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白衣懷日月:記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陳景禮

一襲白衣懷日月:記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陳景禮

就一般人看來,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僅僅是看眼病的,實際上這家醫院是集眼科、腫瘤、醫養結合三大品牌於一身、集專科與綜合為一體的三級醫院,讓你想不到的就是,該院院長陳景禮卻是看腫瘤的專家。

他性格沉穩,務實低調,一心篤行腫瘤治療大道,在通往行業巔峰的路上,他不畏艱險、鍥而不捨,沿著陡峭的山路奮力攀登,不斷向腫瘤消化科領域最高峰砥礪奮進;他愛崗敬業,樂於奉獻,以腫瘤消化科事業為自己的畢生追求,視患者如親人,視工作如生命,對工作兢兢業業;他厚實謇直,自強不息,以豐厚而敏學的個性,如一柄寶劍,忘卻塵世俗務,追求醫學精髓,於沉靜中,感悟醫道的至精至微,於精勤中,探索博極醫源的奧秘,三十九年磨一劍,寶劍鋒光射鬥牛,終成聊城腫瘤領域領航名醫,而且是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二屆、第三屆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聊城市抗癌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常務理事、聊城市醫學會常務理事、聊城市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聊城市醫療機構執業許可審核的專家、聊城市醫保局審核專家等。

採訪陳景禮只能見縫插針。

下午兩點,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行政大樓早已熱鬧起來。陳景禮早早出現在辦公室,電腦打開了,一杯茶還冒著熱氣……近兩個小時的採訪,中途被打斷數次,都是急需他處理的事務。

自來到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成為業務院長、院長以來,特別是新冠肺炎阻擊戰打響以來,陳景禮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上午在門診、病房,下午在辦公室處理行政事務,晚上還要加班研究醫院的其他工作。


陳景禮-人物側記

一襲白衣懷日月:記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陳景禮


“只要心懷目標、心存夢想,在哪裡都能實現自身價值”

在我國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陳景禮走進臨床醫學殿堂,那個時候考大學對農村孩子來講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出路,對於專業,陳景禮並沒有刻意的選擇,父母讓學什麼就學什麼,但不管學什麼,不學便罷,學就要學出個樣子。

陳景禮從小就是這樣的性格。

於是,懷揣對醫學最懵懂的嚮往,陳景禮走上行醫之路。在學校,陳景禮學習目的明確、自覺性較高,刻苦勤奮,認真努力,思維敏捷,且動手能力較強,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社會實踐,不但學完了學校規定的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而且各方面成績都是優良,成為優秀的畢業生。

1981年畢業後,陳景禮被分配到東昌府區梁水鎮衛生院工作。作為一名醫生,他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紮根基層,服務百姓,在工作中恪盡職守、銳意進取,對醫術他從基礎做起,不斷積累經驗,熟練掌握了各種複雜疾病的處理、診治,而且精益求精,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曾有人問他,9年時間困在鄉鎮衛生院裡,不厭煩嗎?

陳景禮的回答是:“在鄉鎮衛生院雖然條件苦些,但為父老鄉親多幹些‘家務’,我樂在其中。也只要心懷目標、心存夢想,在鄉鎮衛生院照樣能實現價值!”

1990年,陳景禮調入聊城市中醫醫院,成為了急診內科的一員,雖然是內科醫生,但內外婦兒等科的患者都看,還和外科的大夫做手術,與婦產科的大夫一起接生。在那裡,他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全科醫生”。

經過幾年打拼,1996年,他成為急診內科的主任。


精勤不倦,師出名門,低調務實,學得醫學精髓

一襲白衣懷日月:記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陳景禮


1999年,陳景禮沒有因為已成為聊城市中醫醫院的急診內科主任而沾沾自喜,更沒有因為急診內科主任的頭銜而知足自滿,他選擇了到北京301醫院進修學習。

北京,這可是一座古老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是人們最嚮往的地方,人文景觀、名勝古蹟眾多。

在北京,陳景禮無暇欣賞這裡的風景,卻不斷請教一個個醫學大咖;他無心細看街邊的綠瓦紅牆,卻泡在圖書館翻閱消化科醫學書籍;他無意沉醉休閒愜意的各種娛樂活動,卻奔向學術會議聆聽學科前沿思想;他無暇旅遊拍照、悠然喝下午茶,卻在住所思考如何將百家思想融會貫通。

