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批發市場已失去往日的繁榮,今後路在何方

走在空曠的市場上,難免讓人留戀10前那擁擠的場景,可是“物還在人已飛”,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場景?


農產品批發市場已失去往日的繁榮,今後路在何方
農產品批發市場已失去往日的繁榮,今後路在何方​​ 據國家工商局統計,當前,我國每年農產品交易流通總量的80%經由農批市場完成,總交易額高達3萬億元。 我國的農批行業則比較獨特,企業辦市場,市場企業化,星羅棋佈,缺乏規劃和監管,惡性競爭普遍存在。 隨著城市化加速,人們消費力提高,生產方式變革,物流系統越來越高效便捷,以及農超對接、生鮮電商等新型流通模式不斷湧現,單純的中轉市場必要性降低,大量中小型市場將被加速整合或淘汰。我們市場的發展發展方向在哪裡?這是每一個市場人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線上和線下的融合發展無疑是市場發展的大方向。

農產品批發市場已失去往日的繁榮,今後路在何方​農產品批發市場觸電優勢和劣勢

1、優勢: 與各類農產品電商主體相比,農批市場搞生鮮電商更有資源優勢,各類農產品聚集在此,各級販運商聚集在此,全國80%的交易在這裡完成。其中不僅有大眾消費農產品,也有優質的基地產品和進口產品,而且我們有相對完善的冷鏈物流系統,我們有更熟悉農產品流通的人才。坐擁如此優越的資源,我們自然不甘於收租和收進門費這種粗放和不可持續的模式,不會坐等被跨界農產品電商革命,所以我們要積極的參與農產品電商的 發展。

2、劣勢: 農批市場電商化,最大的困難是解決農批市場和農產品電商相悖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轉變:農批市場內的交易方大都是中間商,電商模式主要任務之一就是消除中間商,縮短產銷鏈條,農批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鏈條上的既得利益者,收租模式簡單有效,自我改造難度很大。大多數收費的思維很難改變。但農產品終將向著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品牌產品的物流鏈條將大幅縮短,優質農產品對農批市場的依賴逐漸降低,基於互聯網的供需雙方直接交易模式將長足發展。加快延展和改造商業模式是農批市場企業繼續生存的必然選擇。面對現在的發展形勢,我們是否有自我革命的勇氣。

農產品批發市場已失去往日的繁榮,今後路在何方​市場進入電商的方式

充分了解了農產品電商所面臨的問題,看到了農產品批發市場面臨的形勢,理清了農產品批發市場觸電優勢和劣勢,現在就只能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揚長避短來尋找一條適合我們自身發展的電商模式。

機場化運作B2B模式

電商作為一種新興業態,正與消費者新的消費習慣形成互動,有較強的生命力。如集約化生產,農產品的質量保證和標準化,產地註冊和追溯,農批市場作為連接農產品生產消費的第三方,有更多優勢做上游工作,可以在產地註冊、產品標準化、品牌培育等上游領域發力,真正解決行業問題,從而形成有效的護城河,農批市場做電商,並不能單純把中間商和產品搬到網上,必須在農產品形態和流通鏈條上做相應變革,才可能形成全新的、更高效的流通服務模式。

在電商崛起過程中,傳統的批發市場、超市等業態不同程度地受到衝擊。其實,電商有“空中優勢”,但一定會“落地”。傳統業態的“地面優勢”完全可以與電商的“空中優勢”對接,形成線上線下的互動。線上線下打通,將重塑農產品的產銷流通格局,即機場模式。

我們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完全可以把輕資產的生鮮電商、第三方物流、農產品加工企業、電商運營培訓機構都“迎進來”,形成生態系統,成為機場式農產品電商孵化器。為入駐商家提供加工車間、包裝車間、冷藏、儲運、物流、配送、產品展示等“重裝備”。同時雙向開放市場,批發市場具備價格和質量優勢的果品、海鮮等品種可以向電商敞開供應渠道,電商現有的優勢產品也可以在市場內設點、對接,豐富市場供應。此外,傳統批發市場多年積累起來的採購商資源,也將與進入基地的電商進行對接。

目前批發市場應該積極擁抱互聯網思維,用“合作發展”的思路將產業做大做強。這樣就可以系統性解決了農產品電商所面臨的4個方面的問題。加工企業可以為電商提供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也可以提供貼牌服務,為電商的品牌化發展提供系統服務,農產品市場內的冷庫可以為電商解決冷鏈物流的最主要的環節,解決冷鏈物流瓶頸。電商運營機構可以提供,圖片拍攝、寶貝文案、店鋪推廣、運營管理及人員培訓等全套服務。找準定位,抱團發展更容易做好品牌,有豐富的農產品,還配有質量可控、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等,這些優勢聚集起來,為農產品電商發展提供了難的發展環境。農產品生鮮電商將藉助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實現“線下落地”。而傳統批發市場也通過與新興業態對接,由“受衝擊”轉向線上與線下共贏。

農產品批發市場已失去往日的繁榮,今後路在何方​本地化發展O2O模式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電商不僅是一種銷售渠道,更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針對標準化產品,互聯網對產業組織形態進行了再造,而針對農產品,還需再造產品。

一個地區壟斷性的農批市場可以立足場內優質產品,以網上超市的身份提供一套可被第三方檢測的標準,選擇優質供應商供貨從旗艦店賣給消費者,大力推廣相關品牌和標準,在生鮮電商爆發的窗口期,儘快樹立起一套可檢測的標準,哪怕是分揀和包裝標準。屆時,這個品牌標準就是當地大眾消費農產品的標準,把市場內符合標準的產品直接送入當地消費者廚房,市場品牌也就植入了消費者心中。 移動互聯網思維強調人與人的連接、物與物的連接、人與物的連接。如果讓生產者的個人信息或者故事直接反應在產品包裝上,消費者拿到產品後不僅可以享受好品質的產品,而且可以直接溯源至某個特定的農民、園丁、企業主,還了解了這個產品背後的那個特定的故事、特定的人的特點,並與他建立聯繫。讓消費不僅是消費,而是人與人的一種連接方式。既解決了誠信缺失的問題,還可以利用這種連接做額外的增值,比如推廣基地旅遊進一步增加平臺的品牌價值和用戶粘連度。


現在阿里的馬雲有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至於哪一種模式更適合我們,這要求我們要以全新的思想,開拓創新的精神去摸索嘗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