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结局及后代

今年12月1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1年前的这一天,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了长达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死于日军屠刀,古城南京沦为人间地狱。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结局及后代

当然,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侵犯中国。

早在十四至十六世纪,就有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勾结内陆奸民,不断侵扰中国、朝鲜沿海地区,前后历时达三百年之久。日本古称倭奴国,所以中国古代史籍将这些日本海寇,通称为倭寇。正因为如此,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亦用倭寇指称日本侵略者。

明初,由于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正统年间,随着明朝政治腐败,海防松弛,倭寇气焰便日益嚣张。正统四年(1439年),倭寇侵扰浙江台州的桃渚村,杀人放火,掘坟挖墓,甚至把婴儿束在竿上,用开水浇,看着婴心啼哭,而后捧腹大笑,实在是毫无人性。

倭寇的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激愤的中国人民纷纷组织起来,进行抗倭斗争。在风起云涌的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以戚继光为代表的杰出将领。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结局及后代

戚继光(1528—1587年),出身于将门之家,17岁承袭祖职,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出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之后又先后担任过参将、副总兵、总兵等军职。

从公元1555年起,他怀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崇高理想,投身于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创建了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战功卓著、名闻天下的"戚家军"。

戚继光领导"戚家军"先后同倭寇作战80余次,取得了著名的台州大捷、林墩大捷、平海卫大捷等胜利,与俞大猷等名将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在抗倭斗争中屡建战功,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是戚继光戎马一生的真实写照。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结局及后代

尔后他奉命调到北方前线,镇守蓟州,承担起守卫京城重畿的重任,"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有效地捍卫了京师重地的安全。

戚继光被称为文武兼备的"儒将",一生40多年军旅生涯,大小百战,一直保持全胜,纵观中国历史,找不出第二人。堪称杰出的军事家。

《明神宗实录》评价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万历十年(1 5 8 2年),明朝著名宰相张居正死后,朝中的守旧势力纷纷复辟,打击、进行的一切改革措施,而这些守旧势力的总代表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结局及后代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穆宗有四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

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 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朱翊钧的帝师就是张居正。张居正为人严厉,朱翊钧最怕他。听到张居正的声音,就屏声敛气,规规矩矩。 对张居正尊礼有加,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结局及后代

张居正死后,朱翊钧大喜,相传他喝了一天酒,睡了两天,以示庆贺。朱翊钧这种一百八十度的态度转变是他长久处于张居正约束下的发泄,首先派人抄了张居正的家,把其家人流放到边疆;一些老弱妇孺因为来不及退出被封闭于张府,饿死十余口,张居正80岁的老母还是在首辅大学士申时行的请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顷田地。其次,废除张居正的一切新法。这还远远不够,树倒猢狲散。凡是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文武大臣,贬的贬,降的降,全部逐出朝廷。首当其冲的,就是被张居正倚为长城的戚继光。

1582年底,万历皇帝下诏免除戚继光的太子少保之职,两个月后,又免去戚继光节制北方四镇的左都督职务;1 5 8 3年,戚继光奉命离开北京去镇守广东,任巡抚之职,不久,又被贬为都指挥使。戚继光见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就觉得再留恋禄位已是凶多吉少了。1 5 8 5年,戚继光以自己有病为由,向万历皇帝上疏,请求批准退休。朱翊钧一见奏折立即御笔钦准。

于是,戚继光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军营去了山东老家当老百姓。回乡后,靠延师教子,修桥立庙,或整理文稿打发时光。

这一年,戚继光还不到六十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生不逢时,空悲切!

关于戚继光回乡,还有一段故事:

万历十三年(1586年)深秋,戚继光还乡,三辆马车在前,一顶小轿在后,一行人等缓缓行进在官道上,忽被一队人马拦头堵住。为首一锦衣卫将官高声嚷道:"有人在万岁面前说戚继光趁着回乡转移财物,把三马车金银珠宝拉回家。"戚继光一听微微笑:"你们搜吧,我也想看看珠宝什么样子!"可是,等把箱子全部撬开,来人个个惊得嘴巴大张:这哪有一两金银珠宝,全部是戚继光写的几部军事著作的竹笺书稿,三辆马车里个个箱子全部满满的。这些锦衣卫只能让出大路,让戚继光回乡。