在這裡,陳景禮師從世界胃腸病學會(OMGE)會員、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分會常務委員、軍隊消化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保健局聘任專家、北京市醫療事故鑑定專家、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程留芳教授等。程留芳教授因在胃腸內鏡檢查和治療,對肝硬化、食管胃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救治、原發性肝癌的綜合治療、消化系統疑難病診治有較深造詣,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軍內這個專業學術界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獲得眾多國家和軍隊獎勵。

思想有多高,道路就有多遠。

陳景禮追隨自己內心對知識的渴望,拋棄惰性,奮發進取。他站在巨人的肩膀,如飢似渴地學習各類消化內科知識,不斷探索消化內科前沿醫學,精研老師的各類專著,上下求索,諮詢印證。緊隨老師的腳步查房、值班、寫病歷、做胃鏡、腸鏡等等,日夜兼程,而且每到晚上他都要挑燈苦讀。他要儘可能多地帶回一些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就是在春節全國人民團聚的日子,他仍然堅守在進修的崗位上,奮戰一夜成功搶救香港行政公署大出血患者,並在來不及休息的情況下,一早將病人送往首都國際機場,贏得該院消化科及內鏡中心各位專家老師的認可,建立了真正的友誼,受到解放軍總醫院領導的表揚,被評為模範進修生。

成功,從來不是偶然的,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陳景禮的學習成績也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在北京301醫院一年的進修學習,陳景禮熟練掌握了各種惡性腫瘤的化療、靶向治療、生物治療,運用電子胃鏡、結腸鏡、十二指腸鏡對消化道疾病進行準確診斷,並在鏡下對早期消化系統腫瘤進行治療,取得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哪怕被踩進泥土,也一樣會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


“追求,有追求就會有付出,而這些付出都只將成為人生的一段回憶,而追求的東西才是最有意義的,我始終注視著自己的目標,中間的所有過程都已經模糊,模糊了,所以也不痛苦了,既然我已開弓,絕對沒有回頭箭,這份執著的堅持我會用生命的自然之力去堅守!我的追求是樹的種子,哪怕被踩進了泥土,也一樣會破土而出,長成參天大樹!”

2000年7月,陳景禮來到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擔任業務院長兼大內科及消化內科主任。實際上,當時的大內科只是個空架子,且辦公用房緊缺、設備陳舊匱乏、專業技術人員少、服務功能薄弱。

陳景禮深知這副擔子的沉重,但既來之則安之,開弓沒有回頭箭。面對基礎薄弱的新環境,他該如何打造一支群眾信得過的大內科隊伍?如何讓群眾滿意、醫院放心?通過一連串的自我拷問,他找準了方向,並任勞任怨,開始了像陀螺似的每天全身心投入大內科的建設之中。


“打造一流科室,護佑群眾健康”,這是陳景禮內心深處無聲的誓言。他奔波於規劃科室設置、完善規範管理制度、調查摸排轄區醫療衛生服務狀況上,竭盡全力地切實擔負起保障群眾身體健康的重任。他常常顧不上回家,更沒有節假日,有時忙起來連水也顧不上喝,人變黑了,身體消瘦了。面對如此超負荷的工作強度,陳景禮沒有一絲怨言,仍然以飽滿的熱情迎接每天的工作。

沒有設備,自己籌錢買。陳景禮豁出去了!在一分錢都沒有的情況下,發動大家籌資,而且他首先四處奔波借錢,自己帶頭七拼八湊拿出八十多萬元,先後購進電子胃鏡、腸鏡、十二指腸鏡、彩色超聲儀、X光機等先進醫療設備,減少了患者治療痛苦,節省了治療時間和費用。

為開展新醫療技術項目,陳景禮利用自己在北京進修學習的關係,多次邀請中國醫促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內鏡介入治療學組副組長、亞太經自然孔道內鏡外科學(NOTES)工作組成員、美國胃腸學會(AGA)會員,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博士生導師李聞,北京市醫療鑑定專家庫專家、中國國際招標專家庫專家、國內著名中青年消化內鏡專家、常年從事消化疾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對消化道急危重搶救,如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肝破裂、急性胰腺炎、化膿性膽管炎等成功率在93%以上的解放軍總醫院消化科的副主任令狐恩強教授,擅長肝、膽、胰(急慢性胰腺炎、膽石症、黃疸等)及消化道腫瘤等方面疾病的診斷與內鏡下治療,並在內鏡下介入治療方面有較深的造詣的解放軍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蔡逢春等專家來院會診、手術、講學等。

