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灿的福建模式与湖北困局,不得不说崇祯十一年张献忠真走运

前言

明末的农民起义,真是风起云涌,起于陕西,转进晋豫,风卷凤阳,闹得不可开交。李自成活跃于陕甘宁,张献忠、革左五营、罗汝才活跃于鄂豫皖,这地名称起来挺熟悉啊,三百年后的事,先不谈,就说这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连洪承畴和卢象升这样的大牛人也搞不定。真是内外交困,直到一个文弱书生的出现,他侃侃而谈,一挥手,十面张网,网起了不少大鱼。这个文弱书生叫杨嗣昌,不过今我要讲的是破坏这张网的人:熊文灿。

熊文灿的福建模式与湖北困局,不得不说崇祯十一年张献忠真走运

一、熊大人的业绩太突出

总理南畿、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军务,这个职位有多重要呢?在杨嗣昌的四正六隅的布置里,这十个地方都是各守本土,能坚守就好。只有两支机动部队是镇压农民军的真正主力,一支主帅是三边总督洪承畴,可以理解为大明西部战区总负责人,一支主帅是六省总理熊大人,可以理解为大明东部战区总负责人。

熊大人,是杨嗣昌亲自提拔的干部。他们很熟么?并不熟。当时北方各地都缺人,实在抽不出人来,只能把眼光放到南方,在南方就属熊大人业绩好。


熊文灿的福建模式与湖北困局,不得不说崇祯十一年张献忠真走运

四正六隅图


其实这个熊大人并非懂军事,仅仅是擅长招安。在此我们必须要返回来看看福建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熊文灿在福建的时候,发现郑芝龙挺有意思:总兵俞咨皋击败多股海盗,并招安,办的挺顺利,但郑芝龙就是不降。不仅如此,郑芝龙越混越强,击败了都司洪先春,并不追击,俘获明军军官,并不杀害,甚至击败总兵俞咨皋后,都默默的放他走了。

熊文灿明白,郑芝龙不是不降,而是要价更高。历史记载熊文灿是“善遇芝龙”,但从后世的眼光来看,他们就是合作关系,从此熊文灿顺利摆平了多股海盗,熊文灿调任两广,打不过广东海盗刘香,自己都被降职了,没问题,郑芝龙来帮忙,干掉刘香,保证我大明南疆海清河晏,而郑芝龙也堂而皇之的做起了大明的官。

熊大人自然知道大广东山好水好,相比北方大乱,这里简直是世外桃源。两广总督更是肥差,这样的肥差自然有人眼红。更重要的是你熊大人业绩太突出了,崇祯和杨嗣昌正焦头烂额的找人才的时候,突然发现,你熊大人是唯一一个轻松摆平贼寇,又年富力强的,不提拔你,提拔谁呢?所以这六省总督非你莫属。

二、熊大人在湖北的困局

所以不难理解熊大人一上任就开始招安,先后招降了张献忠、罗汝才、王光恩、刘国能等人。这算是杨嗣昌十张大网下捞出的大鱼。此细节,见另篇文章。但是这个模式移到襄阳附近就不灵了。

熊文灿和郑之龙是合作关系,郑芝龙拿着官方身份去发展自己的海军,然后去垄断海外贸易,反正都是在海外折腾,我大明官员眼光仅在陆地和近海,与郑芝龙的海外贸易没有半毛钱的冲突,反而可以收到郑芝龙的巨额贿赂,大家何乐而不为?

熊文灿升任两广总督后,让郑芝龙剿灭刘香,那是因为他们之间本来就有矛盾,剿灭刘香之后,郑芝龙可以吞并刘香的贸易路线,获得更大的利益,所以郑芝龙很乐意做,到广东防区去义务劳动都行,何况还有封赏。

熊文灿的福建模式与湖北困局,不得不说崇祯十一年张献忠真走运

郑芝龙独霸中国南方对外贸易路线,自然要保证这片海域的安宁,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的贸易安全,也杜绝滋生其它海盗势力的可能。从表面看郑大人真是忠公体国啊。一切都很美好。而熊文灿则自以为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良方。

可熊文灿和张献忠只能是上下级关系。张献忠在谷城县设卡收税、垄断贸易,这是虎口夺食,不仅夺走了当地乡绅、官员的利益,也违反了国法。张献忠也拿到钱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辛辛苦苦收来的财富,养活部队可以,但没多少闲钱去贿赂上级官员,和各级官员的关系,那肯定好不了。那些义军比张献忠还穷,让张献忠剿灭他们,是绝对的亏本买卖,张献忠绝对不乐意。

谷城知县阮之钿对张献忠的所做所为看在眼里,天天打小报告,说张献忠拥兵自重,还会造反,要求朝廷解决。熊文灿压力很大,张献忠想在大明的体制下拥兵自立,那绝对不可能长久。

其实杨嗣昌、洪承畴等人都懂这个道理,杨嗣昌的父亲杨鹤就是主抚的,结果招抚失败被下狱论死,教训很深刻。但是熊文灿远在福建,不懂这个道理啊,偏偏崇祯刚愎自用,急于求成,看到熊文灿的福建模式成功,就一再偏袒熊文灿。

三、论胆气

当张献忠不听征调的时候,熊大人但凡有袁崇焕、孙传庭一半的胆气,就应该直入张献忠大营,责以大义,假如张献忠确实不想出剿,那就让他安养晚年,熊大人亲自带走一部分老实、地位低的年轻士兵,只要论功行赏,不怕他们不效力。假如所有人都不想为大明效力,那就派正规军收缴他们的所有军用物资,让他们老老实实种地。张献忠投降不久,不可能已经准备好造反了,硬要仓促造反,肯定吃更大的亏。

从后来的历史看,义军中下层级官兵投靠朝廷之后作战更勇敢(如高杰、王光恩),只要熊大人能亲自进张献忠的大营,那带走一批中下层官兵的概率还是很高的。关键是熊大人有没有那样的胆气。事实证明,熊大人是个草包。张献忠根本瞧不起他,造反只欠一个时机。


熊文灿的福建模式与湖北困局,不得不说崇祯十一年张献忠真走运


四、论运气

杨嗣昌的十面张网策略,本质上是剿为主,抚为次的。但是他推荐的熊文灿却是一个抚为主,剿主次的人,杨嗣昌这十面张网,硬生生让熊大人破了个大窟窿,所以说张献忠不像是被十张网给网起来的大鱼,更像是从网窟窿里漏出来的大鱼。这应该算是杨先生最大的悲剧吧。

做为一个看明末史会气到胸闷的人,总是在想:假如让朱大典坐在熊文灿的位置上,做的应该会比熊大人好点吧,至少不会一股脑的招降。不过朱大典平定登莱的时候,费日破多,且主犯逃到后金,驻守淮河流域,也是胜负参半,成绩确实不够光鲜。四川巡抚傅宗龙也不错,参与平定西南土司,有点业绩,因为耿直,不被崇祯所喜。以当时的眼光来看,只有熊大人在福建、广东的业绩最光鲜,没道理不用熊大人。

换个思路想,谷城、房县那一带是农民军最熟悉的地方,根本不适合安排农民军耕种,假如张献忠、曹操(罗汝才)等人安排在鄂东南的长江沿线,或许想造反就不那么容易。可惜熊大人没这眼光。

这大概是张献忠的运气吧,可惜对大明来说,就是厄运了。


熊文灿的福建模式与湖北困局,不得不说崇祯十一年张献忠真走运


附:本文是《明末农民战争中的襄阳:张献忠、曹操投降,张献忠小聪明确实多》的续篇,有不明白的可以返回去看这一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