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生會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地?

據《光明網》2020年5月30日報道,近期徐州市相關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9%的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其中20%是輕度抑鬱,7%是中度抑鬱,2%是重度抑鬱。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心理疾病的多發群體,據調查大一和大三是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高發期。


為什麼大學生會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地?

大學生,俗稱為“天子驕子”,為什麼會成為心理問題的高發地呢?分析一下,我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 青年期生理已經成熟,心理還未成熟,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

大學生活一般從十八九歲開始,這個時候青年的身體發育已經很成熟,但心理發育卻還遠未成熟。一般來說心理成熟應當已較穩定的世界觀的建立為標誌,這起碼要等到二十五六歲的時候世界觀基本定型。因此,這個時候的年輕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就最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2、離鄉背井,打破原來的生活舒適區,需要對環境的新適應。

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一直都是在父母的眼皮底下生活,早已經習慣了在父母關照下的生活模式。考上大學之後,很多孩子都是背井離鄉到一個新的陌生的城市去生活、求學。從“依賴”到“獨立”這本身就有一個斷乳的過程。在一個新的環境中需要新的適應。


3、將社會差異巨大的孩子們集中居住,難免會產生性格習慣的碰撞與歧視。

目前大學內的住校制度本來是很好的,給大家統一安排住宿,便於管理,也便於形成一個集體的觀念。但遺憾的是現代社會貧富差距太大,學生之間的消費很懸殊。各種不同家庭背景出生的孩子,會在性格及思想觀念、消費習慣等各方面產生劇烈的衝突與歧視,這給本來就處在內心不穩定時期的青年帶來更多的心理困惑。


4、在新的群體中,面臨新的群體定位,會造成自尊心的嚴重挫傷。

作為“天子驕子”,大部分人在自己原來的中學同學中都是相當出類拔萃的“精英”人才。內心的自我定位往往都是比較高的,但很遺憾的是,一大堆的“精英”們聚在一起的時候,考試成績不可能人人都是第一第二,因此,在新的群體裡就面臨著新的自我定位。這種從數一數二到“學渣”的變化,會對其本人的自信心、自尊心產生巨大的打擊,會使其帶來很大的挫敗感。


5、追求友誼與愛情,會促使其心理崩潰。

青年正式荷爾蒙最旺盛的時候,也是內心最孤獨的時候。因此,他們最需要友誼,也需要愛情。但對愛情與友誼的追求是一個雙向的過程,尤其是對愛情的追求,更需要男女雙方的共振,任何單方面的相思都不足以構成愛情。因此,求愛的過程被拒絕應當是最平常的事情。你有追求他人的權利,他人自然也擁有拒絕你的權利。但有不少青年卻接受不了拒絕,被拒絕之後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還有因為與同性之間的友誼出了問題,造成嫉妒、破壞、攻擊等各種心理疾病的也不罕見。


總之,因為各種問題,交織在一起就容易引爆各種心理問題。如何才能幫助大學生走出心理困境?這不但是每一個高校心理諮詢工作者所要關注的問題,更是每一位大學生父母應當關注的問題。


因為高校中的心理輔導教師的配備數量嚴重不足,也不大可能會關注到每一位學生。而每兩位家長大多面對的是一個孩子。因此,家長應當是更有精力去關照自己的孩子,而不用把心理問題都推給學校的老師。畢竟,萬一孩子出了什麼問題,對你來說是唯一的,對老師來說僅僅是萬分之一。孰輕孰重應當一目瞭然吧?


但大多家長並非是心理專業的畢業生,怎麼才能關心孩子呢?其實僅採用談話的方法往往是很難深入的。“你近來好嗎?”,“我還行吧”或者回答“馬馬虎虎”,然後,然後還能說什麼呢?孩子心中有煩惱也是很難與你說的。這時候,怎麼辦?其實很簡單,就是做一下心理測評。因為心理測評問的這些問題很深刻,針對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設置了方方面面的提問。從這些提問的回答中,就能夠分析出應試者可能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心理問題。並且標準化的心理測評,一般都是有常模可以進行參照比較,從而幫助你作出判斷到底是哪方面的心理出了問題。


比如我們採用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評》,它是由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鄭日昌等專家研發的,包含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12個因子:(1)軀體化;(2)焦慮;(3)抑鬱;(4)自卑;(5)社交退縮;(6)社交攻擊;(7)偏執;(8)強迫;(9)依賴;(10)衝動;(11)性心理障礙;(12)精神病傾向。共計104個問題,測評時間約15分鐘。可以說這是從各種各樣的問題中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判斷、進行比較,然後作出診斷。如果你需要測評,可以在公眾號:第五層次開發(dwcckf)的歷史文章中進行查詢。


總之,大學生這個群體是一個心理疾病比較容易集中爆發的群體。要引起我們高度的、充分的重視。別人都可以不重視,家中有孩子正在上大學的你必須要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