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高手在民间:聊聊我的“语言艺术家”母亲

我一直觉得,自己之所以学习语言学,之所以嘴皮子还算能说,都是得自于我的母亲——一位民间“语言艺术家”。


自古高手在民间:聊聊我的“语言艺术家”母亲


我母亲有多能说呢?

记得刚毕业那年过年回家,为表孝心,我带着母亲去了市里最贵的一家理发店,让理发师大姐给她弄一个最洋气的发型。鉴于理发的过程太过漫长,我跟母亲说了一声,便出去闲逛了。

逛了差不多两个多钟头以后,我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就往回走。果然,到了店里,理发师大姐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她们两人竟全然没了刚开始的陌生感和拘束感,倒像是一对关系亲密的姐妹,热火朝天地闲聊着。临走,母亲似乎还意犹未尽,我怕她话头接上便停不下来,忙将她拉走了。

回家的路上,母亲跟我提起那位理发师大姐挺不容易的。据说,她因为跟丈夫感情不和,跟婆婆关系也处不好,所以离婚了。离婚后,她一个人带着娃儿来到城市打工,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吃了很多苦,后来慢慢适应了,就找了理发店的活,当了一段时间的学徒后,才成为一名正式的理发师。


自古高手在民间:聊聊我的“语言艺术家”母亲


我一边听着母亲讲她们之间谈话的细节,一边觉得挺好笑:才短短两个多钟头的功夫,母亲怎么就能让一个陌生人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生平遭遇,事无巨细地说给她听?

我不禁想起母亲曾经的一次壮举。有一次,我和母亲坐公车,刚上车没多久,母亲便打开了话匣子。加入了坐在我们旁边的母子三人的声讨孩子父亲的对话中。我有点窘,戳了戳母亲的胳膊,示意她不要啥话题都参与。可她却视而不见,继续跟他们聊着,越聊还越起劲。我心中实在不解:人家吐槽自己丈夫、自己父亲,毕竟情有可原,母亲一个外人跟着瞎掺和什么?更不解的是,这母子三人怎么能和外人一起吐槽自己的家人?

待那母子三人下车后,我满以为耳根子终于可以安静一会儿了,没想到母亲又跟车上的其他人闲聊起来。一开始,只有一两个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跟她聊,慢慢地,整个车厢的人都加入了聊天大军。反倒是默不作声的我,显得格格不入。我不明白,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到底有什么值得聊的?

不过,母亲确有一种魔力,只要跟她搭上话的人,一定会被她的爽朗感染到,即使再沉默寡言的人,经她一番攀谈,也会变得健谈起来。


自古高手在民间:聊聊我的“语言艺术家”母亲


母亲不仅特别能说,还特别会说,她是我至今见过的能将语言艺术发挥到极致的少数人之一。

母亲虽没什么文化,但形容人最是惟妙惟肖,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她拿手的。比如,母亲形容父亲生气的样子会说“你看他嘴噘得都可以挂个油瓶子了”,或者说他“脸拉得有二尺长”。她形容别人邋遢,只顾面子不顾里子,会说人家是“驴粪蛋,表面光”,不禁让人哑然失笑。母亲为人既勤快又麻利,眼里见不得活儿。要是见到那种懒人,她准会说人家是“油缸倒了都不扶”的人。

母亲眼神不太好,但她喜欢做针线活,常手拿一双鞋垫绣花。有时,要是我挡着她的视线了,她会说:“好不容易二分线的光亮,全让你给挡了。”这时,她便要我帮她穿针引线。我劝她:“你眼神又不好,还做这个干什么?再说,这年头谁还穿绣花鞋垫啊?”母亲似乎听而不闻,仍旧认真地做着她的针线。

小时候,我们比较淘气,没少让母亲操心。她实在太生气了,便会说:“你们要周瑜死我吗?”直到看了《三国演义》,我才知道原来周瑜是气死的,心中惊叹母亲竟懂这么多!

我时常想,母亲的语言天赋到底是得自谁呢?有时自己空了的时候,脑海里突然想起母亲的段子,便自顾自地直乐。

比起那些沉默寡言的母亲,我的母亲实在是带给我很多欢乐啊!

文章来源:以指见月公众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