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用来教化百姓的吗?教化百姓的论点是否与孔子有关呢?

文史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可谓我国古体与现代诗的鼻祖。

整部诗集共分三部分:其中“风”记录的是地方民歌,含十五国风,作品有160首;“雅”体现的是朝廷乐歌,共有大雅、小雅105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共有40首。整部著作的表现手法为赋(铺陈)、比(比喻)、兴(启发)。内容包含了古代的爱情、战争、风俗、祭祀以及动植物等。

通过领略《诗经》的部分内容,我们可以懂得:我们的祖先不仅勤劳、聪明、善良,而且自古就胸怀诗和远方,有着高雅的情操和高远的追求,使得我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

《诗经》中的作品来源于劳作、战争、社交、生活和自然,反映着人的食色本能、纯朴爱情和时代赋予的兵戈纷争、优雅礼仪、敬祖传统以及尊崇自然的禀性。正因作品中褒美贬丑、歌颂人民、影射无道、瞻望未来,所以《诗经》也引起了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推崇,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影响和教化着一代又一代人胸怀理想,为着幸福生活勤勉奋斗。

从另一方面讲,因《诗经》中多数作品作者不详,到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根据史料记载,整理了《诗经》300篇。孔子既然将《诗经》作为经典去学习和修编,那他注定要将作品中的精华发扬光大,特别是当作礼教经典去影响大众,也创新和丰富自己的儒学理论《论语》。其教化人的观点与《诗经》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

譬如:孔子在《论语》一书中,针对诗经中的核心内容,讲了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诗三百,一言而蔽之:思无邪 ”。从爱情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意为爱一个人就要没有邪念和二心,一心一意,忠贞不渝。这与诗经中《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做法相同:“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意为:东门外的女子虽然美貌,这位男子却不为所动,没有忘记家中那粗布素服、相亲相爱的糟糠之妻。

又如,《诗经》谈及礼仪说: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为,为人却没有道德,不死还有什么意思。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讲信誉,那就失去了做人的准则,对他人来说就没有必要与之交往和共事了。

再如,孔子评价《诗经》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认为,学诗作诗可以开阔思路,陶冶情操,坚定理想,见贤思齐。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说话和用武的地方,才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去服务国家,供养父母,报效社会。

以上是浅读《诗经》的一点感受。总之,《诗经》与儒学都是我国的灿烂文化结晶,一部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是与其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广泛深远影响分不开的。新时代的国人,当读经典,诵经典,悟经典,进而使自己高雅、高尚、高大起来。


侯爵文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故称《诗三百》。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诗三百》改称《诗经》,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诗经》现存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章。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即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地)十五国国风,以民歌为主。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共 105 篇,均为周代朝廷正乐,多歌颂朝廷官吏。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 40 篇。其中周颂为西周王朝前期的作品,均为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的乐歌。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从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周王朝及各诸侯国横征暴敛﹐攻伐兼并﹐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魏风》中的《伐檀》﹐写一群伐木者边劳动边歌唱﹐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领主们作了愤怒斥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硕鼠》更痛斥那些剥削者为大老鼠。《国风》中还有许多描写男女爱情,出征,劳役等的诗歌。

而作为周朝宫廷的正乐大雅,小雅,其作者虽为贵族统治集团中人物﹐却反映了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的现实。如《小雅》中的《节南山》 ﹑《正月》﹑《十月之交》﹑《巧言》﹑《青蝇》;《大雅》中的《民劳》﹑《板》﹑《荡》等。《小雅》里也有少数民间作品﹐如《苕之华》﹑《何草不黄》﹐或写饥寒之苦﹐或写征夫之劳﹐和《风》诗的风格完全一致。

通过对《诗经》的产生,内容的概述,我们不难看出《诗经》比较客观的反应了西周到春秋500年的民间和上层的生活现实。其中有民间的疾苦,劳役,收获,爱情,也有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荒淫无耻。可以说既不隐恶,也不扬善,基本是真实可信的原生态写实。

