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无才且耍流氓”,为何能成为皇高祖?

我们需要真情


问题中设定刘邦“无才”,就是一个经不起事实推敲的伪命题。

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脱颖而出统一天下,这都和刘邦磅礴大气、精明强干的才能分不开,也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当然,刘邦的才能混杂圆滑世故、耍奸取巧也是不可否认的,但他把这些看似的“缺点”和才能结合得完美,运用到极致,最终酣畅淋漓取得成功。

在这里我不赘述刘邦心胸豁达、知人善用什么的了。我从下列两个方面,简单说一说刘邦的才能。

一,造势吸粉,树立权威。刘邦未起义之前就长期造势,策划了酒肆老板在刘邦醉酒时看到盘龙;利用大腿上七十二粒黑痣(谁知道多少粒)神化自己,后人谓之“龙变星聚”。逃亡砀山期间,导演了吕雉时常能够根据天上气象找到他,后人谓之“彤云郁砀”。再到出演了斩白蛇聚众起义,后人谓之“蛇分径空”。这些在今天看来像小儿科,在当时却很受用,也达到了刘邦“啸命豪杰,奋发材雄”的目的。他兼任了编剧、导演、主演和跑龙套多个角色。

二,整编军队,控制军权。刘邦改编了来自各个方面势力的军队,最有成效的例子就是彭城大败之后,刘邦意识到快速反应的重要性,他立即着手改编秦国降卒为主的骑兵,成立快速反应部队。在控制军权上刘邦犹其精明缜密,他交给韩信指挥的军队,都是沛丰系为将领的亲信,如曹参、灌婴(快速反应部队主将)等,他甚至在韩信司令部安插大量亲信和耳目。刘邦两次顺利闯入韩信军营中枢夺取将印,控制军队,就是靠事先周密的按排和部署。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刘邦就是这么一个有准备的雄才大略者,他成为汉高帝实至名归。


故纸堆里翻出来的字


刘邦不是流氓,是真正的英雄。

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说白了就是:万里江山文人捧,千秋功过儒生评,平头百姓跟着人云亦云。好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我这个草根也可以乱扯一通,给“流氓皇帝”刘邦正正名。

历朝历代,无数笔杆子一面标榜自己是清高狷介之士,一面又挖空心思的梦想走终南捷径、为帝王师。遗憾的是:个个都有宰辅相,人多手稠轮不上,于是便大发怀才不遇之感慨,言不由衷的把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刘邦丑化成了小人、流氓,情不自禁的将乌江别姬自刎的项羽塑造成了君子、英雄。

可依鄙人的看法:

项羽是矫情汉,刘邦是本色人。刘邦虽有点小无赖,往儒冠里撒尿,但毕竟还收留了儒生;项羽一言不合,便下油鼎。历代儒士抬项羽,贬刘邦,表面看是“士可杀不可辱”,真相却是失意(败)者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我安慰,以求心理平衡。

拿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与项羽的屠城纵火相较,就知历史的选择绝对正确。腐儒好标榜什么贵族气,其实多是嘴上功夫和吃不到葡萄冒酸气。

刘邦知人善任、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礼贤张良、登坛拜信、放手萧何,与参、勃、哙、婴诸将情如昆仲,成三百年汉室之基业,开华夏强盛之宏图,功盖千秋,如何成了流氓、小人?

而项羽生性暴虐、背信弃义、目中无人,以下犯上,杀宋义、弑义帝,有眼无珠,弃韩信、逐范曾,屠城杀降、纵火焚宫,除了那顶没落的贵族头衔和力拔山兮的蛮力外,又有多少君子之风?唯一可称道者就是他上演的乌江别姬自刎那一幕,还多少可以激起后人的感叹和同情。

史册记载的那些刘邦的污点,诸如为了逃命将女儿抛到车下、给我分一杯肉羹、往儒冠里撒尿等等情节,绘声绘色的,似乎不像史家笔法,倒像是文学家的精心加工。其对手项羽就更不用说了,明显带着执笔者的个人的感情。退一步说,即便有,不正说明刘邦是本色人吗,比项羽的“锦衣夜行”又何如?

中国古代帝王中,刘邦是被后世黑的最利害一个。

说刘邦不是军事家。说这话的人可能忘了,古代开国君主无一不是政治家暨军事家,打江山的过程就是军事角逐的过程,因为此时还谈不上什么治国理政。只有高明的军事家才能发现并擢拔军事人才和优秀将领,并量其才而委以任。其手下谋臣如雨,猛将如云就是明证。还可以用一句话反证:在一个用枪杆子说话的年代,那么多的人杰枭雄,谁愿意把宝押在一个不会打仗、毫无胜算的主子身上?

说刘邦无信无义。可刘邦却尊义帝号令,在各路义军中率先发兵攻下咸阳,相较项羽这个楚国贵族的后裔弑义帝(楚王太子)的恶劣行径,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刘邦不但厚葬虞姬,并于立国后为故主义帝和首义的陈胜置守冢几十户,世代血食。换了项羽,能否做到,也值得怀疑。

说刘邦大杀功臣。刘邦跟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平民出身的帝王,朱元璋以自己的平民身份为耻,常常由敏感而暴虐士大夫;而刘邦始终保持豁达大度的气质,不脱平民本色。虽然他也剪除了少数几个威胁皇权的武人功臣,但相较朱元璋大规模的屠杀功臣与文人士大夫,不知要好上多少倍。何况这是皇权时代的通病和死结,谁也不能超越时代局限。

至于说项羽单纯天真,刘邦耍流氓玩阴的,这个我部分承认。但身处古代乱世的政治人物你总不能要求他像商山四皓或竹林七贤,和清泉弹琴、对明月把盏,脱然物外、羽化登仙。你说他是阴谋也好、阳谋也罢,是为了满足个人野心、还是为治国平天下,反正面对各路桀雄或众多竞争对手总得耍点手段。宋徽宗赵佶是个文艺青年,够天真单纯吧,他自己坐井观天也就罢了,还害的治下的臣民跟着他当了倒霉蛋。就是两千年后的今天,国际间政治纷争和商海暗战不是也要讲点策略、施点手腕吗?