在眾多專家的大力協助支持下,醫院率先在全市開展各種內鏡下診斷治療,如ERCP、膽管取石術、膽道支架置入術、食管支架置入術等20餘項醫療新技術,為家鄉父老及周邊地市患者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國內一流的高精尖診療服務,大大減少了患者輾轉於大城市、大醫院的諸多不便,縮短了治療時間,節省了費用。


“既然選擇做醫生,就意味著選擇了永遠的奉獻和付出”


在光明醫院二十多年來,陳景禮從來沒有休過週末和假期,每天都堅持提前上班,堅持每天查房。如今,擔任醫院院長,一天到晚忙得停不住腳,他上午是醫生,坐診看病;下午是院長,處理醫院的各種相關事務。

陳景禮肩負繁重的臨床、教學、科研和行政工作,堅持臨床一線,常年堅持門診、查房及手術。“醫生一生可能要做無數次手術,而一個病人一生可能只做一次手術,我們要把每一次手術都當成第一次手術去認真對待,這才能對病人負責。既然選擇做醫生,就意味著選擇了永遠的奉獻和付出。”陳景禮這句話,不但意味著對社會上每一個危重病人生命的拯救,也意味著對家庭、親人的眾多割捨。


從醫三十九年來,他熟練掌握各種消化內科常見病及疑難病的診斷和治療,參與並指導急、危、重症病的搶救工作,使眾多數病人轉危為安。熟練掌握胃鏡、結腸鏡、十二指腸鏡的操作,每年做胃、腸鏡達1500人次,累計超過萬餘人次;內鏡下手術每年達百餘人次,累計超過幾千人次,成功率達100%。

多年腫瘤醫治的經驗讓陳景禮意識到,治療方法之間的相互協同作用應受到重視。他說,醫學專科呈現出高度細化的趨勢,然而患者作為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其所患疾病可能涉及多種因素,由此牽涉到多個科室。尤其對於腫瘤患者,現階段對腫瘤的治療方法有很多種,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等,每一種治療方法都有各自的優劣勢,往往病人需要的靶向治療,並不是某一個單學科能夠達到的。因此,綜合各個學科的治療理念和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療效。

為了更好地治療腫瘤病人,陳景禮還致力於腫瘤的一體化、規範化、個性化治療管理研究,率先嚐試由腫瘤內科、外科、放療科、介入科、影像科、內鏡科、超聲科、病理科等多個學科為基礎,建立了食管癌、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胃癌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MDT),通過定期會診形式,提出適合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繼而由相關學科單獨或多學科聯合執行該治療方案。

“在歐美國家,多學科診療模式(MDT)已成常態,英國甚至已經立法,每一位癌症病人都需經過MDT綜合治療。”陳景禮深諳MDT診療,對於規範腫瘤病人診療絕對是無可替代的模式,這種多學科聯合模式打破原有科學壁壘,對各種治療手段的先後秩序依據病情進行科學的安排進行規範化治療,並對不同腫瘤病人、不同病情運用不同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一路走來,陳景禮和MDT團隊,對每一位患者量身定製個體化治療方案,並制定規範與路徑,最終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使很多患者收穫了切實的利益。


按“圖”索驥,再狡猾的癌魔,也難逃他的“火眼”


勤于思考,勇於創新是陳景禮對自己的一貫要求。

作為一名醫生,只有通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才能贏得患者信任。

陳景禮常常對醫生說:“面對臨床上遇到的問題,大家都要多思考、多學習。在緊張的醫患關係面前,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加強醫患溝通並提高服務品質。”

臨床醫生有時候會忙於臨床而疏忽了最新的行業動態,而陳景禮不管多忙,都能及時將最新行業動態比如腫瘤的最新診療指南、消化科診治指南等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當面對疑難病例時,陳景禮的看法及診療思路從不拘泥於教材,不滿足於現有病案資料,他從病人病情的實際情況出發,深入探尋患者疾病的起因,並結合教材及豐富的臨床經驗對病例進行全面而有重點的分析,從而形成他特有的對疾病有針對性的診療方案。陳景禮對疾病的獨特見解及診療效果得到了同行的認可,也受到了患者的廣泛好評。

陳景禮練就一雙發現早期病變的“金睛火眼”。胃腸道早癌內鏡下表現不明顯,極易誤判、漏診。陳景禮依據數十年積累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發現早期癌變“蹤跡”的高危“路線圖”,按“圖”索驥,再狡猾的癌魔,也難逃陳景禮的“火眼”。