那么把《诗经》说成是用来教化老百姓的,并说教化老百姓的观点是否与老百姓有关。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分两部分来看,也就是《诗经》成书前与成书后。《诗经》编撰成书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周边的采诗官,他们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汉书·艺文志》曰:“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

唐朝的白居易写了首诗《新乐府采诗官》

"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周灭秦兴至隋氏,"。

由此可见,在《诗经》成书前是周王室为资政而搜集的民情,政情信息。是为国家治理统治服务的。而不是用来教化人民的。

那么《诗经》成书后,是否是用来教化人民的呢?《诗经》为孔子编辑:"古者《诗》三百余篇,及于孔子,去其重……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编订《诗经》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是教化人民的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岂止是教化人民而且是上至官僚仕大夫,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其教化之内。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1)诗可以激发心志,(2)可以提高观察力,(3)可以培养群体观念,鼓舞人心和凝聚力(4)可以释放抒发心中的哀怨,不满。(5)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6)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列举了学《诗经》的六种好处,对自己的弟子和儿子孔鲤也严格要求学习《诗经》。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外交都时常以《诗经》中的诗沟通交流。如《左传》就记载了郑穆公请求鲁文公调解郑国与晋国关系的外交对话。其中,郑国大夫子家与鲁国大夫季文子的对话全部用的《诗经》中的诗句。

冬,公如晋,朝,且寻盟。卫侯会公于沓(tà),请平于晋。公还,郑伯会公于棐(fěi),亦请平于晋。公皆成之。郑伯与公宴于棐。子家赋《鸿雁》。季文子曰:“寡君未免于此。”文子赋

《四月》。子家赋《载驰》之四章。文子赋《采薇》之四章。郑伯拜。公答拜。

最后,鲁国答应了郑国的请求,再返回晋国,给郑国与晋国当调解人。(鲁刚刚给卫与晋调节完,路过郑国,接着又要返回晋。)这个外交,不懂诗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由此可见《诗经》不仅是教化人民的也是教化官僚士大夫的。《诗经》中,既有正面的信息也揭露阴暗面的信息。是为周朝改进吏治,巩固统治服务的。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编订《诗经》就是教化人们(包括全部)克己复礼,实现他:仁义礼智信的理想社会。


彩云飞翔


诗经》可以说是对百姓有教化作用,但它不是正式的课纲教材。

据《国学经典》记载,《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为取整数,将其称为《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传承沿用至今。

仅汉代就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行人采诗说,和孔子删诗说。第二是现在好多人认为,是周代朝廷派专门使者,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呈送天子阅览,以便了解民情。后来,孔子对这些诗歌进行了删定。以备教化之用。我想这些,现在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只能是根据记载,一种推则而已。

《诗经》的体例

是按照音乐的性质不同,来划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为《国风》即民间的歌谣。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通俗,美声,民族三种唱法。它是从十五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共160篇,大部分是民谣。“雅”即朝廷之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与小雅》,均为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其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诗经的作用

诗经的作用,大体有以下几点。

1,诗经的作用?它对中国的文学史,政治,语言,乃至思想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诗经》的思想,有着较高的评价,他说;《诗三百》“一言一蔽之,思无邪”。他对《诗经》的特点评价说;“温柔敦厚,诗教也”。

所以;读《诗经》后,能使人有澄清心灵的功效,作为教化的工具,实为最佳良策。

2,在古代,《诗经》还有政治上的作用。在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经常用歌诗和奏诗的方法,来表达一些\\既不想说或难于言喻的话,这就类似于现在的外交辞令。

3,孔子又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就显示出,《诗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作用和影响深刻。

所以《诗经》已开启了,中国数千年的古典文学之先河。

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以《楚辞》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主流。

结束语

综上;《诗经》不是专门教化百姓的,但可以用它教化百姓。其论点,于孔子有直接的关系。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题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