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多個專家,卻得到不同的抗癌方案,怎麼辦?

癌症,畢竟是一個大病。絕大多數腫瘤病友,會“貨比三家”:諮詢同一個醫院相同或者不同科室的多個專家,甚至是多個醫院不同科室的多個專家,極端情況下甚至見過少數病友諮詢過國內外十幾家頂尖醫院的幾十個相關專家。


但是,時不時會出現一種令病友頭痛不已的局面:這些專家給出的治療意見,常常並不相同,甚至完全不同。這可怎麼辦!


為何同一個病友,諮詢不同的專家會給出不同的治療意見呢?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01


最常見的情況,不同的專家雖然給出的具體建議略有差異,但是治療的原則和推薦的藥物屬於同一大類,這些治療建議之間其實沒有本質差異。


比如,EGFR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目前國內外專家公認的最佳方案是EGFR靶向藥治療,但是EGFR靶向藥,已經上市就有:

  • 第一代靶向藥

    (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埃克替尼);

  • 第二代靶向藥

    (阿法替尼、達可替尼);

  • 第三代靶向藥

    (奧希替尼、阿美替尼)。


那麼,同一個晚期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諮詢多個專家後,不同專家可能基於個人偏好、對藥物副作用的理解以及考慮患者經濟條件等綜合因素,推薦的藥物並不相同。


A專家推薦了厄洛替尼,B專家推薦了奧希替尼,C專家推薦了阿法替尼,乍一看似乎完全不同,但是本質上屬於同一大類,而且都屬於國內外治療規範、治療指南所認可的最佳選擇,並無太劇烈的優劣之別(當然,基於最新的FLAURA研究的結果,對於經濟條件允許的病友,越來越多的專家傾向於推薦首選第三代靶向藥)。


如果屬於這種情況,其實病友大可不必糾結,聽從任何一名專家的建議,規範治療、定期複查即可。


02


另外一種,主要的可能性:對於異質性很強、目前循證醫學證據欠缺的複雜腫瘤病人,不同科室的醫生基於自身專業特色以及部分臨床試驗結果,可能給出差異很大的治療建議。


以臨床分期3期的非小細胞肺癌為例:

  • 外科醫生

    會建議先藥物治療然後開刀、或者直接開刀然後再根據情況安排放化療;

  • 放療科醫生

    有時候會說開刀風險大、同步放化療然後PD-L1抗體鞏固治療療效也很棒;

  • 內科醫生

    則更積極圍繞基因檢測、靶向治療以及PD-1抑制劑免疫治療等角度進行建議。


同一個病人,一部分醫生推薦開刀,一部分醫生反對開刀,一部分醫生推薦了各種各樣的分子檢測,作為病人到底該聽誰的?


這種情況,其實最佳的解決方式是組織多學科團隊會診,也就是大家常說的MDT。對於這類本身治療決策複雜、治療的大原則(而不僅僅是治療選擇的細節)都存在爭議的病友,MDT會診具有重大意義。


近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許劍民教授、劉天舒教授等專家為主的消化道腫瘤MDT團隊,在《臨床與轉化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彙總了3740例腸癌肝轉移的治療病例,結果發現:


對於疾病復發風險評分較高或者合併其他部位轉移的病人,參加過MDT討論的病例,相比於沒有參加過MDT討論的病人,總生存期明顯更長——多學科專家坐在一起,面對面詳細討論,並好患者一家充分溝通後,制定的治療決策,可以讓這類複雜腫瘤患者的死亡風險明顯降低!


03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不可否認也存在第三種可能性:部分基層醫院的專家、或者專業不對口的專家,由於知識更新較慢,給出的建議明顯落伍了。


比如,截止今日,依然有少數專家對PD-1抑制劑免疫治療持普遍的否定態度,依然有個別專家在推薦病友接受收費的、尚無充分循證醫學證據的免疫細胞回輸治療,依然有零星的專家對廣泛轉移的晚期實體瘤患者盲目推薦激進的介入、射頻、粒子植入等局部治療。


對於這種情況,靠譜的解決方案,大概也只能是:推薦廣大腫瘤病友,儘量去正規的、專業對口的三級醫院就診。科學治療,長期生存。


參考文獻:

[1]. Benefitsof 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 strategy on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is.DOI:10.1002/ctm2.121

[2]. LordanJT, Karanjia ND, Quiney N, Fawcett WJ, Worthington TR. A 10-year study ofoutcome following hepatic resection fo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 Theeffect of evaluation in a multidisciplinary team setting. Eur J Surg Oncol.2009;35(3):302-3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