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什麼用“豆蔻”形容13歲的女子?

古人為什麼用“豆蔻”形容13歲的女子?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漢語言文字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從開始的象形文字,到後來的篆體,慢慢最後成了現在的樣子。每一個文字都是經過精挑細琢,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每一個文字都有造字的依據和附帶的含義。就像是“田”字,它就和真實的土地很像,因為田都是一壟一壟的。

古人為什麼用“豆蔻”形容13歲的女子?

為了更形象地描述一件事物,漢語裡出現了比喻這種手法。就像是古代,我們用“龍”來形容真命天子皇帝。平常我們寫文章也會經常用到比喻,諸如我們用“父愛如山”來突出偉大。在古代,有很多有意思的比喻,就像是“豆蔻年華”,通常就拿來形容女子十三四歲的樣子。

我們都知道,女子在古代的地位很低,通常都是扮演社會下層人的角色。但是,古人為了方便描述女子的年齡,炫耀自己的智慧,不知道誰發明了這些詞語。十三歲就說“豆蔻年華”,十六歲用“破瓜之年”。這些我們都在高中語文裡面學過,但是究竟為什麼要這麼用呢?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

古人為什麼用“豆蔻”形容13歲的女子?

為了更深層地瞭解這些,我們先看看這個“豆蔻”的來歷。唐代大詩人杜牧在《贈別詩二首之一》裡面說道: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古人為什麼用“豆蔻”形容13歲的女子?

詩人的文采是沒話說的,開頭兩句就描寫了一位十三歲娉婷少女婀娜多姿,第一次用“豆蔻”這個詞用形容女子。後兩句稍微運用了誇張的手法,說諾大的揚州,再也找不到像姑娘這麼美的的女子了。這句話和“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杜牧用這樣一首情詩來撩妹,我想沒有人可以抵擋得住。此後也有很多人開始用“豆蔻”一詞來形容年輕的女子,這也是對杜牧這一創舉的肯定。為什麼大家都那麼贊成杜牧的這個比喻呢?我們首先來看看豆蔻這種植物。

古人為什麼用“豆蔻”形容13歲的女子?

豆蔻是一種草本植物,大概有三四米高,葉子和芭蕉差不多。產地基本都是在南方,多生長在陰涼的地方。種子可做藥材,帶有香味。看過照片之後,大家瞬間明白了。自古以來,我們常用花朵來形容美人,而豆蔻這種花更加形象,含苞待放,飽而不破。這個樣子正是女孩子十三四歲的真實寫照,在古代這個年紀剛好面臨出嫁。

古人為什麼用“豆蔻”形容13歲的女子?

看過照片後,網友們紛紛感嘆:太像了!這真的是個神級的比喻,擱誰那裡都會歎服。

杜牧雖然遇到的是一個歌妓,但對她可能是真心喜歡,不然也不會用這個開創先例的比喻來形容。我們在感嘆杜牧文采飛揚的同時,你是不是還有其他的話已經到了嘴邊,正準備來吐槽一下這位千古奇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