老師很壞,故意上課“留一手”,然後開補習班。

教育部早就一再而三下令,禁止公職在校教師嚴禁補課。有的人就是不信,認為自己孩子成績差,就是老師“留了一手”。

今天互聯網很發達,很多課堂內容在網上都能查到,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有時間、有錢去充值玩遊戲,沒時間上網查資料?

只有不肯學的學生,沒有不肯教的教師

今天的教師,素質已經比以前好了很多。只是以前信息不發達,很多人以為過去就是好。

教師隊伍龐大,害群之馬肯定有。就算是歐美國家,也時常出現一些壞老師,不能以偏概全。

現代課堂教師“留一手”無論是職業道德(教育部指令),還是業務需要(高考),或者信息方面(互聯網),都沒有存在的空間。

大部分教師都願意教好自己的學生,問題是學生願意學嗎?這已經不是純粹是教師的問題,涉及到家長、社會等多方面的因素了。


我的17號書桌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語出《論語•述而》。孔子對學生的教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循序漸進,把自己的全部所學都傳給了自己的學生,無所隱瞞,無所保留。

孔子所講的學問博大精深,一般的學生可能一時難以理解和讀懂。所以有些學生誤以為孔子的講學沒有完全徹底,留有一部分。其實聖人無私,當他走上講臺,都是傾其所有將自己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以促使學生早日品學兼優,德才兼備。

學生遇到有所不懂,應該進行反覆學習,向老師多提問,虛心請教。老師也應該抓住重點,反覆多講,讓學生掌握得清楚明白,做到溫故知新,學思結合。

孔子的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階層,其中的慧根和悟性千差萬別。孔子把學生進行分門別類,因材施教,讓學習好的學生更加優秀,讓接受能力差一點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單獨指教,促進他們積極進取迎頭趕上。

孔子溫良恭儉讓,言傳身教,以身示範,不遺餘力地教書育人。正因為這樣才有三千弟子,賢能七十二,孔門十哲和四傑。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後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教育的典範。

孔子所說對當今教育毫無借鑑作用。教師以教書育人為天職,學生的成績優秀,老師才有成就感,才能評為模範教師。身在講臺,漚心瀝血,把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獻在學生的學業上,怎麼可能把應該所講的課程還留一手呢?至今當今的補課現象還有少數存在,只能理解為學生成績的落差很大,或者偏科,需要單獨補習而跟上其他同學。如果說老師在課堂上不講重點,而讓學生在補課時候再講,這種說法應該不成立。

孔子所說的那段話,彰顯出他的為人師表,德高望重。孔子的一生不忘初心,始終只講仁禮二字,就是要求他的弟子更好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對弟子的教育還能留一手嗎?當然不能。


朱八戒CC


這段話出自《論語 述而》,是孔子對他的弟子們說的一番話,意思是:“你們這些學生以為我對你們有什麼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麼事情不和你們公開的,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

孔子的學問實在太高深了,有些學生理解不了,他們就私下裡議論孔子是否有什麼秘而不傳的高超,就連天資聰穎的子貢也曾當著老師的面說過這樣一番話:“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懷疑孔子沒有傳授他關於人性和天道的學問。面對弟子們的疑問,孔子吐露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在學問上,我對你們沒有絲毫的隱瞞,平時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對你們公開的,這就是我孔丘的為人。

但據我瞭解,古代師傅傳授弟子技藝,確實有“留一手”的現象,傳說《隋唐演義》中的秦瓊和羅成表兄弟倆相互拜師學習武功,秦瓊教羅成秦家“鐧法”,留了一手“撒手鐧”;羅成教秦瓊“羅家槍”,留了一手“回馬槍”。後來二人比武,正當各自山窮水盡之際,便使出了自己的看家功夫,兩人最終還是打了個平手。這說明,即使拜親戚、兄弟為師,師傅也要有所隱瞞,否則的話,往往會導致“教會了徒弟,餓死了老師”的嚴重後果。

孔子沒有這樣做,他作為“大成至聖先師”,目的就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培養一批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傑出人才,進而實現他“仁政”的社會理想。他希望他的學生個個都有真才實學,甚至都能超過老師,他曾說:“當仁,不讓於師”,這種對學生心胸坦蕩、無私奉獻的精神,為後世師者樹立了榜樣。

客觀地講,教師的教學水平的確有高低之分,但無論是高水平的教師,還是低水平的教師,一旦走向講臺,都會傾其所有,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識都傳授給學生,這是教師的天性,更是其職責所在,像有些報道中所說的“教師課上不講、到輔導班上去講”的現象我幾乎沒見過。

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儘管教師是無私的,但同樣的教學進度,相同的教學內容,同一個教學設計,培養出來的學生卻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學生接受快、學得好;有的學生悟性差、接受慢,學得不好。面對這一差別,孔子又給我們開出了另一個良方——因材施教。在這段話中,孔子說自己對學生沒有絲毫隱瞞,該傳授的都傳授了,但有一點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孔子除了注重言傳之外,還注重身教,將做人做事的道理貫徹於和學生的日常交往中,《論語》中有許多這樣的場景,面對同一個問題的處理,孔子往往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答案,所以孔子說:“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孔子做到了在因材施教基礎上的“無隱”,至於最終教學效果如何,那就看每個學生的悟性和造化了。

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佛學故事:蘇東坡的大弟子,北宋“蘇門四學士”之首的黃庭堅,曾是一位學佛之人,尤其對禪宗特別愛好。他在江西跟隨晦堂禪師學禪多年,但總是沒什麼感覺。一次他實在忍不住了,便對禪師說:“可否以真傳教我?”禪師沒有理會他,只是引用了孔子的這一句話,對他說:“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晦堂禪師的意思是說:我隨時隨地都在教你,你自己不懂,那有什麼辦法呢?說完便拂袖而去。黃庭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茫然不知所措。

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黃庭堅隨晦堂禪師遊山,正值八月桂花開放,輕風吹來,漫山遍野都瀰漫著淡淡的桂花香,讓人聞之慾醉。師徒二人走在路上,晦堂禪師突然回過頭來問黃庭堅:“聞到了嗎?”黃庭堅答道:“聞到了,好香啊!”這時,晦堂禪師瞪著眼睛對他說:“吾無隱乎爾!”就在那一刻,黃庭堅開悟了。學習知識,做老師的從來都不會隱藏什麼,就像修行佛法一樣,關鍵看學生的悟性和勤奮程度。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個人管見,不當之處請“關注”作者繼續交流!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