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史達林風範·本期導讀】 相比蘇聯電影穿透嚴格的審查體系,並最終獲得美國同行認可的艱辛,“《血戰八達嶺》”已經足夠幸運。

本文共3399字,閱讀需要8分鐘。

文/V閃閃 落日海盜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在多個場合裡談及科幻影片時,認為對他影響最大的電影是斯坦利庫布里克在1968年拍攝的《2001太空漫遊》(2001:A Space Odyssey,1969)。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這部影片中對於失重狀態、灼熱的星球,以及旋轉式太空站模型的寫實性展現,都受到了前蘇聯科幻片(也可以當做是偽記錄影片)《通向行星之路》的影響。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蘇聯帶有濃厚意識形態的太空競爭宣傳海報

《通向行星之路》是一部帶有濃厚意識形態宣傳意味的電影,包含著極具開創性的特效和精湛的手工模型作品,影片捕捉到了當時太空競爭的時代思潮。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蘇聯的宣傳海報充滿了雄心壯志

按照當時莫斯科宣傳機構的指示,影片中展現了蘇聯探索太空的歷史。從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最早的火箭試驗到蘇聯第一個太空衛星,還有未來的登月計劃、蘇聯第一個宇宙空間站與月球基地的建設,甚至還有關於載人航空探測火星的內容。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電影《通向行星之路》劇照

沒想到,這部僅僅五十分鐘的電影在蘇聯公映時激起了觀眾的恐慌。同時,該片在美國也引發了強烈震盪,甚至有媒體報道,電影片段在美國電視臺播放時,竟然有些觀眾恐慌得暈厥過去。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太空競賽的諷刺漫畫

因為這時期正值戰後“冷戰”國際大背景,美、蘇兩國在各個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角逐,開啟了長達近30年的“太空競賽”。20世紀60-70年代,這兩個巨人出於各自的目的,或多或少加速了載人航天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為了在太空競賽中拿到頭彩,美蘇分別向太空發射了三十多艘載人飛船,完成六十多人次的太空飛行。太空技術的發展和相應的軍備競賽成為了一個國家科學和經濟實力的指示器,也是證明自身意識形態優越性最好的擴音器。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天空的呼喚》電影海報

同一時期另一部影響力巨大的影片《天空的呼喚》(The Call of Heavens,1960)。講述了一個關於太空競爭的故事。片中英雄式的蘇聯宇航員解救了那些企圖把社會主義聯盟驅逐到火星上去卻意外擱淺的美國人。儘管《天空的呼喚》包含著強烈的反美意識形態宣傳,但導演卡拉託佐夫在電影中設定的太空場景和略顯表現主義的美術指導風格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如此,該電影還有著非常強的技術先瞻性和預言性。在電影中虛構的蘇聯宇宙飛船羅迪納(俄語:Родина,祖國)垂直懸浮在雅爾塔港口的卸貨平臺,這個場景和當今美國SpaceX公司 CRS-8的降落方式(SpaceX CRS8第八次國際空間站貨運補給任務)很吻合。

當時的美國電影界同行中,一個叫科曼的人慧眼獨具,以極低的價格購買了包括《天空的呼喚》在內的幾部蘇聯科幻電影的版權,並改編為適合美國觀眾口味的B級片。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剛剛20歲出頭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還是個業內打雜的新人(他後來導演了《教父》(The Godfather)、《對話》(The Conversation)和《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這樣的電影),被委任改編這部電影,在刪除掉反美意識形態後,製作出1962年美國版的外星怪獸題材《超越太陽的戰鬥》(Battle beyond the Sun)。但這一版本要比《天空的呼喚》遜色的多。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奔向夢想》的鏡頭畫面

卡拉託佐夫的第二部科幻片《奔向夢想》講述了另一個火星營救任務。影片大量運用了未來派藝術的磨砂效果景觀,並以紅色與綠色來呈現驚豔的外星世界,呈現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科幻電影中一些最好的特效與製作。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火星女王艾莉塔》劇照

蘇聯之所以能不斷出品太空科幻作品,是跟沙俄時期就一直保持深厚的太空征服幻想有密切關聯的。所以第一部關於太空旅行的科幻電影並非是在美國好萊塢完成,而是在新成立的蘇聯電影中完成,也就是《火星女王艾莉塔》(Aelita, Queen of Mars, 1924)。改編自著名歷史類與科幻類小說作家托爾斯泰(Alexei Tolstoy)所寫的戲劇。

該片故事講述在後改革時代的莫斯科,一個做白日夢的電臺工程師接收到一個神秘的電臺信號,使他幻想自己製造太空飛船並去一個火星上的極權主義帝國旅行,要在那裡領導一場無產階級奴隸的革命。這部電影無疑影響了同一流派的許多後期作品,更重要的是,它開啟了蘇聯科幻電影的不朽主題:以太空題材電影作為宣傳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工具。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濃郁的意識形態滲透在蘇聯的太空宣傳海報裡

同樣的意識形態宣傳也存在於之後一部的蘇聯科幻作品:《宇宙旅行記》(Cosmic Voyage, 1936),並由蘇聯火箭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監製。這部無聲電影展示了在不遠的未來——1946年,蘇聯將成為一個閃耀的烏托邦式的國家。片中展示了莫斯科星際旅行研究所第一次載人月球探索,在這部馬克思主義版本《格列佛遊記》製作過程中,他有機會試驗了自己的技術。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宇宙旅行記》裡的太空船

然而,蘇聯監察官認為這些令人驚歎的場景不符合社會主義國家公認的實用主義審美標準。因此,《宇宙旅行記》在上映後不久就被停止發行。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阿波羅飛船成功登月