刘邦之所以成了后世文人笔下的“流氓”加“小人”,有以下四点原因:

1,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中个人情绪的误导。

2,两千年儒家一脉的传播和失意文人的加醋添油。

3,刘邦自己随心所欲的说法,也即真性情流露。如对汉初三杰张、韩、萧三人的评价,使后世人们记住了这句名言,而疏忽了刘邦说这话的背景。

4,大部分人对传奇浪漫故事的偏好和同情失败者的悲剧英雄情结。

刘邦,还有刘秀是两位被低估的古代帝王。他在军事上的屡败屡战,卷土重来,其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只有后世曹操差可仿佛;在政治上的开明,如汉丞相制的设立和终守,忌禅商山四皓而不废刘盈(事实上是顾忌與情民意),登位后的不忘初衷,与民休养生息,少于享乐,御驾亲征(讨卢绾、英布、匈奴等)。对汉朝持续的朝局稳定都开了好头(有汉一朝,皇帝废立,都没有引发战争和大的流血冲突,基本平稳)。其历史功劳应仅次于秦皇,在汉武、唐宗之上。

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是跟着名人亦步亦趋、醉心于绘声绘色的描述,还是作客观的逻辑分析和总体判断,是看大义,还是拘小节,全赖个人的领悟和积累(也是偏好)。当然这只是鄙人的一管之见。欢迎提问者和各位同志批评、批判。


武丁仗剑决云霓


刘邦能击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最主要原因在于刘邦善于发现人才,运用人才。当然这也与当时天下大势相关,所谓时势造英雄。人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大事关键因素还在于人。

先看看早期刘邦的经历。

刘邦(前256-前195),字季,出生于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的平民之家。他弟兄四人,刘邦是老三。《史记》记载刘邦有天子相:高鼻子,长颈项,面貌有龙相。他父亲也曾让他去念书,可是他根本不感兴趣,很快辍学。让他在家种田,他也懒得不去干活。他父亲虽然多次责骂,也是无济于事。他还贪杯好色,赊欠酒钱不还,与一曹姓女子私通生子刘肥。刘邦就成了在乡镇四处晃荡的混子、无赖。

刘邦到了壮年时期,正赶上秦始皇统一天下进行全面改革,刘邦当上了泗水亭长。亭长的责任是维护治安,缉拿盗贼,他摇身一变,由打架斗殴的混子成了执法人员。刘邦的性格豪爽豁达,为人仁厚,喜欢施与,胸襟开阔,他结识了很多朋友,在黑道白道小有名气。他此时结识的萧何、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后来成了他打天下的好帮手。

刘邦还是有远大理想的。他在咸阳看到秦始皇时,感慨长叹说:“啊,大丈夫应当像这个样子。”刘邦比秦始皇大三岁。公元前209年刘邦47岁,他响应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在沛县起兵。3年后攻克秦都咸阳,4年后打败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史称汉高祖。

刘邦成功的原因,我个人考虑有以下几点:

1. 刘邦善于发现人才。刘邦性格豪爽,知错就改,礼贤下士。郦食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说客。二人初次见面时,刘邦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轻视郦食其,发现郦食其有奇异谋略,马上道歉,并令人端上酒菜款待郦食其,虚心向郦食其请教平定天下计策。郦食其献计攻克陈留郡,以三寸之舌游说列国,为刘邦建立反秦联军做出了重大贡献。

韩信在项羽营下,多次献计策项羽不采用,后来被人推荐做了都尉,也是不受重用。投奔刘邦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设立高坛举办隆重的封将仪式。韩信为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做出了战略部署,刘邦顺利占领汉中。后来韩信指挥大军,击败项羽,为刘邦立下大功。

2.刘邦善于运用人才。

刘邦从善如流,善于采纳他人的建议。虽然他本人不读书,不通兵法,但是手下不缺贤能人才。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全在刘邦阵营。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他不仅能够制定正确的战略,而且还能通过自己的政治活动来实现。韩信的军事才能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治理国家能力也是举世无双。而他的对手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劝谏,范增虽然有良策,有什么用呢?

刘邦曾经与韩信讨论自己取得天下的原因。有一次刘邦问韩信:“领军作战,你认为能最多指挥多少人马?”韩信回答:“你最多指挥十万”。(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又问:你能指挥多少?韩信说:像我,越多越好。刘邦问:哪你怎会被我捉住?韩信说:你不善于带兵,但是善于统率将领。

3.约法三章得民心。

刘邦攻取咸阳后,骨子里的“小农意识”让他放松警惕,幻想享受一番。樊哙劝他不要忘了秦朝是怎么灭亡的。刘邦不听。后来张良亲自劝说,他才认识到问题很严重。马上率军队驻扎灞上,着急当地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还废除秦朝的苛刻法律,这些措施深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毛泽东主席曾经总结说:“刘邦比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总之,刘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楚汉争霸他能胜出,这与他能够发现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是紧密相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