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动了我的大明朝?——是我杀了我!”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入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历经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毁于一旦,那么它真正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常见的说法有两种。第1种说法,农民军势不可挡,李自成逼死崇祯建立的大顺政权,可以说是明朝灭亡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是崇祯元年1628年下令裁撤的驿卒。朝还有千千万万的军人被朝廷拖欠饷银36个月之久,再加上连年大旱,别说粮食连树皮草根都没得吃,这种极端情况下。粮食揭竿起义。李自成也是其中一员,三边总督洪承畴上任采取绞杀政策,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叛军基本被消灭,接着闯王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农民军首领多次向明军投降,乱局已确定,然而崇祯连续七次临阵换将,给了李自成等人喘息的机会。

“是谁动了我的大明朝?——是我杀了我!”

东北边境的后金一直骚扰不断,皇太极又一次攻入大明边城,被调到边关防守,因此出现了第2种说法,明亡于后金,那么。大清军队是颠覆明朝的根本力量吗?这不是皇太极第1次入关,早在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直逼大明皇城兵临城下。皇太极向崇祯提出的议和,因为他深知以当时的实力吞并大明无异蛇吞象,清军的骑兵在明朝军队总数却占据了绝对优势,再加上有利的地形和多线作战深入中原不一定能占到便宜,明朝的态度从未答应和谈的条件,为什么是条件太苛刻?并非如此,皇太极没有要求明朝称臣,而是提倡划地而治,如果给点赔偿。若是外乱平息,就能腾出手来整治内务,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文官上线了,他们痛斥这种卖国行为最终议和失败。明朝丧失了防守反击的最后机会。

“是谁动了我的大明朝?——是我杀了我!”

既不是李自成也不是清军,明朝到底亡于何人,家经济的崩溃,崇祯帝还不至于是一个无道之君,他也知要兼顾与疏通,所以前期果断采用了招扶政策,并下令开放震灾的预备仓,然而预备仓的粮食也是借来的。却不能救穷地方官员,难为无米之炊,高居庙堂的皇帝,不知道的是大明朝寅吃卯粮由来已久,早已无粮可借,再加上吏治黑暗。层层剥削两个月的口粮发到灾民手里只剩两天,才会导致愈救愈穷。

第二,权力体系失衡,明初设立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成为了独立于都察院。皇帝直属特务机关制造的冤假错案固然可恨,但文官和厂卫的斗争却促成了奇妙的平衡,双方都能为皇帝所用,崇祯铲除魏忠贤建党后。吏治清明的大好局面,而不争气的文官集团,专注于内斗17年50宰相之倾轧争权,忘却为国为民的大局,无人抑制的文官集团权力膨胀。

“是谁动了我的大明朝?——是我杀了我!”

第三,大明朝的武将缺少安稳的作战后方,导致的边防空虚,在位长达8年的崇祯首辅温体仁对朝政一窍不通,乱世治兵盛世治水,农业和边防稳定是立国之本,然而立国之本需要高效的机构和大量的人才,从万历开始出现官僚集团失控的现象,意味着明朝的政治已经陷入帕金森定律,即使推行改革也难以走出制度发展的惯性误区,或许这就是大明朝难逃一劫的根本原因,自取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