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细述历史,“大国仪仗”是如何炼成的

在我国重大的国事活动和重要的纪念庆典现场,总少不了仪仗兵的身影。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推出纪录片《大国仪仗》,多维度细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发展史,反映出我国军队建设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崛起,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国的尊严、自信和友善。

影像细述历史,“大国仪仗”是如何炼成的

《大国仪仗》叙事线索清晰,带领观众多角度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发展史。首先,以重大司礼任务为叙事主线,串联起整个仪仗大队的发展史。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第一支仪仗队在二十余天内迅速炼成;1972年,在“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上,中国仪仗兵扬眉吐气,迎来建交高潮;1997年香港回归的政权交接仪式上,中国仪仗兵化险为夷,展示了大国风范;再到2008奥运会开幕式、2015年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红场阅兵等重大历史现场,中国仪仗兵都展现了过硬素质和非凡风采。其次,以部队建制和装备变迁为线索,《大国仪仗》勾勒出共和国所经历的沧海桑田。最初,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仪仗兵装备窘迫:延安粗呢做军服,从日寇手中缴获的武器做礼枪,还有绑腿、黑布鞋、白线袜、“18G·A”字样的臂章,都是那段历史的特殊印记。在留存的历史影像中,仪仗兵们手拿步枪、斜挎子弹袋,腰前别着三个长柄手榴弹,脸上是不卑不亢的表情。70年后的当下,仪仗兵们身着新式礼宾服,铮亮的金色腰带与各类配饰闪耀夺目,华美的礼服和帅气的长筒皮靴无时无刻不在展示着军容和国威。珍贵的历史影像配合悬念迭起的历史事件,让观众再度见证了共和国历史上诸多重大事件和难忘的光辉瞬间。

凭借多角度的亲历者讲述和多组精确数据,《大国仪仗》为观众解密“军旅标兵”是如何炼成的。743.25米的阅兵线恰好是1984块方砖的长度,以75cm的标准正步丈量,走完需要991步,8分33秒;拔刀、撇刀、立刀、托刀、举刀、刀入鞘,一个完美的中式军刀礼,要在不看刀的情况下将1.65公斤重的指挥刀插进宽仅有3毫米的刀鞘中;1997年香港回归,为了国旗伴着国歌最后一个音符升起,升旗手将时间精确计算到每秒上升0.123米;为编排2015年的“斯帕斯卡亚塔楼”国际军乐节上千变万化的队形和闪转腾挪的礼宾枪,女仪仗兵们画了一千多张队形设计图……70多年里,3000多次外国首脑来访等仪仗司礼任务,当嘹亮的军歌响起时,仪仗队总能以气宇轩昂的精神面貌,抬腿带风、落地砸坑的威武正步出现在世界面前,这种数十载不变的完美,靠的是精确到分毫的计算和日夜兼程的苦练。

在表现人民仪仗队形象乃至国家形象时,《大国仪仗》不忘描摹个体,深入立体地刻画出礼仪兵个体的气节和形象。为了1984年的国庆阅兵,擎旗手程志强想出了各种强化训练的手段,换钢管、灌沙子,在旗杆顶端挂水壶,身子上挂沙袋,他的手磨出了茧子,旗杆都练坏了几根,甚至在白天训练结束后,晚上还要到天安门上单独进行实地训练。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147米、209步的护旗被改为仅7米,经历了高强度训练的仪仗兵在巨大的心理落差下,难掩委屈和不甘的泪水,但他们仍旧潜心苦练,最终在奥运开幕式上留下了短暂但耀眼的光芒,体现了极强的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从过去到现在,每一位仪仗兵都为司礼任务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大国仪仗》的镜头里,曾经阅兵场上的伟岸军人已成为头发花白的老人,但当他们回忆起过去的奋斗时光和现场盛况,仍旧迸发出强大的激情,“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争光!”

从无到有,从临时借调到建立气势非凡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从装备简陋到华装利器、厉兵秣马,变的是人民军队的强大和国家的强盛,不变的是中国仪仗兵的艰苦奋斗和庄严挺拔。纪录片《大国仪仗》为中华民族站起来、祖国强起来画出了一条清晰、深刻的趋势线,向世界递出了一张崛起大国的崭新名片。(作者: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 闻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