該科成立不久,陳景禮團隊就一“戰”成名。聊城某大型企業定點在該院體檢中心體檢時,陳景禮及其團隊為企業中高層領導進行胃腸鏡檢查,竟一次篩查出3名早期胃腸道癌症患者。當時企業高管們幾乎都不相信,因為他們此前每年體檢都沒有發現問題。後來他們到北京、上海等地複查後,均證實了陳景禮團隊的診斷結果。由於發現和治療及時,這3人目前均健康無恙。從此,該企業高管們把他們視為救命恩人。

前年5月,一位54歲的路姓患者來醫院,他已經在省裡和北京的多家大醫院看過病。“他拿著各種CT片子和化驗單,說是北京和濟南的大夫都說是胃癌晚期,聽別人介紹後,他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來找我看病。”為此,陳景禮專門為他做了無痛胃鏡,取了十幾塊病灶,最終診斷為淋巴瘤,並進行手術,術後病理證實是淋巴瘤。如今,他恢復得很好……


感悟醫道的至精至微,於精勤中,探索博極醫源的奧秘


謙和而有禮,有才而不驕,勤奮而好學,這樣的個性讓陳景禮宛如一株清香幽美的君子蘭,忘卻塵世俗務,追求醫學精髓,於沉靜中,感悟醫道的至精至微,於精勤中,探索博極醫源的奧秘。

陳景禮認真鑽研業務知識,對技術精益求精,幾乎達到痴迷的地步,門診、病房胃鏡室裡的問題與疑慮都化作夜闌人靜時書桌前的博覽與精研,觀察、記錄、設問、解疑,幾十年如一日。

在他的桌子上擺放著一摞專業雜誌,“專業知識時刻不能丟,這些雜誌裡是最新的癌症治療方法,通過這些雜誌,我能夠不斷學習把握中外腫瘤醫學領域最新、最前沿的知識,努力使自己成為這一領域的行家,更好地為病人診療。”

陳景禮不斷圍繞腫瘤消化理論開展系列研究,帶領本專業醫護人員搞科研、寫論文。近年來,他先後在《中華腫瘤雜誌》《中華消化內鏡雜誌》等國家級核心雜誌期刊發表《Oxaliplatin聯合LV和5-Fu持續靜脈滴入治療晚期大腸癌的臨床觀察》《內鏡下治療老年人惡性梗阻性黃疸臨床分析(附30例報告)》等論文50多篇;主編《常見腫瘤治療臨床路徑》等專著4部,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作為主要研究人員,近幾年他獲得聊城市科技進步獎6項,其中《內鏡下膽道支架置入術治療老年人惡性梗阻性黃疸》獲2006年聊城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身為一院之長的陳景禮長期從事臨床醫療,他善於醫術醫道,如同繡花師一般深鑽細研,精益求精,持之以恆,毫不懈怠的敬業精神贏得了社會各界和業內同行的稱讚和好評。


他經常教育醫護人員說:“我們所從事的是救死扶傷與人命息息相關的職業,只有學習深研,經常保持清醒頭腦,具備創新思維,牢記職責使命,明確目標方向,才能對醫術醫道有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解除患者病痛,實現服務患者、奉獻醫愛的目的。”39年來,學習始終伴隨陳景禮從醫創業的全過程。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無論是作為大內科的主任,還是消化科的學科帶頭人,甚至副院長、院長,陳景禮都是在不斷提高自身業務水平的同時,更加註重全院診療水平的提高和後備人才的培養。他積極參加專家服務基層活動,定期到各科室、各縣(市、區)等醫聯體或專科聯盟單位進行講學查房,對基層重點專科進行幫扶指導,且經常到鄉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指導診療。

“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授課時,陳景禮以其淵博的學識、精湛的專業技能傳授學生;臨床中,陳景禮以其敬業奉獻的態度、醫者仁心的人格修養去“身教”學生。在進一步規範提高醫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同時,搭建了醫院對外交流合作的平臺,促進醫聯體內整體水平的提高。

陳景禮除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外,每年組織一次全市腫瘤學術會、醫院基層醫生學術交流會等,邀請北京、上海、廣州等腫瘤知名專家,各縣市區腫瘤醫生參加,不斷加強與國內腫瘤專業界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進一步提升了醫院在腫瘤專業的學術地位和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提高了基層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為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打好“腫瘤阻擊戰”,早篩、早防、早治是關鍵

