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加工资我也要走!聊聊“老好人”员工的报复性离职

就算加工资我也要走!聊聊“老好人”员工的报复性离职

很多高管和创业公司的老板,应该都遇到过类似情况,有一些员工工作态度非常好,执行力也强,做事认真,对工作负责,原本想留着慢慢栽培的员工,让你意外的是,突然有一天,提出了离职申请!接着无论是商量调岗、还是加薪,对方依然坚定的表示自己已经想好,希望尽快离职!

作为管理者或老板,如果自认这名员工,是自己的理想员工,但自己却得不到理想员工的肯定,这对于老板来说,是员工对企业最直接的否定。所以,很多领导尝试像朋友一样与对方谈心、聊天,希望得到一些离职的真实原因。

就算加工资我也要走!聊聊“老好人”员工的报复性离职

但往往,谈来谈去,字里行间,只能感受到员工内心,对企业和对领导深沉的抵抗。那些委婉表达的离职理由,听起来,并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离职决心!

那位“好员工”究竟为何要离职?并且如此坚定?

一、利益冲突导致员工心理失衡!

我在前面的文章里讲过,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交换结果的商业关系。但双方在交换结果的过程中,都在努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首先,在企业与员工的这段商业关系中,双方各自保护的利益是什么。

  • 企业利益1:员工尽可能多的创造有价值的工作结果——(价值创造最大化)
  • 企业利益2:给付出的工资能达到最高性价比——(薪资成本最小化)
  • 企业利益3:员工积极主动,执行力强——(管理成本最小化)

与企业利益相对的员工利益为:

  • 员工利益1:不加班、多休息——(较高生活品质)
  • 员工利益2:薪资福利与付出成正比——(个人价值比)
  • 员工利益3:不做工作以外的事——(公平感)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企业与员工的这段商业关系中,双方的利益是互相依存的冲突关系。但由于企业利益始终大于员工利益的关系,导致员工在一开始,就产生了处于弱势的心理基础。

所以,一旦员工自认为,长久的牺牲个人利益,不断去创造企业利益,而企业对他的个人利益受损却视若无睹时,在员工的逻辑认知里,这是企业利益在欺压个人利益,就会产生心里失衡,有一种被剥削的感觉,这正是大多数员工离职的起因。

例如小张是一名策划师,为客户修改策划案,已经一个多月,按照惯例一周就能达标,但由于客户刁钻古怪,一直不能结单,导致小张这一个月来反复加班!此时企业表示,希望小张继续履行工作职责,直到做出客户满意的策划案。这让原本工作态度还算负责的小张愤懑不已,他认为这是企业资金实力差导致的,否则完全可以过滤掉低质量客户,避免员工过度加班。随着低质量客户的增加,频繁加班的小张,动起了离职的念头。

就算加工资我也要走!聊聊“老好人”员工的报复性离职

以上正是因企业利益1与员工利益1相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的典型案例!那么,企业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发生,避免培养已久的员工流失,必须要先找到员工心里失衡的本质原因。

二、员工的心理失衡,是因为双方在一开始就“看错了眼”!

任何一段合适的关系,都要建立在合适的“对象”之间,包括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而要建立一段长久的关系,双方必须要通过充分的了解,去鉴别对方,是否适合与自己扮演这段关系。所以一段关系的失败,问题往往在一开始就预埋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位负责任的员工,如果因为利益冲突而感到心理失衡,所以决定离职,那么本质原因大多出现在招聘阶段。

1、于企业而言

企业招聘侧重填补职位空缺,而不是才能:企业要运营,只有各职位互相配合,才能将大家的付出转化为企业利益,所以一旦某职位空缺,企业就急于招人填补,在遇到工作才能不够,但工作态度及好的应聘者时,很多企业会降低招聘的才能要求,认为这类员工有成长空间,将这类员工招聘入职。

但正是因为没有侧重员工的才能,所以导致了这类员工,在遇到高于招聘线水平的工作时,无法胜任,原本企业留给员工的成长、锻炼空间,被员工当做了剥削,由此就渐渐产生了利益冲突和心理失衡。

就算加工资我也要走!聊聊“老好人”员工的报复性离职

不了解自己的企业文化 招来的员工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不同的企业对应不同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创业公司需要的是快速成长,讲究快利益、所以企业制度一般比较弹性化,需要员工有比较灵活的时间和精力;但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发展较稳定,相比与员工的时间,他们更侧重实际的工作效能。

比如资历尚浅,时间灵活的单身青年,去了一家需要高效运转的大公司,他的时间再充足,加再多的班,也无法满足工作要求;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年人,他的工作侧重在于兼顾家庭,即便给他再多的加班费,他也不想在周末和晚上加班。

如果企业招聘,不了解自己的企业文化,没有尊重需求的差异化,只是按照普遍的同岗位需求,来进行招聘,多半会导致招来的员工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双方快速出现利益冲突,造成员工流失。

2、于员工而言好的工作态度不是对公司的慷慨,而对所欠缺的工作能力的弥补!

员工心理失衡的情绪基础是委屈的,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足够认真努力,足够主动耐心,但不明白企业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付出,或者依然认为自己的付出不够,而不正视企业自身存在的客观原因。所以他们将自己之前好的工作态度,看做是一种慷慨,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心理失衡,执意离职,却意识不到自己好的工作态度,只是对能力欠缺的弥补。

综上所述,除了少数确实对员工存在“剥削”的企业,多数企业的员工流失,本质原因都在招聘时就预埋。

那如果在了解本质原因后,由于对某位员工的喜爱,依然想挽留对方,该如何做呢?

三、挽留离职员工,如何表诚意?

相比他人的劝说理论,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逻辑和经验,可信度会更高。所以假设公司的确存在客观原因,在挽留员工时,“洗脑”式的经验劝说,只会被反感,基本思路永远要围绕员工的个人利益!

这里要说明的是,员工的个人利益,在他们自己心中,也是有趋重比的

。结合员工不同的性格、能力和生活水平,企业要找到离职员工心中,个人利益趋重比最高的一项去表诚意。

多数管理者认为,员工离职的主要考虑因素是想要获得更高的报酬,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萨拉托加研究所对18个行业中,近2万名离职员工的调查,80%-90%的员工都表示,离职是因为对管理者或企业文化、亦或是工作环境的不满。

回归到员工的3种个人利益:

  • 1:不加班、多休息——(较高生活品质)
  • 2:薪资福利与付出成正比——(个人价值比)
  • 3:不做工作以外的事——(公平感)

(当然,这只是员工利益分解的其中3种。)

就算加工资我也要走!聊聊“老好人”员工的报复性离职

如果员工在加薪的前提下,依然决意要走,肯定是利益1和利益3出了问题,相比利益2的薪水问题,利益1和利益3是企业的内在原因,需要经过长期的良好运营,才能改善。

所以不妨先反思公司管理制度是否出现问题,如果能有针对性的,为这些内在问题设立制度,这对于离职员工而言,相当于自己的委屈被正视。企业的知人善任,或许能让员工有所触动,从而改变离职的主意。

就算加工资我也要走!聊聊“老好人”员工的报复性离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