树欲静而风不止,即使退休回了老家,戚继光也没有安稳日子过。不久,朱翊钧又唆使大臣继续攻击戚继光,说他夸大战功,欺骗国家,沽名钓誉,说戚家军也并非百战百胜,只是偶尔打了一些胜仗,如此等等。戚继光知道后,一言不发,因为他知道是皇帝的主意,乱说不得。但他作为将军,可杀不可辱,尤其不允许抹杀三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取得的战功。所以他每天只好在家喝闷酒,也不与家人谈话,有时也偶尔自言自地叹气和流泪:"我不要功劳,但也不能中伤我。我转战五省,歼敌数十万,身上伤痕十数处,难道这些都成了罪过?"

万历十五年(1588)12月12日清晨,戚继光病逝于蓬莱故里。一个没有遗弃他的朋友汪道昆,在为他写作墓志铭时,当写到"口鸡三号,将星殒矣",无限凄怆的感触油然而生。有人说,戚继光算是中国古代名将里还算是幸运的。戚继光幸运在没有像岳飞一样父子二人同时被绞死,没有像袁崇焕一样被五马分尸。但是,作为一位功远远大于过的名将,戚继光的结局也是悲惨的。

那么,这位绝世猛将有没有后人呢?

那就得先说说戚继光的婚姻,他13岁定亲,18岁娶"万户南溪王将军栋女"王氏。王氏极其贤惠,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老公。戚继光还没出人头地时,家里穷得很。有一次,她晚饭烧鱼,,把鱼肉最肥美的鱼身中段留给丈夫吃,她自己只吃鱼头和鱼尾。戚继光知道后,抱着妻子,感动得热泪哗哗直流。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结局及后代

但王氏有一个封建社会传统女性面临的难题:不孕,无法为戚继光生养后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戚继光在36岁的时候,纳了一个小妾沈氏。王氏很伤心,共患难易同富贵难!但是,也接受了这个事实,毕竟自己没有孩子。谁知戚继光不知收敛,陷入了温柔乡,不到一年,便又纳了第二个小妾陈氏。在48岁时,又贪恋美色,纳了第三个小妾杨氏,完全不顾王氏的感受,使其很受伤害!

王氏在晚年,"囊括其所蓄,辇而归诸王"。因为戚继光不懂的珍惜,因为自尊心,主动和戚继光离婚,自己回娘家了。

戚继光的儿子都是妾室所生的。据清版《蓬莱县志》、《登州府志》、黄县《戚氏族谱·序·附录·蓬莱戚氏先代世次谱》记载,戚继光共有五子:

长子戚祚国,陈氏所生,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升济南府掌印都司;按明王朝的政策,凡有大功于国家的将军,子孙都可世袭其禄,多则十几代,最少的也有三五代,可戚继光的儿子承袭的还是他的先祖戚祥的爵禄:登州卫指挥佥事。

次子戚安国,陈氏所生,后过继给王氏。荫"锦衣卫指挥",早夭;

三子戚昌国,字文明,沈氏所生。于乙未年中武举,荫"锦衣卫指挥、都督府都督同知";赠"骠骑将军",赠蟒玉佩绣春刀。戚昌国育有三子盘宗、显宗、振宗。

四子戚报国,陈氏所生,廪生,荫"锦衣卫百户",赠"骠骑将军"。

五子戚兴国,杨氏所生,庠生,荫"锦衣卫指挥佥事",赠"昭勇将军"。

明朝后期的锦衣卫其实已经成为了奖励大臣后代的一个虚职,没有任何的权力。此外,相传戚继光还有儿子,叫戚印,有名戚英、戚狄平,在莆田作战时被任命为前锋,因触犯军令被戚继光斩首。在有限的史料中,并没有对戚继光的后人详细记载,生卒不详。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结局及后代

先哲捍宗邦,民族光荣垂万世;

后生驱劲敌,愚忱惨淡继前贤。

这是冯玉祥将军1934年撰写的山东蓬莱戚继光祠对联,表达了自己对英雄的敬仰。

抗倭英雄戚继光是时代的辉煌、历史的记忆,是国家的荣耀、民族的偶像,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戚继光的。

图片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