一襲白衣懷日月:記聊城市光明眼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陳景禮


預防是腫瘤防治的“良方”,早篩早診是腫瘤治療的“良藥”。

消化道腫瘤佔所有腫瘤的45%左右,中晚期消化道腫瘤治療難度大、生存質量差、費用高。抗擊消化道腫瘤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列入了國家城市早癌篩查名錄。

另外,為什麼日本的消化道早癌診斷率達到70%至80%,位居世界第一,而我們中國十有八九診斷時已為中晚期?其原因無非有兩個:一個是發現得早;第二個是日本的“門檻低”;還有就是全民的防癌意識強。

為此,陳景禮在聊城率先提出了早期篩查腫瘤的倡議。

為了讓更多親人不“永失我愛”,2012年以來,陳景禮在百業待興、人力財力緊張情況下,將醫院打造為消化道早癌診治基地,先後派出多支(次)腫瘤科普分隊,深入鄉鎮、街道、社區,為百姓組織了數百場科普與義診服務,開展了“百名專家走基層、進社區”活動,受益群眾達百萬人次。

“大部分消化道惡性腫瘤可防可控。”陳景禮介紹,胃腸道癌症大都屬“繼發性”疾病,是息肉或其他炎症惡變引發。發現得早,及時規範治療,就可有效預防消化道惡性腫瘤的發生,甚至早期癌不用外科手術,在內鏡下即可徹底治癒。

腫瘤防治,科普先行。陳景禮和團隊把消化道腫瘤防治科普知識送進社區和鄉村,打響了消化道腫瘤“防衛戰”。

陳景禮和團隊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初心”,牢記使命,讓聊城消化道腫瘤防治工作成功實現“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發展。

“陳景禮們”不愧為消化道腫瘤患者的“保護神”!


“身為共產黨員,非常時期必須堅決頂上去”


“醫院的使命首先是救死扶傷,醫院的使命決定了醫院首先也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而不是一味地、片面地追求經濟效益。為老百姓提供高效的、安全的、便捷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就醫需要,不斷改善和提高患者的就醫體驗,在人民群眾中創造良好的口碑效應才是正道。而實際上這二者也是相輔相成的。”在很多醫院和醫務人員非常看重經濟價值的時候,陳景禮是這樣理解醫療和醫院經濟追求的。

從醫三十九年來,陳景禮始終堅持“醫者父母心”的信念,對待患者不分貧富貴賤、社會地位高低,始終把患者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每一位病人都能做到認真檢查,詳細解說。當遇到患者家屬不理解時,會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只要不在外出差,都會到病區查看病人的情況。每次出差回來,不管多晚都必定回科室看看,甚至有一次剛下火車就拖著行李箱直接到科室看病人了。陳景禮急患者之所急、憂患者之所憂、想患者之所想,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贏得了患者和同行的尊敬。

“身為共產黨員、醫務工作者,非常時期、危急時刻,必須不忘初心、勇擔使命,堅決頂上去!”2003年非典期間,他參與指導全院的工作,圓滿地完成了抗擊非典的任務,受到聊城市委、市政府的表彰。

“作為老黨員,就應該衝鋒在前,享受在後,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健康留給人民。”今年2月10日,兩辦發出倡議後,陳景禮率先寫下抗疫請戰書,爭當“最美逆行人”,在重大疫情和祖國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不畏艱苦,勇挑重擔,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並在院黨委的統一指揮下,帶領專家組制定防控工作流程,,組織多學科聯合會診,齊心協力,奮力出擊,共同築起戰疫的防控防治堅實堡壘。

陳景禮還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支援邊疆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他親自帶隊奔赴青海剛察人民醫院進行業務幫扶,開展了義診、講學、白內障復明免費手術等活動,並送去價值十萬元的免散瞳眼底照像等設備,填補了該縣診療項目的空白;積極參加衛生“三下鄉”活動,到社區、農村進行義務查體、健康知識講座,到下級醫院講學、查房、指導工作,為下級醫院培養進修醫師數百名,使他們成為各自單位的業務骨幹,獲得聊城市委宣傳部“三下鄉”先進個人稱號;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市衛生健康委各項政策規定,從硬件建設到服務質量,院內感染等軟件建設方面,處處落實到位,使醫院醫療水平明顯提高,被評為全市醫療質量管理效益年先進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