冷戰期間,隨著太空競賽的日趨激烈,在1969年,阿波羅飛船成功登月給蘇聯的太空計劃以沉重的打擊。這也導致了20世紀70年代早期的蘇聯科幻電影發生風格上的轉變,變得更加具有個人思想性和知識分子化。

《飛向太空》改編自斯坦尼斯拉夫•萊姆的小說,電影講述了一個科學家被派到液體星球索拉瑞斯上的空間站執行任務,但宇航員卻莫名其妙地進入了自己的潛意識。他潛意識裡展現了自己一直壓抑著的慾望和他失去了的愛人。塔可夫斯基創造的這場深入人心的、內省的旅程,與之前幾十年裡的盲目樂觀與充滿愛國主義色彩的星球命運故事截然不同。塔氏向太空競賽所提出的存在主義問題可以總結為Snaut博士的話:“我們不想要其他世界,我們只想要鏡子。”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潛行者 切爾諾貝利的陰影

之後的《潛行者》改編自斯特魯加茨基兄弟的小說《路邊野餐》。故事場景設置在未來的一個無名工業城市周圍,講述一個帶領一位作家和一位科學家穿過一片被稱為“區”或者“間”危險禁地的違法導路人(或者叫潛行者)。所謂的“區”,就是人們可以釋放內心最深處的慾望的地方。這部電影非常有名,也衍生出很多其他藝術作品。你現在打開著名遊戲平臺Steam,還可以看到向其致敬的《潛行者·切爾諾貝利的陰影》

塔可夫斯基的這種反烏托邦式的未來,來源於勃列日涅夫時代不景氣經濟下荒廢的能源工廠。今天看來,電影中衰落的工業世界中無人居住的“區”,好似預言了切利諾貝利悲劇後30公里範圍的無人區。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死者來信》劇照

進入八十年代後,全面衰退的蘇聯產生不少反烏托邦式的科幻電影寓言,比如《死者來信》(Letters from Dead Man,1986)是從噩夢般的視角觀察在核毀滅後的人類生存狀態。影片選取了一個社區中生活的人來進行描寫。這些人都是經歷過核毀滅後的倖存者,他們只能在地下的庇護所中活動。電影中的主角曾是一名科學家,他的內心充滿愧疚。他對人類靈魂在死後是否繼續存在將信將疑,但他仍然嘗試著用代號寫信給已經死去的兒子。電影結局有點摩西式的意味——這個科學家帶領一些倖存下來的孩子經歷過核冬天,去往一個未知的新世界。

《博物館的來訪者》(Visitor to a Museum,1989)。電影場景設置在未來一個受汙染了的荒涼之地。那裡一些居民由於畸變而被迫留下來,住在一個用鐵絲圍起來的保留區。電影以反烏托邦式的視角來看待地球的毀滅:當地有一個博物館,只有在退潮時才會露出地面,四周環繞著海水。當這個來訪者到這個廢棄的博物館進行朝聖時,那裡奴隸般的居民都把他看做基督一樣的偶像。

在蘇聯時代後期,還有一些著名的反烏托邦的電影,其中包括了卡倫•沙赫納扎羅夫批評官僚體制的超現實電影《零城》(Zero City,1989)和格奧爾基•達涅利亞(的荒誕喜劇《外星奇遇》(Kin-Dza-Dza,1986)。《零城》是關於一個莫斯科工程師被困在一個沒有座標的小城中的故事,而《外星奇遇》則描述了一個遙遠、荒蕪星球上一個腐敗不平等的社會。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蘇聯時期的電影場景拍攝

縱觀這些蘇聯反烏托邦影片、後期的太空科幻電影,它們都講述著相似的關於經濟衰退的故事,同時暗示著蘇聯道路已到盡頭,而新的意識形態和國家體制或將到來。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cccp已然落幕

蘇聯時期開拓了一種同時融匯了喜劇、音樂劇、歷史史詩劇、科幻劇、戰爭片甚至“紅色西方”等多種元素興盛的多樣的電影類型。儘管從好萊塢的標準來看,前蘇聯科幻片並不算多產,但是它確實是一種令人著迷的電影類型,它好似一段從早期建構主義史詩到後世界末日的反烏托邦的奇異旅程。這些科幻片融合了探索月球的預言、太空競賽的宣傳、核戰爭的預言和存在主義藝術電影的特質。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 昔日的太空競爭已經落幕,但是也如那個時期的塑像,成為一種記憶和豐碑。

早期的前蘇聯科幻電影表現了對太空探索的盲目樂觀,而後來則轉向關注切爾諾貝利惡夢、蘇聯解體。作為受意識形態主導的電影類型,前蘇聯科幻電影內容的轉變實質上表現了冷戰鐵幕背後東方陣營的興起與衰落。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時代落幕的背後淒涼

不論是興起還是衰落,鐵幕背後的紅色蘇聯電影在給美國對手留下強烈震撼的同時,也留下了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蘇聯編導們在骨子裡依然繼承了普希金、托爾斯泰時代的文化情懷。一如上文所說,

作為意識形態宣傳工具,蘇聯電影能穿透當時該國嚴格的審查體系下成片,並最終在美國同行的有色眼鏡下獲得認可,更是其價值證明的體現——那時候沒有一個蘇聯電影指望能衝擊奧斯卡,也沒有幻想佔據美國主流媒體的瘋狂評論。相比之下,被紐約時報刷屏的《血戰八達嶺》就幸運多了,更別說對媒體認同度不滿的話還可以直接上書國家電影局,痛斥“境外勢力”抹黑的《逐夢演藝圈》了。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逐夢演藝圈》導演畢志飛長微博片段

前蘇聯戰爭電影:時代落幕背後的淒涼

電影《長城》被網友根據《血戰鋼鋸嶺》戲謔為《血戰八達嶺》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